且說楊靈越下樓後,得知小麗在書房,便走了進去。
見她在側邊的沙發上看著書,依然是披肩長發,黑色高領毛衣,戴著條白金項鏈,下身是黑色加絨打底褲,緊身的那種。
整個人就顯的很修長,午後冬日的暖陽透過窗戶照在她的身上,就顯得那麼地嫻淑。
抬臉一笑,盡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溫柔。
“你穿上外套我看看。”
“行。”
楊靈越套上夾克當起了模特。
小麗更覺滿意,瞅見男人神色,不由嗔了句“什麼怪表情,多合適。”
“是合適,很般配。”
小麗笑道“那是。”
“相冊 ?”
小麗朝著書桌方向努嘴,楊靈越看過去,是一個棕色皮質的相冊。
正是年前兩人視頻時提到的照片,不過小麗干脆把家里她單獨的照片都拿上復制了一份,也不多,畢竟那個年代家庭條件再好,可時代條件擺在那里,更多的都是當舞蹈演員時期的照片。
上午看?哪兒顧得上啊。
小麗見男人拿起,說了句“邊走邊看吧。”
“走。”
楊靈越一想也是,肯定會聊,耽誤時間,便拿起相冊,又把一旁的手機揣進兜里。
小麗則是從門口衣架上拿下一件復古黑白格紋過膝長款羊呢外套穿了上去,又提上了皮包。
楊靈越幫她整理了一下頭發,兩人這才出門前往東來大廈,除了要談一些工作外,小麗還要取那張素描。
上車後,楊靈越翻看起了相冊,第一張就是進江城歌劇院的照片。
“這張多大?”
小麗臉不紅心不跳地說“7歲。”
楊靈越無語。
“知道還問,再說了,不像?”
不能說不像,畢竟那會兒的人們看著都很淳樸,也不會刻意往成熟里打扮。
再往後翻,楊靈越看到了電影《芳華》里那種穿著,還有軍裝版的,青春靚麗。
不得不說馮曉剛這片子拍的很講究,和《一九四二》一般講究。
“那會全國的歌劇院和文工團都這樣?”
“是啊,70年代初期,都這樣。”
兩人就這樣一邊聊著,一邊往後翻,就是80年代她在舞台上的照片了,她都是主角。
也有了彩照,相較容貌而言,她的身段才是最引人注目的,只是楊靈越並不喜歡,有點瘦。
有的妝造楊靈越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有的就不知道了,小麗也一一解釋,也會回憶一些當初的趣事。
《楚韻》、《春江花月夜》、《天鵝之死》、《摘葡萄》、《鳴鳳之死》、《洗衣娘》、《雀之靈》、《敦煌彩塑》、《白毛女》、《紅色娘子軍》、《草原兒女》、《賣火柴的小女孩》、《嫦娥奔月》
“你都沒給我跳過芭蕾。呃,這是西班牙舞?還有印度舞?”
看著男人驚詫的模樣,小麗翹著嘴角,很是溫柔“跳,都給你跳。”
再然後就是80年代末,那是她的事業巔峰期,開個人舞會的時期,也是身材的巔峰期。
“那會兒就有實景演出了?怎麼打扮的跟老港片里似的。”
小麗一瞧,不由失笑“什麼實景演出,這是電影。”
“啊?”
“不過你確實厲害,這電影是豫省制片廠和香港那邊合拍的,妝造我也不喜歡,但那會兒誰敢提出意見。”
楊靈越點點頭,確實,那會港台文藝界人士在內地的話語權,嘖嘖。
拍《火燒圓明園》時小慶姐那麼大腕兒了,還是絕對女主角,吃的和群演一樣,香港來的是小灶
雖然是事先說好各管各的,但是嘛,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跟三級片女主角似的。”
“去你的,怎麼說話呢,明明是青衣打扮。哎,這是我第一次在熒屏上演戲。”
“我還真不知道,這電影叫啥?拍的咋樣?”
“《阮氏三雄》,當時挺火的。于榮光是阮小二,我演他老婆,叫桂香。”
“是嘛,我是真沒听說過。回頭得問問。”
“我沒幾句台詞,就是個背景板。”
再看,就是在美國了,氣質陡然一變,清麗、仙兒,穿著自然也洋氣起來。
楊靈越指著一張照片說“我好像看過你穿這件衣服。”
小麗也沒故作姿態,直接說“《北京人在紐約》,我在里面客串呢。”
楊靈越更驚訝“什麼情況?怎麼都沒和我說過。”
“說這些干嘛。”
“在第幾集?不是,你咋就去客串了?”
“在16集。鄭小龍他們在紐約拍這戲的時候可寒酸了,那個誰,陳沖聯絡在紐約還有周邊的中國人能幫忙就幫忙”
“原來如此。”
再然後,就是楊靈越心目中小麗的顏值巔峰時期,臉上有了肉,艷麗、韻味十足,正如此時此刻。
也就是說,小麗遇到楊靈越後,是年輕了十歲的。
“小麗,你現在比這個時候還要好看。”
小麗有些失神的笑,並未說什麼。
再然後就是《天龍八部》後,她的幾張,臉頰上的肉又沒了,整個人顯的很苦,一如在蓉城初遇時。
相片也到此為止了。
她總會用這種方式表達情意。
楊靈越合上相冊,握住她的手,捏了捏。
小麗也順勢靠在了他的肩上。
很長的時間里兩人都沒說什麼。
直到看到東來大廈,小麗笑罵了句“狗男人。”
然後又說“我想回江城了。”
楊靈越點頭“好。”
小麗坐了起來“好什麼啊,楊總都安排工作了,好了,咱們向前看吧。”
隨後上樓,電梯里沒人,但101novel.com樓有人,就在楊靈越的辦公室外。
王真兒、王慧,還有劉江和王彤這兩口子。
見到來人,四人都站了起來,並沒有啥異樣感覺,就是覺得劉小麗是真有氣質。
楊靈越挑了挑眉“怎麼在這兒坐著?不進辦公室也去待客室!”
喜歡華娛俗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娛俗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