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漢唐那時候越來越接近了,越發的從容、自信、大度,不慌不忙,一個國家的國民整體氣質是無法掩蓋,也裝不出來的。
與一些得志便猖狂的暴發戶心態國家的國民本質的不同是,我們再強大,再富有,也不會耀武揚威、得意忘形,因為我們有數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翻翻史書,看看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自然會讓我們有教養,有涵養。
至于楊靈越的那“聖母心”沒有白折騰,發揮的那一點點作用,逐漸都在反饋于他和他身邊人的身上。
在巴黎、倫敦、羅馬、柏林轉悠一圈之後,楊靈越再次來到了巴黎。
走這一圈,楊靈越也大抵了解了歐盟各國對于本國電影,或者說對于本國文化的保護和扶持力度確實比現階段的中國更舍得。
之所以說更舍得,是因為政府掏錢多,效果卻差的離譜。
以最大力度的法國為例,全國1200多家博物館,2000多家影院,每年上萬次的各種劇場演出,政府一直對文化從業者給予最慷慨的資助。
光電影一項,法國文化部對其電影產業補助每年超過10億歐元,保證平均250部影片的年產量,然而這些影片的全球總票房卻只有5億歐元左右。
為何這般?
一、有史密斯老爺們的存在,還特麼合規;
二、眾所周知,歐盟目前就是美國的後花園,人家官方就不許你設防火牆。
在民間,太多的本土歐洲百年企業背後都是華爾街的資本,資本是要宣揚享樂主義與消費主義的,要不怎麼賺錢?
而稍微有點歷史的國家里都會有“勤儉節約”這類的文化,自然要通過各種宣導去削弱這種文化影響,各國一些有識之士是知道這些的,要不然也不會拿出在全世界掠奪的錢在搞百億補貼了;
三、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喜歡美國快餐文化,你說是天然親近也好,是長期浸淫也罷,反正就是這麼個結果,可以想象,我們不設防都那個層度,更別說這邊了。
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影響力在千禧年後逐年降低,奧斯卡影響力逐年上升的底層邏輯就是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力越來越強。
由此,好萊塢每年在歐洲掠奪的票房是他們整體票房的70,脫離政治談電影,都特麼是耍流氓。
這讓楊靈越對于本土電影出海本來就沒多指望的心又涼了半截,不是說歐美這邊卡的也很嚴,不是的,只要不涉政,你隨便和發行公司談,隨便上映.....
和鄧雯迪及伊萬卡當時說的政策支持,回國後該談還是要談,做點什麼就比不做要強,只是不會期望能像歐盟這邊的文化補貼政策這般,畢竟咱們可沒那麼多閑錢。
至于宣傳之旅乏善可陳,身邊一直綴著個要孩子的樊兵兵,得空就得要。
這期間楊靈越好像有點理解啥叫“密宗”了。
媽的,無欲無求的賢者時間多了,可不得專心頓悟和思考嘛,當然楊靈越是在短短三天時間里便完善了《超體》的劇本大綱和審核規避點。
主要還是這片子劇情簡單,要不是增加了反派的內容,怕不是一上午就能梳理出來。
嗯...反派也是女人,還安排了用中國武術對決,女人打架好看,兩個身材好的洋妞打架就更好看。
當然楊靈越也沒那麼膚淺,女主之所以能戰勝反派,是因為反派有感情,還有人性。
而女主已經變成了大道,變成了天地意志的一縷,自然不會留下u盤這麼一個出戲的玩意兒。
大道無情,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那套思想,這句話也會從女主口中說出,算是私貨。
當然也會借助教授之口延伸了一個智能機器人未來會不會消滅人類這麼一個頗為老套的思考。
也是為第二部留個扣子,即︰人類的思想是永遠無法推測的。
呂克•貝松能看懂“大道無情”這個楊靈越塞的中國道教私貨,但他覺得很有逼格。
他不知道的是最後面那個才是楊靈越真正塞的私貨,因為《雲端情人》到時候會全面解答這個問題.....
也算是承上啟下了。
至于審核規避點,畢竟性質是中法合拍,但選來選去,由于“毒販”、“黑社會”這兩個基礎設定,只能先初步確定在港城或者台灣二選一,至于到底訂哪兒,到時候劇本初步完成後,呂克•貝松會親自到這兩個地方再轉一圈。
關于角色,第一女主楊靈越很直白地要求寡姐,不做二選。
另一位戲份頗重的女反派,楊靈越沒提,呂克•貝松選女角色,一向是很鈡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