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同班同學們已然圍了過來,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學弟學妹們的注目禮,看著這位神態嘻嘻哈哈,完全迥異于媒體上面形象的學長和學姐。
時間已經是9點一刻,距離答辯開始還有15分鐘。
導演系的十幾號人浩浩蕩蕩地前往論文答辯的多媒體教室。
大家一路上聊著各自的畢業作品和即將奔赴的前程,除了楊靈越所有人都是短片,當然他基本也就是听著,然後嘻嘻哈哈。
楊靈越之所以是第一位答辯,是因為學號第一,畢竟是文化及專業雙第一的成績進來的。
走進答辯的小型教室,只見導演系的十余位老師並排而坐在講台下方,有他的老師們,也有校方的答辯委員會.....
見他進來,不約而同地有了些笑容。
這與他前世論文答辯時那令人窒息的壓迫感,結果台上台下大家都是敷衍一番完全不同。
楊靈越一臉認真地表情︰“麻煩老師們嚴肅點,給學生點論文答辯時的壓迫感。”
于是乎老師們的微笑變成了大笑,一向嚴肅的田莊莊也沒繃住,笑了出來,覺得不對,又咳嗽了幾聲。
班主任收斂笑容,沒好氣地說︰“差不多點,錄像著呢。”
謝小金小聲說了句︰“錄像的機子和這投影儀都是楊靈越捐的吧?”
于是乎有一些老師又莫名其妙地樂了出來,隨後就跟傳染似的,所有老師都樂了。
就很搞笑。
田莊莊見楊靈越已經插好了u盤,終究是輕拍了下桌子。
“開始吧,楊靈越你嚴肅點。”
楊靈越抽了抽嘴角,神情認真起來。
“各位老師上午好,我是06級導演系導演班的楊靈越,我的論文題目是《電影中的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播》。
我會將我的論文分為5個部分進行報告,分別為前言背景、早期中國電影的發展與傳播、華僑的“移情”與民族認同、如今中國走入的誤區分析、總結與未來發展。
自19世紀60年代末,電影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逐漸在上海、廣州、福州、廈門開設放映所,其中帶來的影片無一例外,全部都是精挑細選的,比如《水澆園丁》、《火車進站》,主要展現現代科技與理性思維這種在中國絕無僅有的東西。”
楊靈越停頓了一下,見面前的老師們都在認真听,便繼續。
“之所以特意挑選這些影片,是因為電影作為傳播效果最好、影響力最大的文藝形式之一,西方等國家便在刻意地營造他們有多麼先進和文明。
而當時的中國,能看上影片的人,都是上流人士,也是掌握著話語權的文化人。
于是乎西方在全中國民眾的腦海里逐漸有了一個印象,先進、文明、白種人更優秀。
不僅影響了中國人,也影響了全世界。
90年前,毛姆來華拜訪辜鴻銘後寫了一部訪談錄,收錄在了《中國的屏風上》。
其中提到,很多來華的西方人往往自覺或者不自覺帶著一種反客為主的主觀意識過剩,在打量他們目之所及的所有中國人時,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哪怕他們其實只是客人,甚至是不速之客。
在20世紀初期,美國為了加劇這個印象,資助了當時的中國數十部影片的制作,進一步營造黃種人低人一等的形象。
這個惡劣影響一直荼毒至今。
自然也會有一些有眼光的、愛國的人看明白了這些,便也借助電影這種大眾傳播的手段,開始向海外民眾介紹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生活,進行反向輸出。
諸如《定軍山》、《火燒圓明園》。這便是中國電影早期的發展與傳播,非常有限,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
說到這兒的時候,楊靈越點了一下電腦,進入ppt的下一頁,也是論文的第二個部分。
台下的老師們也很無奈,優秀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節何其重,但說的又是事實,論文中的有些史料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也是第一次所知,更有ppt上的圖片用以佐證。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想到,學校里的一些受西方文化荼毒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舉例子,優則用洋人示範,劣則用國人示範,長此以往,學生會不會受影響?
當然楊靈越兩萬余字論文,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後兩者,沒有前面的這些鋪墊和陳述,後面的也不好展開。
說白了楊靈越論文很有水平,也很有研究,但是也痛斥了現在學校教學從根上就偏了。
“1992年6月,《申報》登了《華人影戲學會之成立大綱》這篇文章,其中談到了中國電影最初之目的,原話是‘……華人影戲學會成立在于研究咱們國家傳統的戲劇和戲曲,以對電影展開研究、倡導影片為宗旨;以廣納影藝人才、提升國粹水平為根本之目的。
.......
伴隨著時代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術手段與電影觀眾的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達的具體事物也跟著變化。
從最初的戲劇、到樣板戲、到武術。
但無論如何變化,表現形式再是多遠,再是豐富,只要冠以中國電影這四個字的從業者也好,培養機構也罷,中華血脈及民族精神也是一直長存于電影作品之中的。
.............
從在座諸位老師那個時代開始,個人成長、自我實現的個人敘事與國家、社會的宏觀敘事只要相融合,一部分人下意識地就覺得別扭,就覺得不藝術,不上檔次。
這對嗎?
所以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中國電影已經處于一種極度矛盾尷尬的狀態,一邊是電影作品數量猛增,一邊是中國電影給中國的觀眾及世界觀眾的文化沖擊力越來越小,更別提達成什麼價值觀、審美觀、意識形態及心理認同。
相應地中國觀眾離自己民族文化與民族性電影越來越遠,而從美國好萊塢進口大片和娛樂片帶給當下中國觀眾的影響更大。
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因為觀影的是年輕觀眾,他們不想再看沒完沒了的,過去了30多年的反思,他們想看當下,想看未來。
但是現如今生產中國電影的人是哪些?教拍電影的都是哪些人?作為藝術最高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從業者是不是該反思,該去解決這個困境了呢?”
喜歡華娛俗人傳請大家收藏︰()華娛俗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