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契丹的叛亂,武周中樞的政要們心思各異,態度各不相同。
退朝之後,狄仁杰面帶憂慮,有些神思不寧地往鳳閣而去,準備處理手上的政務。
張柬之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懷英兄,請慢行!”
狄仁杰聞聲回首,二人也不做避諱,隨即並肩而行,談起營州的戰事。
張柬之的語氣中難掩焦慮“懷英兄,皇帝此舉是何用意?既然說軍情如火,就該立刻擇一良將,提兵北上,怎麼會突然退朝呢?”
狄仁杰頂著便便大腹,笑著安撫道“柬之不必過于著急,朝廷大軍又不能飛到營州平叛,誤不了大局。營州之事處處透著詭異,我先前在朝上所言絕非危言聳听,陛下謹慎一些也是好事。”
張柬之嘆了口氣道“契丹人縱有幾分麻煩,不為心腹之患,我只是擔心陛下會遷怒到太子。”
狄仁杰聞言,神色一凜,沉聲道“是啊,不光是太子。賊人反周復唐的口號一出,陛下必定大加警惕,在將領的任命範圍難免小了很多,許多宿將陛下未必肯用。”
“如果是無意倒也罷了,如果是有意為之,這樣一個口號,正打在朝廷的三寸上,契丹內部有能人啊!”
張柬之點了點頭道“今日武三思上躥下跳,我看他請命出征倒不像是說空話逢迎皇帝,反而是有幾分真意。”
狄仁杰露出了不屑的笑容“武三思前些日子遭了陛下訓斥,此時覺得契丹人容易對付,自然想上戰場撈取軍功,重新取得陛下的信任,也好繼續圖謀太子之位。”
張柬之聞言,面色一沉,手指輕輕摩挲著胡須,語氣堅定“既然如此,不可使其如願!”
狄仁杰輕輕搖頭,目光深邃道“恐怕不易。契丹打著恢復李唐的旗子反叛,陛下此番定會重用武姓宗室,以穩固大局。”
張柬之眉頭皺得越發緊,他知道狄仁杰說得有道理,武則天真有可能這麼干。
他斬釘截鐵地道“那也得據理力爭,武三思這些人掛個名,在後方督軍,轉運糧草也就算了,絕不能讓他們臨敵指揮大軍。”
狄仁杰聞言,深以為然,點頭贊許道“柬之所言極合我意。如此一來,前敵將領更得仔細斟酌。”
“要用沙場宿將,有威望,有資歷,又可靠的人。”張柬之暗指應挑選親近太子的李唐老臣。
狄仁杰補充道“還需對契丹之地了如指掌,熟諳軍情,更重要的是,必須深得陛下信任。”
張柬之不假思索地提議道“左豹韜衛大將軍李多祚,此人如何?”
狄仁杰略一思索,撫須贊同“嗯,李將軍是 人,曾率兵平定過黑水 和室韋的叛亂,熟悉那北地的地理、軍情。”
“而且他掌握禁軍多年,深得陛下信賴,資歷,威望兼備,確實是領兵征討契丹的上上之選。”
張柬之面露滿意之色,笑道“那就這麼說定了,我立刻去找李多祚詳談,將你我二人的心思告訴他,請他力爭征討契丹的主將之位!”
言罷,張柬之拱手告退。他和李多祚關系非同尋常,前些日子武則天病重,二人已經私下聯系過很多次了。
狄仁杰目送張柬之走遠,心中充滿了疑慮。
武三思這種幸進小人視契丹叛亂為立功之機會,而武則天和張柬之的關注點更多放在契丹人“復唐”的口號上。
所有人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契丹的實力,忽略了叛亂本身,似乎覺得契丹反手可平,上下一股浮躁之氣,令人感到不安。
——
夜幕降臨,上陽宮內,趙既再度潛入上官婉兒的寢殿,輕車熟路的盤踞在她經常坐的榻上。
上官婉兒久未歸來,看樣子武則天為契丹戰事很是頭疼,要留下心腹好好商量。
一直到三更時分,上官婉兒才回到寢殿,只見趙既正在自己的榻上,用自己的杯子飲茶。
上官婉兒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出殿吩咐宮人不要打擾。
隨後,上官婉兒又關緊了門,走到趙既身邊輕聲道“我正要去找你呢,你是來問平契丹選將一事的嗎?”
趙既放下了手中的茶水,笑道“聰明莫過婉兒,陛下是怎麼想的?”
上官婉兒深吸一口氣“我也不知道陛下是怎麼想的,陛下林林總總提了幾十個名字,好像沒有特別中意的人選。其中有�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