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之上,是關于國祭之禮。</br>在華山之時,嚴九齡就曾簡要說過自己的猜測,如今手稿之上,講的更明確。</br>嚴九齡是儒生,對玄門有所了解,卻又算不上內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從儒家經典出發。</br>那便是《周禮》。</br>何謂“禮”,廣泛理解,便是人道運轉的一切制度禮儀。</br>故禮,為統敘萬事,乃國家運轉之根本。</br>“禮”並非一成不變,一旦國家失序,或不符合時代發展,就會禮樂崩壞,導致人道劫難。</br>前幾份手稿說的有些抽象,普通人怕是會看的一頭霧水,需要常年學習了解。</br>但李衍用前世的目光,就變得很好理解。</br>所謂“禮”,同樣也包括生產關系、等級制度、利益分配等,一旦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符,自然就會出現問題,引發變革。</br>比如《周禮》,原名為《周官》,分為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四官,後儒家將“禮”的意義延伸,《周官》也自然變為《周禮》。</br>那麼再往前,夏商無“禮”嗎?</br>當然有!</br>《史記•五帝本紀》中便有記載,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為秩宗,“典三禮”。</br>所以嚴九齡提出個想法,國家概念因“禮”而出現,孕育于遠古,形成于“三代”。</br>當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歷史。</br>要追溯玄門,就離不開探求本源。</br>“禮”之本源,起于祀神,源自上古部落巫道,和如今的玄門一樣,對于一些現象進行佔卜、避禁忌、禳解。</br>後來,便逐漸發展為吉、凶、軍、賓、嘉的各種儀制,比如“凶”禮,就是如今的白事,發展出玄門的中的杠夫、紙扎匠、陰陽先生等職業。</br>這才是玄門體系根本。</br>正教之所以稱之為正教,是因為他們掌控著這個時代的“禮”,比如太玄正教掌國祭之禮,儒教、雜教掌百官和國家制度之禮。</br>人道劫難,便是“禮”的變化!</br>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有玄門的暗中爭斗。</br>如上古之時,巫道掌控天下,封神之戰很可能就是巫道余暉,隨後慢慢衰落。</br>很多跡象表明,周前期時都在盡力抹除商“禮”,遷“殷頑民”、毀殷都,填商墓,滅人祭之禮。</br>隨後,周失其禮,群雄逐鹿,隨著朝代更迭,玄門也逐漸變化,形成如今局面。</br>這些都是史料中能查到的東西。</br>真正讓李衍震驚的,是嚴九齡提出的兩個疑問和猜測。</br>一個疑問是來自《山海經》,上面記載有眾多奇珍異獸,且神與人居,巫與王一體。</br>他們通常有個稱號,“帝”。</br>那些奇珍在這個時代,就是所謂的天靈地寶,但遠沒有當初數量驚人。</br>這其中,發生了什麼?</br>另一個就是周代商。</br>夏商之時,雖無具體記載留下,但也從一鱗片爪中得知,他們信奉“上帝”,乃是祖神與天的融合,崇尚人祭。</br>周之後,“上帝”就逐漸模糊為“天。”</br>自此,神權衰落,諸神遠去。</br>嚴九齡根據時間,推測出兩個關鍵節點。</br>封神之戰,</br>大洪水!</br>大洪水之後,神州再無“帝”!</br>封神之前,神州崇鬼神而好人祭。封神之後,神權逐漸被皇權壓制。</br>所謂封神,或許不是“敕封”。</br>而是“封禁”!</br>末了,嚴九齡還在書稿中自嘲道,這些都是胡思亂想,甚至不敢拿出來,免得被同門師長嘲諷,笑話他是個瘋子。</br>而李衍看到,卻是萬分震驚。</br>古代方士集團挖掘封神遺跡,總結出《長生仙庫》,每一種方法都血腥殘酷,需祭祀魔神。</br>這些魔神,都被鎮壓在羅酆山。</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