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微組織了一下語言之後,阿瑜陀耶使臣最終還是決定對朱元璋坦誠相告。
“我們國王派遣使臣,帶著詔諭和禮物給倭國,只是為了進行友好交往。
同時倭國也給了阿瑜陀耶詔諭和武器,作為兩國之間關系密切的象征。
另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倭國曾向阿瑜陀耶求購火炮和木香,不過我們國王沒有答應。”
朱標略顯震驚地看著阿瑜陀耶使臣,“你們阿瑜陀耶還有火炮,是怎麼流傳過去的?”
阿瑜陀耶使臣解釋道︰“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國,在陸路上面與德里甦丹國接壤。
這個國家已經經歷過,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以及圖格魯克王朝三個時期了。
貴國的火藥技術,就是在德里甦丹國的奴隸王朝初期傳入的。
德里甦丹國境內最初出現火藥,是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
因為花剌子模殺害了,蒙古使節和商隊人員。
嘉定十一年至十六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進行了第一次西征。
他使用漢族和西遼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裝備,采用弩炮、火箭和飛火槍等威力強大的攻城武器。
發動了滅亡花剌子模,討伐欽察和斡羅思和征服康里的戰爭。
在花剌子模滅亡之後,蒙古軍隊乘勝抵達印度河,于是德里甦丹國軍民第一次領略了火藥的威力。
這一時期的德里甦丹國,與蒙古人來往密切。
當時他們從德里甦丹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以珠寶、棉布、香料、藥材和皮貨為主。
相比之下蒙古人出口的貨物主要包括︰金屬和金屬制品、瓷器、紡織品、漆器、茶葉,以及日用百貨和硝石。”
朱元璋面色不悅的說道︰“你說了這麼多,講的都是德里甦丹國,與你們阿瑜陀耶有什麼關系啊?”
阿瑜陀耶使臣袖里拿出一副航海圖,“暹羅是蒙古人與德里甦丹國,還有阿拉伯進行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大明有句話叫做,近水樓台先得月。
另外蒙古人與真臘的海上交通十分活躍,使者、商人和游客往來不絕。
當時留下了許多記載,其中《真臘風土記》是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這里面有關于,真臘京城吳哥宮中觀看煙火的記載。
這種在新年點放煙火爆竹的習慣,與大明是一樣的。
據記載為制造火藥,真臘還從蒙古人那里,進口了硝石和硫黃。”
朱標似乎想到了什麼,他命人將那副《世界輿圖》懸掛了出來。
“尊使不妨在地圖上指出,阿瑜陀耶所在的位置。”
阿瑜陀耶使臣走到《世界輿圖》前,指著上面的中南半島說道︰“這里就是暹羅,根據地理上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可以分為九個。
暹羅的北部有素可泰和蘭納,東部則有瀾滄、真臘和佔城三國。
暹羅西部與緬甸和榜葛剌接壤,南部毗鄰北大年府和滿剌加國。”
隨著阿瑜陀耶使臣在《世界輿圖》上面的標注,朱元璋和朱標終于搞定清楚問題出現在了哪里。
原來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由于不熟悉中南半島諸國的地理位置,因此導致理解出現了問題。
他錯誤地將暹羅的首都阿瑜陀耶當做了國名,以至于朱元璋一時間沒有找到,這個藩屬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諸如此類的誤會,還有對于對阿拉伯稱呼的改變。
華夏最早稱阿拉伯為“條枝”,始見于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大宛列傳》。
當然司馬遷得以記載條枝,還要當歸功于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衛子夫為漢武帝誕下一女的公元前138年,以及衛青娶平陽公主為妻的115年,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
歸國之後,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諸國的情況,其中就包括了條枝。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中原王朝才知道有阿拉伯這個地方。
在司馬遷以後的漢代史書中,對條枝的記載都差別不大。
唯一的區別是,這些史書往往把條枝寫作“條支”。
實際上條枝是波斯文 Taji或 Tazik的譯音,原為波斯一部族的名稱。
含有“耕種者”和“土地”的意思,或者譯為“牧人”。
在漢朝滅亡之後,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朝,全都沿用“條枝”一名來稱呼阿拉伯。
到了唐代之後,才改稱阿拉伯為“大食”。
據史料記載,“大食與條支皆為Tajik之譯音,波斯人稱阿刺伯以是名。
後來漢和帝劉肇在位時,開闢歐亞交通路線的偉大探險家甘英西使。
自安息西界船人那里,得聞條支之名。
至于唐時的大食之名,蓋亦得諸波斯人之口。”
換句話說,大食和條枝來源相同,只是音譯名不同而已。
既然大食和條枝來源相同,唐朝為什麼不沿用漢代的“條枝”一名,而要改稱大食呢?
根據是史學家猜測,大概是後來的人忘記了條枝的來源。
將波斯人對阿拉伯的稱呼,加以重新翻譯的緣故。
宋朝初期仍稱阿拉伯為大食,後來改稱為回回,元代則沿用了這個稱呼。
然而從明朝建國開始,阿拉伯便改稱為了“天方”。
這普遍的說法是,天方即指默伽,即麥加聖地的舊時稱呼。
實際上的“天房”,是指伊斯蘭教的克爾白大清真寺。
阿拉伯人又稱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
這本是清真寺的異名,卻被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給當作阿拉伯的國名了。
在誤會解除之後,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和暹羅使臣,都不約而同地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情。
前者是慶幸自己是個稀缺人才,項上人頭至于因為這些工作疏忽導致搬家。
身為後者的暹羅使臣,則是為不需要承擔更改國名的後果感到慶幸。
畢竟中原王朝隨著政權更替,幫藩屬國改國名,可是有歷史淵源的呀!
只是這種事情,暹羅使臣肯定不能擅自答應。
否則將來返回國內,勢必會承受國王的怒火。
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之後,坐在一旁的朱標,開始向暹羅使臣宣布關于朝貢貿易的新政策。
“從今年開始,大明將對所有被納入朝貢體系的藩屬國,采取勘合制度。
所謂‘勘合’就是大明提前發給藩屬國的證明書,上面蓋了騎縫印。
等到朝貢船來到港口時,大明官員會將勘合和底簿上的留印核對是否一致。
這麼做目的是為了證明貢船身份,防止有人冒充藩屬國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