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份“生逢其時,豈能辜負”的豪情壯志,羅貫中踏上了新的征程。
他相信只要努力奮斗,就一定能夠在這個亂世中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無論前方等待羅貫中的,是怎樣的艱難險阻。
他都將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在投身張士誠麾下之後,羅貫中迅速進入了全新的角色。
從一介文人華麗轉身,成為了一名軍師。
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羅貫中不僅能深入剖析人心,而且還能精準地把握大局。
每逢戰事籌劃之時,張士誠總是虛心請教羅貫中,希望能從他那里得到珍貴的戰略指導。
當朱元璋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羅貫中精心設計了一個策略。
這個策略巧妙地誘導了,朱元璋麾下的重要將領背叛投敵。
轉而為張士誠效力,極大地削弱了紅巾軍的實力。
從此之後張士誠對羅貫中的智謀贊嘆不已,越發依賴和信任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士誠的愚蠢和無知,也逐漸暴露無遺。
他常常無視羅貫中的建議任性妄為,全然不顧及可能帶來的後果。
這種情況讓羅貫中感到無比的失落與無奈,但是出于對張士誠的忠誠,以及對國家未來的擔憂。
他仍然堅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試圖通過這些建議,來引導張士誠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然而盡管羅貫中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勸說張士誠,但這位君主卻依然固執己見,不肯听從任何勸告。
他繼續我行我素,將羅貫中的好意視為耳旁風,完全不理會這位謀士的意見。
曾經有一次,羅貫中苦口婆心地勸說張士誠要保持冷靜,穩重行事。
可張士誠卻難以克制住內心的沖動,總是隨心所欲地胡作非為,始終無法糾正這個壞習慣。
羅貫中多次誠懇地向張士誠進言,希望他能夠意識到,並改正那些可能導致失敗的不良習慣。
可惜無論羅貫中如何費盡口舌,張士誠都沒有絲毫的改變。
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終于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望之後,羅貫中徹底看清了張士誠的真面目。
他明白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實在太難了。
尤其是對于張士誠來說,更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羅貫中逐漸認識到,在這樣一個固執己見、不听勸告的君主手下,自己根本無法發揮出真正的才能。
于是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下定決心離開張士誠,不再為其效力。
誰知道沒過多久,朱元璋就成功地抓住並處決了張士誠,從此奠定了他在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然而對于羅貫中來說,情況就變得有些尷尬了。
因為之前他曾效忠于張士誠,現在即便要想投靠朱元璋,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況且朱元璋的手下們,也不可避免地對羅貫中的忠誠度產生懷疑。
此外老朱的身邊,此時已經聚集了一群忠心耿耿的親信,沒有太多位置留給羅貫中了。
然而如果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或許並不會將這位才華橫溢的賢才棄之不顧。
真正讓他感到棘手的問題在于,羅貫中在密函中提出了另一個請求。
他希望大明商務書局,能夠協助自己的另一位良師益友施耐庵,出版那部驚世之作《水滸傳》。
這部作品堪稱文學史上的經典巨著,具有深遠影響。
自明朝初年起,《水滸傳》就備受文人墨客和士大夫們的青睞,成為他們熱烈討論的焦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朝末年,該書卻突然被官方列為禁書。
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的主人公皆為殺人放火的英雄豪杰。
這些英雄好漢膽,敢以武力挑釁律法。
肆意殺人放火,竟然還能逍遙法外,逃避朝廷的制裁。
這種行為與大明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念背道而馳,因此被禁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起華夏數千年的歷史,總會常常陷入這樣一個“怪圈”之中。
每一位皇帝在創業初期,無一不是高舉著“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大旗。
可當他們真正登上皇位之後,卻往往只做一件事,那便是不擇手段地防止他人造反。
數千年以來唯一的進步,恐怕就是對百姓思想的控制與壓迫愈發沉重。
然而作為大明最具實權的藩王,朱�深知自己永遠無法跳出這一怪圈。
他只需稍稍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若將《水滸傳》呈遞給朱元璋,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首先已去世多年的施耐庵,必將遭受挖墳鞭尸之苦。
其次其家人及子嗣,也難逃被流放的厄運。
如此一來,誰還敢再寫類似的書籍?
正是由于在這一問題上的兩難境地,使得大明商務書局的征文大賽,遲遲找不到合適的評委。
朱�甚至都不知道應不應該,再按照原計劃舉辦征文大賽。
畢竟如果羅貫中派遣自己的兒子,將《水滸傳》作為參賽作品呈送上來,恐怕到時候又會演變成一場禍事。
從後世穿越而來的朱�,對于四大名著還是有一定歷史濾鏡的。
如今施耐庵已經成為一杯黃土,吳承恩和曹雪芹尚未出生。
朝廷對于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三部名著的傳播和發展。
當然朱�心里非常清楚,眼下最重要的還是,講好“戲猴局”背後的那則寓言故事。
于是在大哥和老爹期盼的眼神中,朱�繼續講起了王員外家的故事。
“下定決心的王員外,只覺得壓在身上多年的重擔瞬間消失不見,整個人都變得輕松起來。
此時他完全將後院那一群妾室拋之腦後,一門心思地去尋找合適的贅婿人選。
一般來說那些家世不錯的人家,肯定不會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入贅到別人家做上門女婿。
因此王員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家境貧寒、生活困苦的家庭。
只有這樣的家庭,才有可能同意讓自己的兒子入贅。
況且這樣的人家出身低微,將來也好掌控,不必擔心自己的女兒會受到欺負。
很快王員外便派出手下的心腹之人,前往各個村落,尋找那些符合條件的人。
這些人必須是心甘情願讓自己的兒子入贅的,當然作為交換王員外在事成之後,會給予對方一筆豐厚的報酬。
這筆錢足夠他們一家人,一輩子衣食無憂了。
經過心腹們的精心篩選和甄別,最終有五個面容清秀的小伙子,被帶到了王員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