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緊緊皺起了他那寬闊而威嚴的眉頭,語氣凝重地說道︰“此地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關鍵位置,乃是我大明未來海軍戰略向前推進的至關重要通道。”
他深知有效掌控NSQD,對于大明來說意義非凡。
這不僅是未來大明海軍突破島鏈束縛、向東挺進太平洋,向西拓展印度洋的關鍵支撐點,更是關系到朝廷海洋權益和戰略安全的核心所在。
倘若大明不幸喪失了南海這片廣袤的領域,那麼首當其沖的便是失去距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的那個極具戰略性的基地。
如此一來大明將無法再通過馬六甲海峽順利進入印度洋,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戰略要沖之地。
緊接著朱�繼續闡述道︰“其次南海所蘊含的航運價值簡直難以估量,它對于我大明重要戰略物資的運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過往的歷史經驗來看,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
無論是大明與東南亞各國、還是與南亞地區,亦或是西亞、非洲乃至歐洲等地方之間往來的海上航線。
無一例外都必須穿越,南海諸島周邊的海域。”
因為此前朱�就曾詳細闡述過,有關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乃至歐洲等地的相關地理知識和概念。
所以此時此刻,身處現場的諸位將領和貴族們,大體上都能夠領會朱�方才所講述的種種內容。
只見潁川侯傅友德滿臉慨嘆之色地說道︰“依我之見,那洪武軍事學院必須得盡快興辦起來才好啊!
如若不然,像晉王殿下口中提及的這一系列嶄新名詞。
咱們這幫老家伙,怕是難以明了其中深意喲!”
此時的徐達若有所思,他凝視著朱�親手繪制而成的那張南海局勢圖。
須臾之後,徐達伸出手指向圖中的某座島嶼,開口詢問道︰“不知這座島嶼究竟位于何處呢?
它與我大明朝之間,又相隔多遠距離?”
朱�敏銳察覺到,這位即將成為自己岳父的魏國公。
其眼神中流露出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然而這正是朱�所期待的反應,因為他一直在等待著麼一個契機來展開話題。
于是朱�順著徐達那滿含興致的目光望去,他輕抿了一口手中的香茗,隨後不緊不慢地開始闡述起來。
“這座島嶼在我大明可是有個特別的稱呼——‘小琉球’。
您瞧它離咱們福建可謂近在咫尺,僅有區區 72海里之遙,換算下來大概也就約摸 260里地罷了。
若以地緣政治的觀點加以審視,這小琉球無疑乃是我大明東南沿海區域的一道關鍵門戶。”
朱�稍稍提高了些音量,神情愈發嚴肅認真。
“要知道此島正好處在東海與南海交界之處,宛如一座天然橋梁般,緊密串聯起廣闊無垠的太平洋地區。
如此這般險要之地,無論落入誰人之手,都等同于握住了開啟太平洋戰略通道的金鑰匙!
對于我大明而言,其意義更是非同小可。
掌控住小琉球,不僅意味著我國的海防縱深得以大幅拓展,更能讓我們更為有效地捍衛自身的海洋權益以及領土完整性。”
說到此處時,朱�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他腰桿挺得筆直,仿佛要將自己內心的堅定展現給眾人一般。
那明亮如星的眼眸之中,閃爍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堅定光芒,猶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就在這時泰期突然開口,語氣深沉且意味深長地說道︰“順帶一提,閩海乃是位于小琉球附近的一條寬闊海峽。
其地理位置獨特,宛如一道堅不可摧的天然防線,守護著這片土地。”
听聞此言不知什麼時候出現的朱標,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隨即他又輕輕擺了擺手,緩聲說道︰“我大明自始至終都秉持著‘和平發展’之戰略理念,始終致力于同周邊各國,維系和睦友善、互幫互助的良好合作關系。
若非那倭國的南朝懷良親王,悍然斬殺我大明使節,致使兩國交惡。
我大明朝廷斷不會籌劃,派遣軍隊前去征討之事。
至于這小琉球島,它與你們琉球國並無二致。
只要能真心誠意地與我大明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進步。
那麼本宮定會謹遵,針對那些被列為‘不征之國’的相關外交準則行事。
父皇也決然不會容許,我大明水師對自己的友邦盟國輕易動武。”
朱�和朱標兩人心里都非常清楚,如今大明最主要的兩個外患,除了北元之外就是倭寇。
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小琉球島和琉球國,都是大明必須要團結的盟友。
通過這次軍事、政治方面的分析交流會,朱�提出在各地方州縣創建講武堂,以解決軍官的不足和研習軍事所需。
“應天講武堂內皆是神機營軍官出身,其戰術理論和素質,哪怕是放在整個大明都是排在前列的。
除了師資力量雄厚之外,應天講武堂開設的課程也是種類豐富。
不僅有常規的步兵科、炮兵科、騎兵科、工兵科、輜重科,而且還有最近太原興起的航空兵學科。
相較于其他軍官培訓機構在培養上的粗淺,應天講武堂則顯得更加精細。
比如講武堂最開始教授的步炮協同、以及利用炮火伸延和死角摧毀優勢。
可以說應天講武堂出身的炮兵軍官,將來都會成為技術能力很強的尖子……”
尚未待朱�言罷,于不遠處端坐的朱元璋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急切。
他開口詢問道︰“老三,你適才所言的航空兵學科,究竟所授何業?”
朱�抬手遙指坤寧宮外那只熱氣球,緩聲說道︰“老爹,您可見外間那高達三丈許之巨型球狀物,此乃運載航空兵之工具也。”
伴隨著腳步趨近,朱元璋方才得以清晰觀瞧。
原來那碩大無朋的球狀物體,並非無端懸空飄浮。
其下尚有數條繩索牽連一框,此框約莫一丈有余。
內中有一物狀甚奇特,正熊熊噴火不止。
璀璨奪目的火光,源源不斷地朝上噴涌著熾熱之氣,致使球體愈發膨脹鼓蕩起來。
另有幾股傾斜的繩索,一頭連接于球體的繩索之上,另一頭則牢牢拴系在地面的木樁處。
如此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之景象,直令朱元璋驚愕得半晌難以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