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講解員的腳步,王曉宇和沈佳怡來到了另一個洞窟。
這個洞窟的壁畫描繪的是古代的市井生活。
畫面中,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不絕。
有挑著擔子的小販,有騎著高頭大馬的官員,還有在街頭嬉戲玩耍的孩童。
沈佳怡興奮地指著畫面中的一處,說︰“曉宇,你看,那里有人在賣魚呢。
古代的市場也有賣魚的,看來釣魚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活動啊。”
王曉宇笑著說︰“沒錯,釣魚這項活動歷史悠久,說不定古人釣魚的技巧和咱們現在還有相似之處呢。”
繼續前行,他們來到了一個繪制著《夜半逾城》壁畫的洞窟。
這幅壁畫描繪的是悉達多太子在夜半時分騎馬越過城牆,出家修行的故事。
畫面中,太子身姿矯健,騎在駿馬上,眼神堅定而決絕。
駿馬騰空而起,四蹄生風,仿佛要沖破畫面的束縛。
沈佳怡的目光在壁畫上仔細地搜尋著。
突然,她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驚喜地喊道︰“曉宇,你快看,這里好像有古人垂釣的場景!”
王曉宇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畫面的角落里,有一個模糊的身影正坐在河邊,手中拿著一根釣竿,靜靜地垂釣著。
兩人頓時來了興致,湊近壁畫,仔細地研究起來。
由于年代久遠,壁畫上的顏色有些褪色,線條也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大致看出垂釣者的輪廓。
“你看,這個垂釣者的姿勢和我們現在的好像不太一樣。”
沈佳怡說道。王曉宇仔細觀察著,說︰“是啊,他坐得很端正,身體微微前傾,釣竿也拿得很穩。
感覺他的重心比較低,可能這樣更有利于控制釣竿。”
他們開始猜測古人釣魚的工具。
沈佳怡指著壁畫上隱隱約約的釣竿形狀,說︰“這釣竿看起來好像沒有我們現在的這麼長,而且感覺材質也不太一樣。會不會是竹子做的?”
王曉宇點點頭,說︰“很有可能,古代竹子資源豐富,而且竹子韌性好,很適合做釣竿。
不過,這釣竿上好像沒有魚線輪,那他們是怎麼收線和放線的呢?”
兩人陷入了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曉宇突然說道︰“我听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直竿釣’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手來控制魚線的收放。
可能古人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吧。”
沈佳怡眼楮一亮,說︰“有道理,不過這樣對手的技巧要求肯定很高。
而且你看這魚線,好像很細,古代又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魚線材料,他們是用什麼做的呢?”
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壁畫上垂釣者手中的魚線。
雖然畫面模糊,但還是能看出魚線很縴細。
王曉宇猜測道︰“說不定是用蠶絲或者馬尾毛做的。
蠶絲很堅韌,而且很細,馬尾毛也有一定的韌性,都可以用來做魚線。”
沈佳怡想象著古人用蠶絲或者馬尾毛做魚線的情景,不禁感嘆道︰“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情況下,居然能想出這麼多辦法來釣魚。”
接著,他們又開始研究古人釣魚的餌料。
壁畫上沒有直接畫出餌料的樣子,但沈佳怡推測道︰“古代生態環境好,河里肯定有很多小魚小蝦,他們會不會用這些小魚小蝦做餌料呢?”
王曉宇補充道︰“也有可能用蚯蚓,蚯蚓是萬能餌料,很多魚都喜歡吃。
而且蚯蚓在土里很容易找到,獲取也比較方便。”
兩人一邊討論,一邊在壁畫上尋找更多的線索。
他們發現垂釣者旁邊的地上放著一個竹簍,雖然看不清里面裝的是什麼,但可以猜測可能是用來裝魚的。
沈佳怡笑著說︰“看來古人釣魚和我們一樣,也有專門的工具來裝魚。
不知道他們釣到的魚和我們平時釣的魚是不是一樣的。”
王曉宇說︰“敦煌地處西北,古代的河流里可能有一些特有的魚類。
說不定他們釣到的魚我們都沒見過呢。”
說著,他拿出手機,想要在網上搜索一下古代敦煌地區的魚類資料,但洞窟內信號不好,沒能成功。
這時,講解員注意到了他們專注的樣子,走過來問道︰“兩位對這幅壁畫上的垂釣場景很感興趣嗎?”
王曉宇連忙點頭,說︰“是啊,我們覺得古人釣魚的方式很有意思,想研究研究他們是怎麼釣魚的。”
講解員微笑著說︰“你們很有探索精神啊。
其實,古代釣魚的方法和工具確實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釣魚不僅是一種獲取食物的方式,也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
而且,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朝代,釣魚的方法也有所差異。”
講解員接著給他們介紹了一些古代釣魚的知識。
比如,在唐代,釣魚就很盛行,當時的人們會用各種精美的釣具,還會舉辦釣魚比賽。
一些文人墨客也喜歡釣魚,他們會在釣魚的過程中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關于釣魚的詩詞和畫作。
王曉宇和沈佳怡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古人在河邊悠然垂釣的場景。
沈佳怡感慨地說︰“原來釣魚在古代就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啊,我們平時釣魚都只注重能不能釣到魚,卻忽略了這些背後的文化。”
王曉宇說︰“是啊,通過這次參觀莫高窟,我們不僅欣賞到了精美的壁畫,還了解到了古代釣魚的文化,真是不虛此行。”
隨著講解的深入,他們還了解到古代釣魚的一些禁忌和講究。
比如,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不能釣魚,認為這是對神靈的不敬。
還有一些地方認為釣魚會破壞風水,所以禁止在附近的水域釣魚。
“看來古人對釣魚這件事還是很敬畏的,不像我們現在,想什麼時候釣就什麼時候釣。”沈佳怡說道。
王曉宇點點頭,說︰“這也是一種文化差異吧。我們應該尊重這些傳統文化,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