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層之上的5000米的高空,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氣溫低至零下20度,艙門打開後,冷風裹著冰粒撲砸在人的臉上,生疼。
    大校在出艙,跳入雲層之後,在開傘的時候,卻發現主傘被凍住了,打不開,最後他是用副傘降落的。
    可那所謂的著陸地點,早已是面目全非,現在全成了懸崖斷壁。
    因此,在降落的時候,大校腿部被樹枝刺穿,鮮血染紅了迷彩軍裝。
    一名敢死隊員,在降落的時候撞上了岩石,腿部腫脹的無法彎曲。
    一名敢死隊員,在降落時掛在了樹上,他用傘兵刀割斷傘繩,在下落的過程中被樹枝劃的滿身是血。
    ……
    萬幸的是,十五名勇士全部都活了下來!
    當他們集合起來,一瘸一拐的走進附近村莊的時候,幸存的村民看到那身綠色的軍裝,很多人當場就哭了出來。
    “親人來了,他們有救了!”
    此後的七天七夜里,這支十五人的敢死隊,背著衛星電話,一刻不停的穿梭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山峻嶺之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村莊。
    他們帶傷、帶病,卻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
    通過他們傳回的情報︰茂縣80的房屋倒塌,三萬余人被困,當地急需藥品、食品,……
    當後續大部隊抵達的時候,這十五名勇士,才默默的撤回了後方。
    唯一讓人感覺遺憾的是,這名時年四十八歲的大校,因為年齡的原因,最終沒有等到晉省將官餃就退休了,……
    當運送裝備的、南唐的那架安225,降落在當地的軍用機場時,則是帶給了救災總指揮部,一個莫大的驚喜!
    南唐過來的那五百名救援人員,在數以百萬計的救援人員中,就如同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一點都不起眼,但是他們帶過來的設備,卻是在救災的過程中,派上了大用場。
    在地龍翻身之後,重災區天氣恰逢連日暴雨,天氣狀況極差。
    容城軍區往中心區域派出的直升機,因為惡劣天氣被迫返航。
    總部派過來的兩架遙感偵察飛機,抵達當地軍用機場後,一直在待命,同樣是因為天氣原因,致使飛機遲遲無法按計劃起飛。
    空降兵的飛機也無法起飛,實施傘降,空降兵只能當做步兵來使用,投入救災之中。
    而這次南唐卻是帶來了,上百架各型號的無人機,有大型高空偵察無人機,有類似後來打農藥的那種載重運輸無人機,還有能飛幾公里的小型無人機。
    有了這些無人機,一些人力無法抵達的地方,現在就可以直接派過去探查了。
    無人機而已,摔了就摔了,頂多也就是損失一些錢罷了,無人機再金貴,還能有人金貴?
    相比起來,使用無人機的成本,比那些有人駕駛的飛機,可要便宜太多太多了!
    看到南唐救援人員,操作無人機起到的效果後,指揮部大喜之余,當即聯系上了吳慕言,要求南唐盡快、盡可能的多送一些、適用的無人機過來。
    花家自己也有無人機,不過此時大多數還都是屬于軍用為主,一般用來搞偵察、丟炸彈之類的,像南唐這種大規模商用、民用的還很少。
    而且花家自己的那些無人機,還多數都是跟唐偉東和北唐合作的研發的呢!
    當然,花家民間也有公司在搞無人機,像大疆等公司,這會兒已經成立了。
    不過他們都屬于是剛起步,還都是小卡拉米的那種存在,跟南北唐的無人機技術,是沒法比的。
    比如大疆,這會兒幾乎是已經散伙了,四個創業者跑了仨,只剩下汪老板自己還在堅持著,……
    從十二日開始的這兩三天里,容城頭頂的飛機就沒停過,烏央烏央的,各地的人員、物資,不斷的向這里集中。
    容城軍區和濼邑軍區,更是幾萬人幾萬人的往這邊調集,……
    雖說每天的新聞不斷的在播報,但是不到現場,根本就體會不到有多麼的慘烈。
    唐偉東還沒有深入一線現場呢,僅僅是在容城,只是從前方南唐救援隊傳遞回來的,那一星半點兒的真實消息,就讓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動容,甚至是哀痛。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李小萌在采訪一位路遇的大爺時,恰好踫到大爺同村的幾個村民。
    一名村民告訴李小萌,山垮下來咯,現在還在不斷的落石,村子被埋咯,房子塌咯,他母親死在了垮塌的醫院里,孩子死在垮塌的學校里,老婆也死咯,全家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咯。
    他唯一的財產,就是從廢墟里扒拉出來的一塊臘肉、兩瓶酒,……
    這個場面,也讓唐偉東第一次知道了,人在悲痛至極的時候,是流不出眼淚來的。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哀莫大于心死”吧!
    既然家已經沒了,現在還余震不斷,非常危險,李小萌就勸大爺不要回去了,但大爺卻執拗的就是要回家看看,同村的人也勸不住他。
    大爺挑著分發下來的食物,越走越遠,走的時候還不忘回頭,客氣的對李小萌說一聲“謝謝你,讓你們操心咯!”
    看著這個孤獨的背影慢慢走遠,李小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的樣子,瞬間擊破了無數人的心防,……
    還有主持人寧遠,當她在新聞中,讀出那一串串冰冷的、每天新增的罹難者數字時,當著鏡頭的面,幾近哽咽失聲。
    以及那為了救人,呼喝著讓宰相給擔架讓道的軍士長。
    類似令人動容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事發之後,無數人從全國各地自發的奔赴災區,協助救災。
    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億兆”莒縣的十位爺們兒。
    當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新聞的時候,幾個人一合計,“咱雖然沒有錢,但力氣卻有的是,走,去災區救人去”,……
    原本他們是打算坐火車去的,可惜同樣因為地龍翻身的原因,一些火車暫時停運了。
    但那也攔不住他們為國出力的意願,于是他們回去就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自帶干糧上路了。
    遠途跋涉3000公里,歷經四天三夜,他們終于抵達了災區。
    ——他們不認路,那個時候也沒有導航,一路上全憑地圖和問路,以至于多跑了上千公里的“冤枉路”。
    按照當時記者的記述,“他們一路上吃了很多苦才趕過來,到了之後只管埋頭干活,一刻也不停,就連一起參與救援的官兵,都被他們感動了,……”
    後來記者在采訪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是平靜的說了一句,“我們算不上英雄,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農民,國家有災難,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