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旋律悠揚,意境深遠。
這首歌並非新作,它誕生于1956年,由著名詞作家喬羽作詞、作曲家劉熾譜曲,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
其歌詞真摯樸實,旋律優美動人,深情地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志願軍戰士保衛家園的英雄氣概。
“一條大河波浪寬”中的“大河”,在許多人心目中,自然而然地被理解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在國人心中擁有不可替代的象征地位。
然而,據詞作者喬羽先生回憶,他創作時並未特指某一條具體的河流。
他曾汲取了在江西見到長江的壯闊感受,但最終選擇了“一條大河”這個更具包容性的意象。
因為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江河溪流縱橫交錯,幾乎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條陪伴自己成長、承載鄉愁的“母親河”。
這條“大河”,可以是長江黃河,也可以是任何一條流淌在故鄉土地上的無名河流。
那“風吹稻花香”的兩岸,也可以是任何一片滋養生命的田野。
正是這種超越具體地點的、普適性的情感投射,加上由純淨童聲領起、各族合唱的宏大演繹,使得這首歌瞬間擊中了無數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電視機前,歌聲已畢,余音卻仍縈繞在無數人的心頭耳畔。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新界寶馬汽車廠工地上,來自河南的王學林工長喃喃念著這句歌詞,眼神復雜,思緒仿佛已飛越千山萬水。
而他身邊的年輕工友劉建國,早已紅了眼眶。
“俺們村……村頭也有這樣一條河,不算大,但清亮得很。”
劉建國聲音有些哽咽,“小時候上學天天 過去,冬天冷得刺骨,總覺得那是天底下最難的事……可現在,我真想再回去看看,就看看……”
他這話一出,仿佛打開了情緒的閘門,工地食堂里,幾百名天南地北的工友,許多人都默默低下頭,或望向窗外,掩飾著發紅的眼圈。
他們沒有爭論歌里唱的是黃河還是長江,每個人都覺得,那唱的就是自己家門口的那條河,是自己枕著水聲入夢、聞著稻香長大的故鄉。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九龍公寓里李國明一家的對話。
小兒子李景熙仰起頭,好奇地問︰“爸爸,歌里唱的大河,是地理書上說的黃河嗎?”
李國明有些驚訝︰“阿景,你知道黃河?”
“課本里就有啊!”李景熙一臉理所當然,“講了我們中國的長江、黃河,還有諸子百家、唐宋元明清的歷史呢!”
李國明聞言,心中感慨萬千。
他是土生土長的港島人,在英國殖民教育體系下長大,中小學課本里充斥著大英帝國的歷史地理,關于中國的內容少之又少,且常帶偏見。
他對祖國文化的認知,大多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後來的自學。
他轉向妻子田珍珍︰“阿珍,你是老師,現在學校的課本……”
田珍珍笑著解釋︰“這是集團教育基金會推行的新課程改革。”
“我們鼎峰旗下的自建中小學,教材一部分由聘請的專家學者編寫,另一部分引入了內地的人教版教材。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所有年級都新增了一門‘人文科’課程。”
“人文科?主要學什麼?”李國明追問。
“主要有六大學習範疇︰‘國家與我’、‘社會與公民’、‘環境與生活’、‘健康與生活’、‘理財與經濟’、‘世界與我’。”
田珍珍如數家珍,“內容逐年深化。阿景四年級,已經開始學習國家地理,比如長江黃河、各省概況,還有國家歷史,鴉片戰爭、辛亥革命這些都有涉及。”
李景熙在一旁使勁點頭,一臉“快夸我”的表情。
田珍珍摸摸兒子的頭,又笑著點了點小女兒李妍熙的鼻子︰“阿景學得不錯。就是阿妍,才一年級,國語課和人文啟蒙課還得加把勁。”
小女兒李妍熙立刻嘟起嘴反駁︰“媽咪,我也有認真學習好不好!”
“國徽國旗我都認識,國歌我也會唱!老師和同學都說我唱歌好听!”
說著,她竟奶聲奶氣地哼唱起剛剛電視里的《我的祖國》,發音雖稚嫩,旋律和普通話卻意外地標準,清脆動人。
田珍珍作為老師,更關心孩子的全面學業。
李國明則將女兒摟進懷里,心中已是波瀾起伏。
“人文科課程,六大學習板塊……”他立刻明白了這背後的深意。
這是在港英殖民教育體系之外,另闢蹊徑,旨在培養鼎峰系員工下一代對于國家、民族、歷史的正確認知和歸屬感。
邵先生無法立刻改變港島的殖民現狀,便從教育入手,至少要讓為他工作的這些人及其家庭,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堅定的文化根脈。
李國明深知,在鼎峰體系內,一個對內地抱有偏見和疏離感的人,是很難獲得長遠發展的。
他完全認同這種教育方向,因為他深信邵維鼎的眼光和鼎峰的未來。
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也能進入鼎峰,在這個廣闊的平台上成就一番事業。
“那如此大張旗鼓地轉播春晚,目的又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幫內地辦一場晚會?”
抱著這個疑問,李國明將目光重新投向電視屏幕。
此時,電視里兩位主持人——聲音渾厚的男主持和嗓音清麗的女主持——再次開口。
男主持︰“各位觀眾朋友,剛才一曲深情的《我的祖國》,演唱者是著名的郭蘭英老師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廣播合唱團的宋子英小朋友。”
女主持︰“光華流轉,歲月銘刻。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我們的國家曾用熱血與生命𥕜衛尊嚴,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男主持︰“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三十周年。回顧過去三十年,我們國家克服重重困難,砥礪前行,為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女主持︰“是的!僅僅幾年時間,我們看到寶鋼的巍峨高爐拔地而起,鋼產量翻了一番又一番!”
男主持︰“在高科技領域,我們的科研人員用近十年時間攻堅克難,打破了國外在維生素生產領域的長期壟斷,研發出了全新的生產工藝!
如今,在燕京、尚海、東北等地建立起的現代化維生素工廠,不僅是‘世界工廠’,每年為全球,特別是貧困地區提供數以萬噸計的健康產品,更為國家創造了寶貴的外匯收入!”
女主持︰“不僅如此,去年以來,我們與世界各國企業的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與港島鼎峰集團合作推進的大型家電產業基地,極大提高了家電核心零件的自給率,各類家電產量和質量顯著提升!”
男主持︰“尚海汽車集團、第一汽車制造廠與德國大眾、奧迪等國際知名車企的合資項目也已落地生根,正在全面推進建設!”
女主持︰“而這,僅僅是我們國家在過去幾年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一小部分!”
兩位主持人語調激昂,充滿自豪。
這番介紹,實則源自邵維鼎的建議。
他認為以往內地的對外宣傳過于含蓄,甚至有些被動,未能充分展現發展的步伐。
這些實實在在的進步與成就,不應藏于深閨,而應大大方方地展示出來,讓國人自豪,讓世界看到。
這當然不是簡單的歌功頌德,更重要的是提振民族自信,讓人們真切感受到這個古老國度正在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凝聚起發展的共識與力量。
在通過《我的祖國》引發情感共鳴,又用一系列建設成就提振信心之後,主持人的話鋒巧妙一轉。
男主持聲音愈發鏗鏘︰“從這一年的變化就能看到,我們中國,絕不會一直貧窮落後!”
女主持︰“歷史綿延數千年,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偉大文明!”
男主持︰“是的,歷經滄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接下來,請大家欣賞歌曲——”
兩人齊聲,情緒飽滿地報出下一個節目︰
“《萬里長城永不倒》!”
下午還有一章,求發電,催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