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誠的動作極快。在獲得港督府默許,拿到尚方寶劍後,一場圍繞九龍城寨的輿論風暴和實際清拆行動,迅速拉開了帷幕。
他的第一步,便是爭取輿論高地。
很快,《星島日報》、《信報》、《天天日報》等多家頗具影響力的報紙上,開始連篇累牘地出現關于九龍城寨的報道和評論文章。
文章的論調高度一致︰描繪九龍城寨的髒亂差、犯罪溫床、衛生隱患;強調其與港島日益繁榮、現代化的國際形象格格不入。
將其形容為“瓖嵌在東方之珠上的丑陋毒瘡”、“阻礙港島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包袱”。
文章巧妙地將清拆九龍城寨與港島整體利益,尤其是正在蓬勃發展的旅游業掛鉤︰
“當全球游客涌入港島,驚嘆于海港城的繁華、沉醉于維多利亞港的夜景時,誰能想象,僅僅一隅之隔,竟存在著如此不堪入目的法外之地?”
“清除九龍城寨,並非冷酷無情,而是為了港島更美好的明天,是為了所有遵紀守法、辛勤工作的港島市民的共同利益!”
這些經過精心雕琢的文字,配合著一些刻意選取的、展現城寨內部混亂環境的照片,迅速在市民中引發討論。
許多不明就里的市民,尤其是中產階級,開始認同“清拆”的必要性。
與此同時,港督府也適時發聲,表示“鑒于九龍城寨特殊的歷史和法律地位,政府正與內地有關部門進行密切磋商,以期盡快拿出一個妥善的、人道主義的處置方案,徹底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新華社駐港分社,立刻將港島這邊的動靜傳達至內地。
此刻國內,對于港島只有一個要求,維持住現在的繁榮,作為國內改革開放的對外窗口。
所以,面對著這樣一個看似在推進港島建設的建議下。
內地方面的回應迅速而正面,通過新華社發布聲明︰“支持港英政府依法對港島進行有效管治。”
“建設一個更加繁榮、穩定、和諧的港島,符合所有港島同胞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對于九龍城寨的整治,只要方案合理,能夠妥善安置居民,內地方面原則上予以支持。”
官方層面障礙掃清,輿論初步造勢成功,李家誠看似手握了一把好牌。
……
金門大廈,頂層辦公室。
劉管家將一疊剪報放在邵維鼎的辦公桌上,面色凝重︰“鼎少,已經查清糊了。”
“最近所有關于九龍城寨的輿論,背後都是李家誠的影子。他已經和港府搭上線,正在全力推動《九龍城寨清拆條例》的立法。看樣子,他是鐵了心要拿下那塊地。”
邵維鼎雙手交叉在胸前,沉吟道︰“說說你了解到的情況。”
“是。”劉管家也就是劉雲石,他也是底層出身,手底下維系著各大幫派的資源,收集關于九龍城寨的信息易如反掌。
他補充道︰“現在的九龍城寨,其實和六七十年代已經不太一樣了。自從icac成立,警方力量多少能滲透進去一些,大規模的有組織黑幫犯罪已經減少了很多。”
“里面更多的是些無牌診所、地下食品作坊、家庭式小作坊,還有大量無處可去的底層居民。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極度密集,環境惡劣。”
“李家誠真要動手,最難的不是對付那些殘余的黑勢力,而是如何妥善安置這三四萬人以及那些亂七八糟的產業。”
劉管家十分篤定道︰“整個拆遷,毫無疑問會投入巨大,而且見效極慢,他怎麼會突然這麼‘好心’,挑起這個爛攤子?”
“因為利益,因為他認為解決這三四萬人付出的成本,與他獲得的收益而言,不值一提。”
邵維鼎一針見血地說著,他的雙眼快速瀏覽著剪報,嘴角露出一絲冷笑︰
“李家誠出身底層,但他離開底層太久了,久到他恐怕已經忘了底層是什麼樣子,那里的人真正需要什麼。”
他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著樓下的車水馬龍︰“我敢打賭,他就算去了九龍城寨,也絕不敢真正下車,走進那些狹窄、陰暗、潮濕的巷道里去親身體驗一下。”
“他只會坐在車里,用他高高在上的商業邏輯去計算︰一塊地,多少人,平均每個人頭需要多少安置成本。”
“他覺得,最難的是對付黑幫,這些人可以用錢和勢力擺平。但他錯了,”
邵維鼎轉過身,目光銳利,“黑幫是依附于城寨的特殊環境而生的。城寨沒了,黑幫自然就散了,或者會去找新的窩點。最好對付的,恰恰是那些看似有組織的黑暗勢力。”
“真正難的,是‘人’!”
他一字一頓地說,“是那幾萬個活生生的、想法各異的、在極端環境下掙扎求生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
“他們的訴求千差萬別,不是簡單給個公屋床位就能打發的。”
“安置工作,涉及補償、就業、社區關系、心理適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引發巨大的社會矛盾和動蕩。”
劉管家眉頭緊鎖︰“那……我們該怎麼辦?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搞亂港島吧?現在輿論已經被他煽動起來了。”
邵維鼎沉吟片刻,緩緩道︰“先看著。李家誠此人,謀定而後動,他必然還有後手。”
“我們現在插手,名不正言不順。港島剛剛得來的繁榮局面,不能因為他的野心而毀于一旦。”
“讓我們的人密切關注動向,記住,問題的關鍵,永遠在‘人’身上。”
……
接下來的事態發展,似乎正沿著李家誠預設的劇本進行。
在強大的輿論造勢和港府背書下,《九龍城寨清拆條例》的立法程序進展神速。
李家誠方面不斷通過媒體釋放“利好”消息︰承諾將城寨居民妥善安置到新界新建的屋 、九龍附近的公共房屋。
老年人則會安排進新界區的長者住屋和護理安老院。
對于城寨內的無證作坊和小商販,也會在規劃中的新市鎮給予一定的安置和補償。
一時間,李家誠的風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大報紙上,“愛國商人”、“心系市民”、“肩負社會責任”等溢美之詞層出不窮。
他似乎從一個精于算計的地產大亨,搖身一變成了悲天憫人、慷慨解囊的大慈善家。
然而,只有極少數核心人物知道,李家誠承諾的那些“新建屋 ”、“公共房屋”,截至目前,連一塊磚都還沒有開始砌。
所有的安置計劃,都還停留在紙面和口頭承諾上。
就在這片由媒體營造出的、略顯虛幻的祥和氣氛中,港島迎來了1983年的農歷新年。
節日的喜慶暫時沖淡了關于九龍城寨的爭論。
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商場人頭攢動,家家戶戶忙著采購年貨,準備團圓飯。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霓虹燈似乎也比往日更加璀璨,映照著這座經歷了購物節狂歡後,正享受著豐收與喜悅的東方之都。
然而,在這片繁華與喜慶的底下,一股潛流正在暗自涌動。
九龍城寨那密不透風的混凝土叢林里,數萬居民正懷著忐忑、猜疑、乃至一絲恐懼,度過一個前途未卜的新年。
而李家誠的辦公室里,關于如何以最小代價“清理”這片土地的計劃,正在加緊制定。
新年過後,風暴或許將至。
而在此之前,邵維鼎已經在派人商議,與內地聯合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