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島,家大業大

第692章 一磚一瓦,暢想美好的未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此間人雄 本章︰第692章 一磚一瓦,暢想美好的未來

    “招工了,招工了。”

    “新界大浦招人平整山地,有沒有要去的?包吃包住,一個月兩百港幣。”

    在深圳的人力市場,一名穿著西裝說著一口港普的中年人站在高台上喊著。

    劉紅旗舉起手高聲喊著︰“我去,我去,我會砌磚頭,還會拌洋灰,大工小工我都做得。”

    現場中不僅有他一個人舉起手,而是一大堆人舉起了手。

    紛紛嚷著招自己。

    今年,深圳人才市場已經有第五波這樣的招工了。

    都是從內地招人,然後帶到港島去做工。

    平整山地,砌磚建廠各種各樣的職業,都招過。

    前幾次,是替大嶼山的藥廠招人。

    中間還有一次是為新界產業園招人。

    這些人被招過去,開始都挺糊涂的。

    因為沿海已經關閉了前往港島的通道,凡是要過去,要麼經過海關,要麼就是偷渡。

    這樣大張旗鼓在內地招工,還是去港島打工,這還是前所未有的頭一次。

    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

    誰知道,工資竟然真的有兩百港幣。

    而且在工地里住的地方比他們在內地住的地方都要好。

    兩百塊啊,雖然是港幣,但在民間這個匯率還要更高。

    這個消息傳回內地,直接就震動了全廣東。

    廣東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地方,沿海比如珠江三角洲肯定是最富裕的地方,而像粵西、粵北等地區,因為是山區綿延不斷,缺少城市發展好的地理位置,這種地理位置的欠缺,也是很多廣東城市經濟發展的阻礙。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持續吸引著粵東、粵西、粵北等地的人口流入。

    但改革開放才幾年,勞動力人口也是會有飽和的。

    現在港島竟然在深圳招工,而且離家還不遠,待遇又好。

    哪怕是沒機會拿到港島的身份證,多打工幾年,回到老家也是衣錦還鄉啊!

    劉紅旗家在贛州,離廣東近,有好幾個親戚都在廣東打工,來到深圳听到港島待遇好之後,就一直等著那邊的招工。

    沒想到,竟然還真的被他等到了。

    而招工的西裝中年人,听到他是石匠,也是頗為意外。

    這年頭會砌磚拌灰就是門手藝了,尤其是石匠這種,就算是放到後世都挺吃香的。

    “你到這邊,去那邊拿張表格,登記下名字。”

    中年人,將一些人挑選了出來,讓他們過去排隊。

    現在他們招工已經有了一套標準的流程。

    按照職業、年齡、身體狀況將人就給劃分了出來。

    到時候也會分配不同的工作崗位。

    被叫到名字的人,喜不自禁的去填寫報名表。

    他們都二三十歲,不是進過掃盲班,就是上過學。

    字還是會寫的。

    這樣的招人,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了下午。

    已經招了有三百多人了。

    浩浩蕩蕩的,中午的時候,還有專人給他們發盒飯。

    劉紅旗吃飯的時候,甚至發現里面竟然還有肉。

    這頓飯,可以說是他從老家來深圳吃過的最好的一頓了。

    這也讓他對于去港島打工的日子有了一絲期許。

    晚上的時候,他興沖沖的跑到旅館門口的電話,給家里打了一個電話,告訴這個好消息。

    這個電話安在村支書家里,打過去了,還得叫人來接。

    “媳婦兒,我找到工作了,不是在深圳,是去港島,是去港島打工。”

    劉紅旗興奮地說著。

    電話那頭滿口的訝異︰“怎麼去港島了?沒在深圳找到工作嗎?”

    他們村不少人出門打工,但都是在深圳。

    她的丈夫跑去了港島,這立刻讓她擔心了起來。

    她並不擔心自己的丈夫找不到工作。

    畢竟在老家就听說了深圳在四處建房子,而劉紅旗又是個石匠。

    正好專業對口。

    這些年,靠著手藝勉強在老家立足。

    自從分了田之後,他是一邊種田一邊有了活計就給人建屋修補。

    日子倒也過的滋潤,至少吃穿不愁。

    但手上卻攢不了錢。

    而且看著出去打工幾年,回來的人陸陸續續建房子。

    他是看的真眼熱。

    劉紅旗笑道︰“你放心吧,招我們打工的是鼎峰集團,鼎峰知道嗎?港島最大的集團公司,听說他們老板是港島最有錢的人,在港島有很多產業,咱們內地的那個家電生產基地,就是他投建的。”

    劉紅旗也不管家里听不听得懂,就說自己听到的讓家里人安心。

    “阿紅,你就在家把家里照顧好,等我過年回去,就把家里給翻新了。”

    “你問工資啊,兩百港幣,听管事的說,做得好還有獎金,興許過年回去,我還能給家里帶台電視回來。”

    他是越說越覺得日子有了盼頭。

    掛斷電話後,一晚上他都在憧憬港島那邊的資本主義花花世界,以及過年回來大包小包家里人開心的模樣。

    不僅是他,這棟被鼎峰包下來的旅館內的所有工人,都是這麼想的。

    第二天,他們幾百人拿著身份證,過了關口,直接坐船就到了港島。

    第一站就是新界。

    從內地招工,是鼎峰集團與廣東省、港英政府三方達成的一個協議。

    無他,就是因為招工便宜,節省成本。

    現如今港島五百萬人口,大部分勞動力,要麼是進入了各行各業,跟隨著港島的發展,一步步步入中產。

    要麼就是進了各大產業園,和各大實業工廠當工人。

    不是內地國企,勝似內地國企。

    還有一些職業股民,走街串巷的幫派古惑仔,至于碼頭上扛包的苦力是越來越少了。

    一個原因是碼頭機械化水準的提高,另一個就是工資薪水太低,港島已經不缺工作崗位了,所以也就沒人去。

    以至于像什麼平整山地,建設廠房這些不大不小的項目。

    屈臣氏都要組建自己的工程隊去做。

    為了嚴格管控這些沒有港島身份證的內地工人,他們的活動範圍很窄。

    只在廠區和園區內。

    不過這些地方,該有的設施也都有,倒也不至于有什麼生活困難。

    還別說,因為這個舉措,大嶼山的藥廠、新界產業園的開發,工程進度都很快。

    兩百塊港幣的工資,對于內地而言,在這個還是人均幾十元工資的八十年代,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當這些情況都反饋到邵維鼎的案頭上時。

    他當即決定,擴大在內地的招工規模。

    在新界再建立一家尋呼機電子工廠,為之後尋呼機制造先做好準備工作。

    省的林樹鑫回到港島之後,光有人而沒有機器。

    另外,鼎峰投資那邊收到了好幾個項目,都有投資潛力。

    而這個投資,可不是只管給錢就什麼都不管的。

    建立配套廠房,給辦公地點,除了給予極大的自主性之外。

    鼎峰都會給予援助。

    而且,往後的新機場,這麼大的工程他也不希望交到其他人的手里。

    除了一些項目需要在國際上進行招標之外,一些基礎建築還是可以自己來做,或者是承包給深圳那邊的工兵團來做。

    絕對是快又好省。

    就拿深圳寶安機場來說,1989年5月20日,開始建設正式開工。

    到1991年9月25日,深圳機場試飛成功。

    短短不過兩三年的時間。

    而前世的那座港島國際機場,前前後後一共花了八年時間,耗費一千七百億港幣。

    他沒那麼多時間拿去耗,也不會拿出那麼多錢,就為了建一座機場。

    所以,請外援,建立自己的工程隊,絕對是最劃算的買賣。

    劉紅旗可不管什麼大人物的想法。

    他現在看到眼前的場景,已經感覺有些眼花繚亂了。

    站在山上,他眺目望去就能看到一排排高樓大廈。

    這是和內地截然不同的場景。

    有人已經看呆了。

    喃喃自語︰“這就是港島嗎?也怪不得那麼多人拼了命都要游過來。”

    “也不知道內地什麼時候也能變成這樣!”

    “內地會有未來的港島這樣發達?”

    “我不信!”

    幾人都搖著頭,心中直感覺內地相較于港島,發展差距太大了。

    “這可說不定!”

    就在這些工人自我懷疑之時,一道聲音響起。

    為首的是一名穿著襯衫,一臉干練的屈臣氏建設的副經理潘斌。

    他現在就主要負責新項目的推進,一路巡視到這里,听到這些工人的談話,指著不遠處道。

    “新界的那邊就是九龍,我游過來的早幾年就住在那里的木棚區。”

    听見這話,很多人就奇怪了,一臉的驚異。

    看潘斌被這麼多人眾星捧月,是人都看得出身份地位不一般。

    以前竟然住在那種窮地方。

    而且竟然還是游過來的。

    “這位老板,你以前是哪的?幾幾年游過來的?”

    有人高聲問道。

    劉紅旗高興看著熱鬧,卻也一臉期待的看著走過來的潘斌。

    “我老家是燕京的,我是68年的下鄉知青,後來實在餓得受不了,就從寶安游過來了,我記得那是72年的時候。”

    潘斌說著。

    “呦,這還是老三屆的知青呢!”

    有人吃驚。

    所謂的老三屆,就是67\68\69這三屆的初三高三畢業生。

    國家沒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提供,自然就只能讓知識青年到廣闊天地去奮斗。

    也就是俗稱的知識青年下鄉。

    這些人小的十四五歲,大的十八九歲。

    等到回城,那都是十年後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在鄉下娶妻生子。

    而一紙回城令,不知道在那個時候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

    可以說老三屆的知青就是最苦的一代知青。

    潘斌作為親歷者,卻是沒有一絲苦難的意思,反而笑呵呵道︰“剛游過來的那幾年,在港島也過得慘,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可以投靠,打零工過活。”

    “也就是最近幾年好很多。”

    “那時候的港島也沒有你們現在看的這麼繁華。”

    “港島迎來大發展的時間,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到現在這幾年。”

    “可這幾年發展的快啊,現在港島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了,不少家庭彩電都有了,還有各種家用電器。”

    一群來自內地的工人,或坐或斜靠著大樹或是石頭,像听故事一樣听著潘斌講這些。

    眼中都帶著羨慕。

    “潘總,你說這些,我們內地可沒有啊,就算是有電視的人家都是少數,有錢還不行,還得有電視票。”

    “你說的這些我也知道。”潘斌笑著道︰“那你們知道在順德、珠海這些地方建立起來的家電生產基地嗎?”

    “我跟你們說,別看現在屈臣氏電器只向港島和海外提供,早晚有一天也會進入國內市場。”

    “等到銷量上來了,技術水平提升了,到時候也不用電視票,不只是電視,其他家電都能向內地提供。”

    “就不說這,就說港島,這十年的時間,我親眼看著港島這座城市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內地現在改革開放,就這幾年的時間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相信再過幾年,城市里的家庭能買上電視根本不成問題。”

    潘斌認真道︰“咱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前面四千多年都領先世界其他國家,也就最近百年遭了難。”

    “未來也一定會回到它應該到達的高度。”

    現場不少人都听的神情振奮。

    在這個年代,國人還是普遍自卑的。

    尤其是看過外面的國人,就覺得中國哪里哪里不好,國外啥啥都好。

    能有像潘斌這樣,透徹認識海內外環境,且能看到中國未來發展潛力的少之又少。

    “潘總,那您覺得,內地要有幾年的時間追得上港島的經濟水平呢?”

    有人大聲問道。

    “你這個問題有意思。”

    潘斌笑道︰“我說不上來,但要說有這個競爭的發展潛力的話,那肯定是尚海廣州、燕京,對了還有一個深圳可以比較。”

    “以後家家戶戶都能買到電視嗎?我家也能嗎?”

    劉紅旗忍不住問了一聲。

    “不僅是你家......”

    潘斌看了他一眼,又看向其他人\"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證在年底前大家都能帶著夠買電視機的錢回家去!\"

    這番話,可比什麼打雞血的話要鼓舞人心的多。

    劉紅旗不知道,但他是真覺得自己現在有用不完的力氣。

    好像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力氣。

    這章可以算做是番外)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港島,家大業大》,方便以後閱讀重生港島,家大業大第692章 一磚一瓦,暢想美好的未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港島,家大業大第692章 一磚一瓦,暢想美好的未來並對重生港島,家大業大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