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已開機》的節目宗旨,是讓四位作為導師的導演展現自己的執導能力,同時直觀的展現明星選手們的演技。
    從這點上來看,節目組請鮑浩作為導師,一點問題都沒有。
    盡管他剛上映的電影《我們之間的距離》票房不理想,但也要看是和誰比。
    《我的野蠻女友》勢頭太凶,一路朝著10億票房高歌猛進,別說《我們之間的距離》,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與之相比,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好歹《我們之間的距離》票房也已經破億,即便是稱不上好電影,但也已經能夠回本。
    不像最近剛上映的某國產科幻大片,對外宣稱投資三個億,到現在賣出的票,連個零頭都還沒回來。
    在接觸到導演這一行業之後,喬生也向季政,謝浩然和董翔等人詢問過相關的問題。
    為什麼這些對外號稱投資多少億多少億的電影,成片拿出來之後,看起來根本不值這麼多錢。
    季政曾經也是受害者之一,當時又是在劇組,人多眼雜,對此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諱莫如深的告訴他,里面的水很深。
    謝浩然背靠湘南台,財大氣粗,又是專門搞綜藝節目的,對此了解不多,只是告訴喬生,他是不會踫見這種問題的。
    要不說還是董翔靠譜,之前約著和林以祥吃飯的時候,大概和喬生說了一下里面的彎彎繞繞。
    影視劇的生產流程是這樣的。
    董翔拿喬生打比方,他拍完《活埋》之後,又準備拍一部新的電影。
    開拍之前,喬生肯定會估算出來,整部電影拍下來,大致的預算會是多少,需要多少的投資,最後的回報大概會有多少。
    不要覺得回報這種東西,很難計算。
    現在是一個大數據時代,現如今拍影視劇,是有專門的數據保障的。
    依托于互聯網,流量是可以計算的。
    對于要走進線下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來說,數據可能會有偏差,但是也會有一個合理的波動範圍。
    換成是電視劇或者網絡大電影,那流量的計算就比較精準。
    一個戲用什麼演員,這個演員可以帶來多大的流量,用什麼題材或者ip,這樣的題材或者ip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流量。
    這些流量可以帶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都是可以計算的。
    甚至于,微博和抖音投入流量宣傳後,能夠獲得多少的票房轉換,都是非常清晰的可以計算出來的。
    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拿一個在抖音上,發布過上百條作品的短視頻博主來說。
    他在發布新作品,排除作品爆掉的可能性,只要通過往期視頻的數據,是可以推算出來他新作品的數據的。
    最低和最高也都只在一個範圍內浮動。
    所以說,影視劇在一開始進行策劃籌備的時候,是可以算出一個大致能有多少回報結果的。
    因此,在獲得可以量化的結果之後,一般影視劇的投資都不會虧。
    現在,喬生要拍電影了,保守計算能夠賺4000萬,作為第一出品人的雪球娛樂準備拿出2000萬來投資。
    喬生就拿到這2000萬,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始拍電影了。
    絕大多數的觀眾們,就以為只是這樣。
    投資方投錢,制作方制作,只等著電影上線就行,完了最後分錢就行。
    但是,雪球娛樂真就只給出兩千萬後,什麼事情都不做嗎?
    不會。
    雪球娛樂會拆分自己在喬生這部電影上的投資,然後賣給別人。
    比如兩千萬的投資拆成十份,每份的成本是200萬,再以溢價一倍400萬的價格出手,賣給下家。
    下家可能看好電影的導演,也可能看好這個故事或者演員,覺得以400萬的價格買下來沒問題,就買進來了。
    甚至可能一次性全部買掉。
    買進來之後呢,下家還會繼續往後賣。
    下家進行再一次的溢價之後,以比400萬更高的價格賣出去。
    再買的人,可能還會再賣,就這麼一直賣下去,最後原本百分之十兩百萬的成本,就會溢價到一個非常非常高的價格。
    這一份百分之十的投資,最後可能是一千萬,也可能是兩千萬,總之,會變成一個外人看來非常離譜的價格。
    整部戲拍完,喬生實際只花掉原本的2000萬投資,但是投放到市場的時候,整部戲的投資就會變成兩個億。
    一開始的第一出品公司雪球娛樂,已經拿著2000萬的回報離場,最後剩下的實際投資人,花出去的錢也確實有兩個億。
    這樣一來,原本簡單的投資——拍戲——票房回報,變成了復雜的金融關系。
    這就類似于股票買賣。
    如果把最開始投資喬生電影的雪球娛樂,當做一級市場,那麼後面的倒手轉賣,不管買賣幾次,就是二級市場。
    而在後續的倒賣中,還會把份額進行拆分,從百分之十一路拆成百分之一,百分之零點一。
    如此往復,參與進來的投資公司和人就會越來越多。
    甚至于,隨著電影投資股份在二級市場的瘋狂倒手轉賣,電影的投資份額,就會漸漸的開始從影視圈流入到民間大眾手里。
    問題就在于,影視圈的人通過大數據計算,知道這部電影能賺多少,會把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喬生這部電影,他們覺得撐死了也就能賣到一個億,買到後面,他們就不買了。
    但是圈外人不知道啊。
    通過各種小道消息和吹噓,添油加醋地騙人,將份額繼續轉賣出去。
    這就像擊鼓傳花一樣,我只要在鼓聲停止之前,把手里的花球遞到另一個人手里,我就沒有任何風險。
    整個過程就和股票一樣,一開始發行股票和第一波買賣的人,早就已經賺的盆滿缽滿跑步離場,最後接手的人才是受害者。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影視劇在喊著虧損嚴重的時候,依舊是前赴後繼地不斷出新?
    因為真正投資影視劇的人,根本就不會虧,甚至賺到數錢的手都麻了。
    雪球娛樂虧了嗎?
    沒有,投資兩千萬,賺回兩千萬。
    如果公司手里還留著一部分的份額,那也是賺的。
    第一批從雪球娛樂買的人虧了嗎?
    沒有,投資四千萬,份額全都賣出去後還能賺回四千萬。
    真正虧慘了的,是手里真正握著喬生這部電影份額的人。
    除非喬生的電影特別爭氣,以兩千萬的投資,換回來好幾億的票房,否則,就是虧的。
    喬生當時在听完董翔拿自己做的這個比喻之後,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這些人的心,是真的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