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諧趣園
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
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
嘉慶十六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
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
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十三、樂壽堂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豐十年被毀,光緒十三年重建。
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
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太平”。
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十四、宜芸館
宜芸館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
清漪園時為乾隆皇帝的書庫,陳設精雅,頤和園時為光緒皇後隆裕的寢宮,由于建築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陳設的布置有了很大變化。
1979年,古建維修後,室內僅陳放家具。
1992年,根據清漪園時的陳設檔案布置陳設,整組院內陳列文物百余件。
十五、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于最高的佛香閣。
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
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
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十六、玉瀾堂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
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
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緒皇帝的寢宮。
十七、仁壽殿
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布局大致相同,均為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
但陳設的物品各異,頤和園時期較清漪園時期陳設豪華很多。
現殿內陳設中心部分沿續了光緒時期的原樣,其余陳設略有變化,原殿內的文物、圖書、家具,除在殿內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庫房保存。
十八、東宮門
東宮門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
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
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
十九、清晏舫
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
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
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
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
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
二十、文昌院
文昌院位于頤和園內文昌閣之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
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陳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數以千計的頤和園精品文物,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書畫、古籍、琺瑯、鐘表、雜項等,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諸多門類。
由于頤和園特定的皇家環境,這些藝術品代表了當時最好的工藝水平,許多珍品在當時即為國之重器。
館中還陳展了部分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它們與帝後生活密切相關,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是中國皇家文化最具真實性的物證。
二十一、文昌閣
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雲檐城關、寅輝城關、通雲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築中最大的一座。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
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銅特。
文昌閣與昆明湖西供武聖的宿雲檐象征“文武輔弼”。
二十二、銅牛
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為鎮壓水患而設。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
二十三、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
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