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尹玲組織召開了頤和園恢復工程方案討論會。
王道明、姑父、子慕和圓明園恢復工程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會議。
首先頤和園恢復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了頤和園的歷史和現狀。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甕山泊、西湖。
金朝貞元元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
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
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澱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
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後(孝聖憲皇後)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余萬兩。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甦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游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千米,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
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處,3555處古建築,面積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
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甦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為代表性建築。
古樹名木1600余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于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
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
由于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
光緒二十六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修復。
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
許多高層建築由于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
甦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
由于慈禧偏愛甦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甦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儀退位,頤和園作為溥儀私產,仍由清室內務府管理。
由于皇家經費逐年短欠,清室財源日趨枯竭,為補貼園林的財政,民國三年,清室內務府將頤和園改為售票參觀。
1928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接收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正式成為公園。
1930年,將宮廷文物開闢陳列館。
1934年,為避戰亂將頤和園古物南遷。
1937年在“七七事變”後的7月31日,日軍入園,頤和園停止開放四月余。
在敵偽政權期間,為粉飾太平,雖整修油飾長廊、益壽堂少數建築,但對百余處需修古建築均未整修。
而大事宣傳“中日親善”。
接受日本贈送的櫻花,將已沉入湖底的日本國贈送慈禧太後的永和輪打撈整修,陳列于櫻花樹下。
又將御用人力車及寶座、書案、掌扇等或贈或“借”給日本。
1945年8月甚至在日本投降前夕,為“大東亞聖戰”獻銅,將銅亭內的銅桌及殿堂前的銅缸、銅香爐等運往天津,供給日軍制造軍火,所幸銅件尚未出海而日本投降。
自敵偽政權末期,貨幣開始貶值,抗戰勝利後,物價飛漲,公園經濟入不敷出,公園管理更入困境。
以致1948年底,頤和園一片荒蕪,古建破舊,文物殘損,花木凋零。
轉輪藏、畫中游、敷華亭等古建築因有倒塌危險而禁止游覽。
1948年11月,解放戰爭“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平津之包圍,12月傅作義“華北總部”軍隊進入頤和園,在後山及北宮門外建碉堡挖戰壕備戰。
12月12日,解放軍先頭部隊抵達距北宮門只數百米遠的南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國**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繞道進軍石景山,迫使頤和園守敵不戰自退,頤和園免于戰火,先于北京解放。
1949年北平改名北京,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頤和園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皇家園林和首都最大的公園,在中國**和中央人民政府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下,得到中央、北京市各級領導的重視,並得到特殊政策的支持。
開國大典後,聶榮臻在中央呼吁各大行政區資助整修頤和園,得到東北人民政府和西南、西北、東南各軍政委員會捐助木材、水泥、桐油、杉槁、麻、布、赤金、顏料等物資,作價為頤和園整修專款。
同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批給頤和園修繕費小米15萬斤。北京市人民政府亦盡力撥款支持。
1950年起,頤和園開始進行自光緒三十二年以後第一次對園林的全面整修。
1954年,完成以全園中心建築佛香閣為主的整修油飾。
1959年,完成以長廊為主的前山、前湖區各古建築的整修油飾。
1962年,完成諧趣園等處整修油飾,使全園的古建築基本達到慈禧主修頤和園時的面貌。
同時,全面加強綠化養護,增植花木,延續頤和園春花、夏荷、秋葉、冬松的植物特色。
全面整飭園容衛生,改變之前垃圾不出園掩埋于山坡的舊習慣,清除積存的垃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使全園衛生如光緒七弟載濤先所講“比西太後住園時還干淨”。
“文化大革命”初期,頤和園遭到破壞,還被改名為“人民公園”。
1971年,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5月17日頤和園恢復原名。開始恢復對古建築的整修油飾。
1972年,成立中國**頤和園委員會。同年5月1日,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恢復殿堂文物陳列,同時開始擦除古建築甦式彩畫上的涂蓋,逐步恢復匾聯,也恢復養花,並結合清倉核資工作,全面加強對文物的管理。
20世紀80年代,在古建築修復工作中,貫徹科學保護與合理使用相結合的方針,豐富了公園活動。
公園利用一部分外資修復了已經荒廢多年的東八所群體院落,並將這組附屬古建築群闢為皇家園林賓館。
此外,還重點進行了西堤玉帶橋、東堤二龍閘和南堤鳳凰墩、繡椅橋三片景區的建設。
1984年對園內的德和園進行整修油飾,在殿內陳設了慈禧和光緒的蠟像及有關文物,院內布置了儀仗,由身著清廷服裝的服務人員講解、導游。
1986年開始修復甦州街,在充分發掘歷史資料、勘察現場遺址、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本著“不增不減,不移不挪,不放不縮”的方針,共有建築面積2870平方米,房屋232間,牌樓、牌坊19處,亭子4座,垂花門3間,各式行橋7架,廊子12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