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軍騎兵師三旅旅長烏蘭巴托向甦赫巴特敬禮。
    他們等這一刻等了很久了。
    終于能和東北野戰軍從正面較量一番了。
    烏蘭巴托語氣十足的說道︰“請師長放心。”
    “微職一定拿下馬鬃山鎮!”
    …
    甦赫巴特向烏蘭巴托敬禮。
    “我在司令部擺好慶功酒,殺牛宰羊,等著你們凱旋而歸!”
    “謝謝師長。”
    烏蘭巴托轉身出門。
    他的警衛員牽來一匹青鬃馬,烏蘭巴托踩住馬鐙,分身上馬。
    “傳我命令!”
    “目標馬鬃山鎮!”
    “進攻!!”
    烏蘭巴托抽出掛在馬鞍一側的馬刀,他揮舞著馬刀,雙腿猛地一夾馬肚子,戰馬嘶吼一聲朝著馬鬃山鎮方向飛馳而去。
    幾乎同時。
    距離馬鬃山鎮邊境線僅有一步之遙的騎兵三團接到命令。
    對馬鬃山鎮,發起全面進攻!
    三團團長烏力吉亞嘴角上揚,他等這一刻等的非常辛苦。
    馬鬃山鎮對于他們而言,此刻就像到了嘴邊的鴨子。
    不吃不痛快!
    烏力吉亞端起游騎兵槍,槍口向上四十五度,扣動扳機,“進攻!!”
    啪!
    槍聲響徹馬鬃山鎮。
    大批的烏甦亞騎兵越過邊境線,順著馬鬃山鎮一帶的平原,朝著城區沖了下去。
    一個團的騎兵,近千匹戰馬,如同潮水一般涌進馬鬃山鎮。
    飛奔的馬蹄揚起漫天沙塵。
    躲在暗哨里觀察著烏甦亞過境騎兵的警備營營長徐友,嘴角不由的咧到了老家。
    這幫孫子總算是過境了。
    在烏甦亞騎兵,沿著馬鬃山鎮徘徊的這些時間里,東北野戰軍第2集團軍201師,203師機動部隊已經抵達馬鬃山鎮,並先期轉移了城里的所有老百姓。
    相比以前,部隊轉移老百姓全部靠雙腿。
    有些老幼婦孺,甚至要靠擔架抬著走。
    但第2集團軍轉移整個鎮上的老百姓用時不到一個小時。
    兩個保障運輸團便把人全部帶走了。
    此刻的馬鬃山鎮,沒有一個是老百姓。
    如果有人,那一定是準備打伏擊的第二集團軍步兵師和重裝合成旅。
    201師、203師各旅在城內的制高點部署機槍,107式火箭炮,和噴火兵。
    在馬鬃山鎮大後方,各師的炮旅,將150毫米榴彈炮調校為待發射的角度。
    只要馬鬃山鎮傳來槍聲,各師的火炮,會在第一時間,打到烏甦亞境內去。
    烏力吉亞跨坐在馬背上沖進馬鬃山鎮西北角的平原。
    部隊向前沖鋒。
    一沒有發現敵人。
    二沒有遭到反擊。
    烏力吉亞眉頭擰成一團,他勒住馬韁停下來,“不對勁啊。”
    “那些東北野戰軍至于害怕成這樣了嗎?”
    “他們甚至沒開過一槍!”
    “這和報紙上宣傳的東北野戰軍也不一樣啊?”
    烏力吉亞停下來,很是疑惑。
    三團的參謀長騎馬到烏力吉亞的身邊,他昂首挺胸,看著空空如也的馬鬃山鎮,“團長。”
    “興許,是東北野戰軍那些人害怕了。”
    “早就跑了。”
    “說不定此時的馬鬃山鎮,是一座空城也說不定呢。”
    …
    烏力吉亞張著嘴巴,呼吸著草原上牛糞味的冷風,“不太對勁。”
    “讓咱們的人謹慎……”
    轟~
    一聲震耳欲聾的炮聲倏然間響徹馬鬃山鎮。
    炮彈爆炸的熱浪,烏力吉亞離著很遠都能感覺得到。
    他身下的軍馬受驚翹起前腿,發出一道嘶鳴。
    烏力吉亞雙腿緊緊地夾住馬鐙,極力的控制著失控了的戰馬。
    “這,這他媽什麼情況?”
    “轟!”
    “轟!”
    城內再次響起劇烈的炮擊聲。
    烏力吉亞控制住戰馬往炮聲傳來的方向飛馳而去。
    繞過一片障礙物。
    烏力吉亞眼楮瞪得比馬蛋還大……
    他握住馬韁,表情扭曲到變形,“吁……”
    他面前是軍綠色涂裝的坦克。
    坦克前面的三團騎兵嚇得從馬背上跌落,掉頭往烏力吉亞所在的方向跑。
    東北野戰軍的坦克前面是被炮擊爆炸沖擊倒下的烏甦亞騎兵。
    有些烏甦亞騎兵甚至還活著……
    他們趴在公路的中間,拖著消失的下半身往路邊爬著。
    烏力吉亞眼楮瞪得溜圓。
    他雙手緊緊的攥成一團,憤怒地看著朝著他們行進的坦克,噗嗤……
    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好似路邊的一個火柴盒,瞬間被車輪碾壓成火柴盒紙片一樣的事情,在他眼前發生。
    重裝合成旅的坦克根本不會管前路倒下的是人,是戰馬!
    這些人大多數都在甦維埃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
    受到過專業的戰爭一線野戰兵心理強化。
    只要敵人進入我國領土!
    他們不會有任何的憐憫之心。
    更不會在乎擋在他們面前的是什麼東西!
    任何東西都不能成為戰士放棄捍衛祖國領土的理由!
    …
    烏甦亞騎兵三團看到朝他們緩緩開進的坦克全部傻眼了。
    他們想過問題可能非常嚴重。
    但沒有想到會是這麼嚴重。
    他們端著步槍朝著坦克開槍。
    子彈打在坦克車上火星四濺。
    依舊是無法阻止坦克的前進。
    幾乎同時。
    第九軍騎兵師三旅一個旅的騎兵,沖向馬鬃山鎮。
    他們越過馬鬃山鎮的那一刻起,部署在大後方的201師炮旅,203師炮旅接到炮擊烏甦亞阿爾泰省的命令。
    炮兵陣地。
    上百門野戰榴炮以不同的射擊角度,裝填炮彈,擊發炮彈。
    無數發炮彈拖曳著熾熱的火焰,從烏甦亞騎兵的頭頂飛過去。
    正在進攻路上的烏蘭巴托听到嗖嗖嗖的響聲抬頭看向天空。
    數不清的炮彈劃破天際,從他們頭頂飛過去。
    炮彈進入阿爾泰省。
    距離馬鬃山鎮前哨站幾公里的第九軍騎兵師師部,副官沖進帳篷,他走到甦赫巴特面前,“師長,師長,出事了師長!”
    …
    甦赫巴特看著副官。
    他听到了馬鬃山鎮異常的炮聲。
    他們騎兵師是沒有這種規模的火炮的。
    他疑惑的看著副官道︰“是不是其他師也介入了?”
    “我就說打馬鬃山要趁早吧。”
    …
    副官表情僵住。
    他在原地愣神了幾秒鐘,拉著甦赫巴特往帳篷外面走。
    甦赫巴特走到帳篷外面往天上看。
    數不清的炮彈,正從馬鬃山鎮方向飛往阿爾泰省。
    甦赫巴特愣住。
    和他一起走出帳篷,抬頭看著天空炮彈從頭頂飛過去的騎兵師一眾軍官全部懵了。
    “這,這,這是什麼?”甦赫巴特驚得汗毛豎起。
    副官眉頭擰成一團,“是東北野戰軍向阿爾泰省發射的炮彈!”
    他話音落下。
    身後阿爾泰省方向傳來劇烈地爆炸聲。
    爆炸聲震得甦赫巴特耳鳴不已。
    他快速的吞咽口水,恢復正常狀態。
    甦赫巴特轉身看向阿爾泰方向。
    炮彈毫無目標的落入阿爾泰省最繁華的城市中心,房子,敖包,瞬間便被炮彈爆炸的沖擊波擊毀。
    整個阿爾泰省上空冒著濃濃的黑煙。
    阿爾泰第9軍司令部。
    劇烈地爆炸,震動的司令部內的吊燈來回的晃。
    牆上的皮子嘩啦啦的掉到地上。
    鋪在司令部長條桌子上的地圖上被牆體掉下來的洋灰覆蓋。
    指揮部的高級指揮員,掩護著第九軍司令阿爾丹沖出指揮部。
    阿爾丹剛逃出指揮部。
    一發炮彈精準無誤的落在指揮部的房頂。
    轟!
    指揮部瞬間被炮彈夷為平地。
    護住阿爾丹的幾個高級指揮官,被炸飛的瓦礫擊暈。
    阿爾丹身負重傷。
    警衛攙扶著阿爾丹,往更安全的地方走著。
    阿爾丹很懵逼。
    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火力。
    他的第九軍,各師也只是有不到十門的野戰炮。
    野炮的口徑最多也只有七十五毫米。
    而轟炸他們的火炮口徑,最少也有105毫米。
    第31師師長哈達攙扶著阿爾丹進到一處民宅,躲在宅子里靠著牆角的位置。
    哈達氣喘吁吁地看著阿爾丹,“司令。”
    “肯定是東北野戰軍駐隴南的部隊。”
    “也只有他們,才有這麼大口徑的野戰炮!”
    …
    阿爾丹皺緊眉頭。
    他看著哈達道︰“甦赫巴特的騎兵師正在進攻馬鬃山鎮!”
    “東北軍的這個火力,我們都尚且承受不住,何況是他們一群騎兵?”
    阿爾丹深呼口氣,“立即命令第31師,32師,33師進攻馬鬃山鎮,命令騎兵師立即撤出戰場!”
    哈達向阿爾丹敬禮,“是!”
    烏甦亞的騎兵面對東北野戰軍的重裝合成旅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們的騎兵朝著坦克瘋狂的開槍。
    絲毫沒有影響到坦克的前進。
    幾乎同時,前進的坦克主炮下方的12.7毫米的機槍,不斷地朝著聚集在前面的騎兵開槍射擊。
    噠噠噠~
    噠噠噠~
    子彈在街上橫飛。
    不時的會有烏甦亞的騎兵倒下。
    機靈的戰馬撒歡似的逃竄。
    有不少戰馬直接被機槍的子彈打穿身體。
    …
    烏蘭巴托冷汗直冒。
    他在高處看到馬鬃山鎮這種情形,嚇得連忙命令部隊撤退!
    只是。
    他們在這個時候撤退,已經晚了。
    隴南機場。
    第2集團軍空軍指揮部。
    一名少將指揮員向隴南空軍一中隊下達起飛作戰的命令。
    24架應龍戰斗機從隴南機場迅速升空,朝著馬鬃山鎮方向飛去。
    大約過了15分鐘,24架戰斗機朝著地面的騎兵,俯沖射擊。
    飛機上搭載的機槍,噠噠噠的作響。
    無數子彈如同一點一樣貫穿烏甦亞騎兵的身體。
    最開始斗志昂揚的騎兵,哪里見過這種場面?
    直到看到身邊不斷的有人被子彈打死,他們才反應過來,揚起馬鞭朝著烏甦亞的方向飛馳狂奔。
    空軍飛行員就喜歡他們這種跨坐在馬背上馳騁的目標。
    戰斗機在空中俯沖而下。
    飛行員握住操縱桿,追著烏甦亞騎兵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