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環游記

第270章 丙中洛•重丁教堂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畫虎成貓 本章︰第270章 丙中洛•重丁教堂

    酒足飯飽之後,虎永剛和寧靜兩人一狗沿著怒江邊的步道散步消食。

    夏季的滇西北,天黑得很晚。

    雖然已經是傍晚的七點多,夕陽早已西下,對岸的高黎貢山也暗了下來,但華燈無須亮起,天空的雲被夕陽的霞光染上了絢麗的金黃色,空氣潔淨,一片透亮。

    隨著天色漸暗,山城燈光依次亮起,晚霞余暉下的貢山縣城如夢如幻,腳下的怒江水大抵是累了,此刻也安靜下來,默默地流淌著。

    兩人走回三江明珠廣場的時候,廣場上已是人潮涌動、歌舞升平,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和一路走來所見的眾多廣場舞不一樣的是,這里跳舞的不僅有大媽,也有很多的姑娘小伙兒。

    大家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卻听著同一首歌,邁著同樣的舞步。

    在虎永剛看來,與其說是一次爭奇斗艷的舞蹈大會,還不如說是享受了一場眼花繚亂的民族服飾的視覺盛宴。

    寧靜卻認為,無論是這依山傍水的場地,還是那燈光映射下格外光彩照人的三江明珠雕塑,又或者是身著各族服飾、卻邁著整齊劃一舞步的人群,這里都應該算是中國最美廣場舞了吧!

    一直等到舞曲闌珊、眾人散去,廣場恢復了平靜,虎永剛兩人才回到房車上休息。

    一夜無話。

    第二天早上,兩人吃過早飯後,就驅車往雲南的最後一站、也是號稱第八條進藏線,骨灰級自駕線“丙察察”起點的丙中洛進發。

    听人說,在怒江大峽谷地區,凡是地名中帶有“桶”的,就是怒族、 僳族聚居地;帶有“當”的,是獨龍族聚居地;帶有“洛”的,則是藏族聚居地。

    虎永剛兩人已經到過怒族、 僳族聚居地,卻沒有發現有帶“桶”的地名;“當”,獨龍江那里倒是有,像孔當村、雄當村等等。

    他們還沒有進入過藏族聚居地,不知這帶有“洛”的丙中洛,能不能讓他們遇上藏族同胞。

    帶著這份期盼,虎永剛驅車沿著怒江邊的國道一路北上。

    這一段的路況不好也不壞,除了窄一點,倒也沒有多少盤山路。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一個小時後就到了山崖邊的“丙中洛”觀景台。

    其實此處距離丙中洛鎮還有一公里多,這里的觀景台可以欣賞一下“怒江第一灣”神奇又壯觀的景色。

    奔騰不息的怒江水,流經附近時,遭遇王箐大懸岩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

    流出00余米後,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再次調頭改為由西向東急轉,江水順著山勢盤旋,形成了氣勢磅礡的一個0度的“U”型大灣。

    站在觀景台上向下望,此時的怒江宛如一條巨龍盤旋在山間美得壯觀、美得震撼!

    “U”字的中心,是一個三面環水的馬蹄形半島,地勢平坦開闊,狀若小平原。

    遠遠地望過去,小平原上零星地散落著幾座民居,那卻是非常有名的“扎那桶村”。

    它曾經的出名,是因為與世隔絕而成為麻風病人的集中居住地;現如今的有名,卻是因為半島上種滿了桃樹,而被人們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桃花島”。

    據說那里的村民們每年農歷二月初十桃花盛放時,都會過“桃花節”。

    這一天,村民們種植桃樹,用蕎面、稻草和竹子做成一個桃花神,念經祭神儀式後,和祭品一起投入江中,祈求不再被大水肆掠。

    每年三四五月時,到這里的游客都可以看到滿山滿坡的桃花盛放。

    而此時的虎永剛兩人,只能搖頭感嘆一下,時節不對,看不到那盛況,上車繼續趕路。

    繞過了“怒江第一灣”,前行不遠的路中間,看到一塊寫有“如果美麗有顏色,你已經見到了”,那就是“人神共居之地”的丙中洛鎮了。

    丙中洛原名為“碧中”,是藏語,意思是“藏族村”,當地怒族人稱為“麻白克勞”。

    後來, 僳族從瀾滄江流域和怒江下游遷徙到此處定居後,在原“碧中”的基礎上加上“洛”的音,意為“箐”或“地方”,于是就從“碧中”演變為“碧中洛”,再後來才定名為丙中洛。

    它之所以被稱為“人神共居之地”,是因為各路宗教在這里繁榮發展,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並存,一村里就有三種教堂,一家之中就有兩種教徒。

    鎮子很小,房屋就兩排,店鋪沒幾家,虎永剛直接穿鎮而過。

    翻看著手機的寧靜,忽然悠悠地說道︰“老公,我們去看看這里的人和神是如何共居的好不好?”

    虎永剛馬上就反應過來,“你是想去看看這里的教堂吧?有沒有想好去看哪一座呢?”

    “當然是看這里名氣最大的重丁教堂啦,”寧靜微笑著說道,“度娘說,這座教堂是整個貢山縣最輝煌、最壯觀的建築物,還被譽為‘迷你版的巴黎聖母院’。”

    “那就就這里。反正時間還早,路也不遠。”虎永剛一邊設置導航,一邊說道。

    重丁教堂所在的重丁村不僅路不遠,還很好走,都是新修的水泥路,沒花幾分鐘就到了。

    听人說,重丁教堂平時是關閉的,只有周末做禮拜才開放,所以虎永剛兩人也沒抱有進到內部參觀的希望,只在外圍轉了轉。

    這座天主教堂,是參照香港教堂的結構所建,外觀為呈乳白色哥特式風格,高約米,采用厚重的牆壁和拱形門窗,制成尖細高聳的整體輪廓,裝飾極為美觀。

    但畢竟是受環境和條件所限,材料和做工都略顯粗糙。

    整個教堂佔地呈方形,中西結合大四合院,中間為禮拜堂,兩旁為住宿樓,還建有兩座鐘樓。

    教堂周圍還有幾棟藏式建築,也不知道是屬教堂所有,還是村民居住的房屋。

    沒想到,他們拍了幾張照片,正想離開的時候,好運降臨了。

    教堂的管理者丁大媽過來打掃衛生,兩人有幸入內參觀。

    里面的設施十分簡陋,除了兩排長木凳,還有牆上掛著幾幅褪了色的畫,再無他物。

    听丁大媽介紹說,重丁天主教堂由法國傳教士任安守籌建。因為他思念故鄉,所以仿照巴黎聖母院的樣子建成的。

    世紀末,任安守從康定取道鹽井,到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地區傳教,後來才來到了丙中洛,直到八十一歲去世,再也沒有離開,並埋葬于此。

    教堂從0年開始興建,由于交通不便,施工時間較長,歷時0年才建成,于年竣工並投入使用。

    不過原來的教堂,已經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在的是年原址重建,00年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規模遠小于過去的規模。

    丁大媽指著教堂旁邊的那棵巨大的板栗樹,告訴兩人,那棵樹就是任神父親手所種,去世後就安葬在樹下。

    原來,在雲南的天主教神父中,任安守神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被尊稱為“貢山宗徒”。

    任安守神父給當時幾乎原始部落狀態的丙中洛,不僅帶來了信仰和教堂,還帶了板栗樹種、葡萄樹種以及法國的釀酒技術,從而造就了怒江州的板栗很出名、雲南的葡萄酒也名揚華夏。

    此外,他還教當地人第一次學會了真正意義上的食物烹飪,第一次用上了廁所……

    :..cc00

    ..cc。..cc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房車環游記》,方便以後閱讀房車環游記第270章 丙中洛•重丁教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房車環游記第270章 丙中洛•重丁教堂並對房車環游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