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識並非線性發展,在格致院,各種發現是存在相互印證探索的關系。
李言聞的面前擺著數本經典。
【莫能載,是無外;莫能破,是無內。謂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兩邊者,是中著得一物在;若無內,則是至小,更不容破了。】
“朱子對《中庸》費而隱所注解。”
陶有道指著一本中庸,一本朱子注釋,說道“其中無內,則是至小,便莫能破。”
這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一種物質小到最小,便不容易被破。
順著陶有道的話語和手指,他們又看向了另一本書,其名《莊子》,同樣被翻到了一頁。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陶有道輕念著,道“兩者對立,但同時不也在相互驗證,如李兄所言,金無法分解,那便是金便是由相同極小物質所組成,再如何切分,也是金。”
在場的人之中,陶有道對于物理現象更有研究,所以他是最早能夠理解李言聞的發現的人。
聞言,眾人點頭,但也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看向了下一本書。
這一本書並非華夏經典,乃是由西方之人傳來,進入大明之後,由京城學士和西方教士一同翻譯而成。
因為所涉及相當多陌生的詞匯,所以當前這一本,是由漢字和字母相互組成。
但是,此書和華夏歷史上的經典也差不多,相比將其看成科學,更加符合的是哲學。
而陶有道,也如眾人所想那般,手指指向此書,道“此書在下也參與部分翻譯,恰好發現其中與李兄所想有幾分相似之處。”
說著,陶有道主動翻開了書籍,停留在一頁,繼續道“此書作者德謨克利特,乃是波剌斯人,其言萬物本原為某種物質與虛空,該種物質便是那一種最後的不可分的物質,世界的一切事物皆由在虛空中此種物資所構成。”
頓了一下,陶有道看向眾人,舔了舔嘴唇,笑道“諸位,天下之先賢皆不約而同認為,世界存在某種極小之物。”
隨著陶有道的話音落下,在場的眾人突然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是害怕,而是興奮,是一種探索到本質的興奮。
不管是陶有道還是李言聞,也或是劉升等人,他們在文學上比不上那些大家,可隨著時代的變換,哲學不再神秘,能夠解釋哲學,那世人將不再迷信。
“陶兄,你是說,那金銀之物,便是那最小物質?”
對于至小至微之物,李言聞可見過太多,畢竟天天抱著顯微鏡觀察,現在反過來看經典,便是另一番面貌了。
陶有道聳了聳肩,道“若是能通過實驗得出有效數據,才能下定論。”
“可能嗎?”
劉升問道。
而回應他的,則是沉默。
倒不是沒人敢開口,只不過是其他人都陷入了思考。
少傾,李言聞才道“聖上許我再設立一處研究院,便是以此作為研究,陶兄倒是給予李某不少想法。”
眾人點頭,正是有陶有道的解釋,才讓方向清晰了起來,現在路擺出來了,怎麼走,就要憑本事了。
喜歡大明殿下請登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殿下請登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