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在杭州城內,待了半月之久。
主要也是為了安人心的作用。
也能有時間多陪陪紅鸞跟小清月一起轉轉。
嘉興府那邊的事兒,因為秦風就在隔壁的杭州,倒也不至于出了什麼亂子。
倒是讓秦風準備的兵馬,全都白準備了。
不過這算是好事兒。
至少省去了嘉興府的兵災。
以嘉興府的地理位置,未來繁榮起來必然也是遲早的事兒。
畢竟絲綢棉麻等物,這是真正的必需品。
在這片土地上很長的一段時間,無論是糧食還是布匹,都是能當錢來用的,購買力很足。
當然。
一到太平盛世,因為供需關系的緣故,糧食跟布匹的價值就會隨之下來。
若秦風繼續執政,布匹的價格的肯定會大幅下跌,變得尋常百姓都用得起,甚至擁有自己的衣櫃兒。
秦風是希望百姓們能為明日穿哪件衣服出門而發愁的。
作為織造大府,嘉興府在大慶這盤棋上,接下來幾十年位置仍舊相當重要。
況且因為靠近大海,以及如今隨著遼地艦船停泊而興盛起來的松江府。
未來嘉興府怎麼也不至于窮了。
嘉興府沒了那些黑惡勢力,未來肯定不至于太差了。
見嘉興府沒出什麼亂子,秦風最終還是離開了杭州城。
“你與清月乘坐船只,從大運河回京都即可,在這南方行走,乘船還是比坐車方便許多的。”
遼地擁有內河漕運的鐵船,蒸汽機驅動,為此給大慶漕運省下了不少人力成本。
“至于再往里走,是否安全,難以斷定。”
杭州府屬于京杭大運河的尾端。
這屬于朝廷牢牢把控之地,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
可嘉興府出的那事兒,讓秦風覺得此番南巡,恐怕難以太平。
朝廷掌控力度,也會隨之變弱。
至于其他地方的官員,甚至更遠的土司,是否在意秦風這遼王身份,並不好說。
不過有兵馬在手,就算出了亂子,秦風也能橫著走。
紅鸞望著秦風,眼中滿是不舍。
“王爺,這南方終究不比北方,遼兵在北方縱橫無敵,到了這多山川的南方就未必奏效了,十成的戰力也只能發揮出六七成,終究還是要小心些的。”
南方山林毒蟲眾多。
對于習慣平原集團作戰的遼兵來說,叢林作戰完全是兩種狀態。
當年始皇帝征討百越,無敵的老秦軍都在這片南方的叢林里吃盡了苦頭。
總之。
這些地方,安撫永遠是大于征討的。
因為地理環境天然不適合用兵。
秦風摸了摸紅鸞的頭發。
“還有南方生活過的禁軍以及官員,大可安心。”
無論禁軍還是錦衣衛,對于秦風來說都是可以信任的,如今都已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更不用說地方上,至少一些主要城池,以及沿途官道上。
不會有什麼危險。
至于偏僻山脈中窩藏的一些土匪。
這是歷朝歷代都難以解決的難題。
即便大慶如今安穩太平,可南方山脈中究竟藏了多少土匪,這是誰也不知曉的事兒。
而且許多地方都因為過于偏僻,難以用兵,只要他們做的不太過分,朝廷也懶得清繳。
就算是當土匪,終究也得講究道義二字,不敢過于的為非作歹。
道上也有道上的規矩。
最為關鍵的。
是自從南朝時期起,山中的土匪其實跟地方豪強們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實際上屬于豪強們隱藏在暗中的武裝力量。
朝廷雖說幾次三番削弱了豪強,可實際到地方上看,大多都被用各種方法頂了過去。
豪強們,仍舊是那些豪強們。
而這座杭州城,其實給秦風一個新的思路。
那就是不用過于抑制豪強。
而是要讓一個地方上的豪強變多,多到他們彼此內斗,進行內卷。
最後百姓們的生活自然就隨之變得好起來,豪強們也會擁有更多的約束。
這的確是個更合適的解決思路。
秦風覺得未來大可嘗試一番。
“王爺早些回來。”
紅鸞依依不舍上了船頭,小清月如同樹袋熊一般的掛在秦風的身上,擁抱了好久,方才笑嘻嘻的跳回了鐵船上,嚇壞了不少侍衛,生怕小郡主掉到水里。
悠揚的汽笛長鳴,鐵甲船隊冒出不厚道的滾滾黑煙,沿著大運河向北而行。
秦風瞧見紅鸞以及秦清月已經啟程回歸,倒也沒什麼不放心的。
畢竟身邊有遼兵以及京都來的錦衣衛護衛,安全不會有任何問題。
更不用說,京杭大運河是朝廷重點控制的道路。
漕運對大慶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歷史之最的,運河周邊城鎮更是被朝廷牢牢把控著。
朝廷甚至不惜引黃河水來補充運河水量,會導致水災,也要在治理黃河時,最優先保證的反而是漕運!
這也就導致,黃河若是枯水期,水會奪淮入海,保證運河水量。
若是豐水期,水則會南北分流,一部分從運河進入淮河入海。
另外一部分則穿過山東河北,進入到渤海內。
總之。
如今黃河在秦風大力治理之下,基本已經約束。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黃河兩岸仍舊在營建新城中,大慶的土地上,城池道路永遠難以像遼地那般橫平豎直的建造。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地勢走向,百姓們所居住的地方,優先選出風水最好的位置。
這也就導致大慶的道路,除了少部分官道之外,大多數都是彎曲的。
到了多山的南方,這種現象更是嚴重,有許多地方明明只是相隔幾座山,卻有可能需要多繞出好久的路。
可即便山路難走。
秦風也得走。
隊伍在次日清晨啟程出發,杭州百官士紳相送,這次秦風倒是沒有心情做什麼詩詞,讓等待許久的杭州城官員士紳們充滿了遺憾。
此番遼王抵達。
賺的最多的,可能就是杭州老知府楊瑛了。
因為那一句話,楊瑛怕是已經天下聞名。
“王爺會再來杭州嗎?”
除了士紳之外,還有許多百姓相送,甚至有人膽子很大,舍不得秦風走。
“若有機會,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