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事情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敲定的。
涉及到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從來就沒有小事。在國外,他已經不僅僅代表了他個人。
“我們已經在考察下一期的試點國家,並在籌備國際培訓項目。”陸時羨回答︰“屆時將免費向其中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
對于公眾而言,陸時羨獲得沃爾夫農學獎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外。
一是這個獎在國內的知曉度並不高,如果不是之前有袁老打響了知名度,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哪里出來的獎項。
二是陸時羨已經獲得過諾獎,再獲得其他的獎項也是情理之中,大家對他的期望值已經提高了太多太多,如果換成是一名研究生或者是一名普通教授,那效果自然又不同了。
不過,對于圈內而言,這個獎影響還是挺大的。
畢竟嚴格說來,陸時羨做出諾獎級別成果是在國外,而現在是完全在國內。
這一點在一些人眼里看來,其實很重要......
燕京西郊,某間防電磁屏蔽的會議室里。
此時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還未搬遷至甸海區。
此時的評審組主任周正陽摘下老花鏡,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會議桌旁,還有三十一位經過嚴格挑選來自國內各個科研領域的頂級專家。
這些人各自擅長的研究領域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都是該領域泰斗級別的人物。
“今天召集大家過來的目的,相信大家都清楚。"周正陽點擊電腦屏幕,一份標著“國家科學進步獎提名名單”的文件被投影在屏幕上︰"這份名單的公示期已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獎委會的老朱已經催了好幾道了,我看今天就把這件事定下來吧。”
聞言,水利評審組長李國華輕輕放下手里的茶盞道︰“就按照上次報上來的名單報吧,我們組今年基本不存在什麼爭議。”
後面,林業評審組長馮長英和化工評審組組長李敬華也相繼進行表態發言。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還未表態的參會者也越來越少。
會議室里眾人的視線逐漸匯聚到坐在第二排右手第三個位置上。
坐在這個位置的正是時任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評審組長的彭清文。
此時的彭清文自然注意到了這些目光,不過多年來的歷練早讓他變得處變不驚。
“我們組對上次提交的獲獎名單有一些變化,擬通過由南江省提名的《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育種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提名等級為科技進步特等獎。“
“該項目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範均符合評定要求,主要完成人為陸時羨、曾福年、王豐、彭慶華、汪海峰、章益民、高德峰、何令。“
“主要完成單位為省部共建植物病理和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風現代農業育苗中心、華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南江省科技廳。”
此言一出,整個會議室都安靜了一瞬。
隨後終于有人反應過來,開始發表意見。
一旁的環境保護評審組長趙東升似乎有些夾槍帶棒地說道︰“人家小陸雖然年輕了一點,但這做出來的東西還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如果他最開始申報的是我們環境保護組,我們組內說不定會早就全票通過了。”
趙東升這話一說出口,下面有人差點有人笑出聲來。
沒辦法,這話太損了,但偏偏還有那麼一點道理。
顯而易見的是,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育種機制不僅僅只能應用在作物上,對于一些在生態循環圈承擔重要職能的植物而言,也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說起來跟環境保護領域也能靠上邊,但陸時羨團隊目前申報的技術和專利僅限于作物類。
所以趙東升的話純屬是來惡心人的。
懂行的老陰陽人已經出手,吃瓜已久的紡織評審組長王振軍也忍不住開口︰"諾獎不作數,但看來這個沃爾夫農學獎來的正是時候嘛。“
“什麼時候也給我們出一個什麼紡織獎的,也讓我們沾點光。“
眼見會場的氣氛已經逐漸開始走偏方向,周正陽咳嗽一聲道︰“行了,廢話大家都少說兩句。”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完成後,在去年底才剛進行施行,今年是由推薦制調整為提名制的開局之年。科技獎勵制度是我們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采取的重要舉措。”
“關于這個項目的提名之前有不少人有異議,但我們不能在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問題。”
“我看,新政策也要有新氣象,關于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評審組調整獲獎名單的議案,還有意見的也先保留,畢竟之前已經說太多了,而且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套。
“現在大家舉手表決吧......”
關于在燕京發生的事情,陸時羨自然不曾知曉。
甚至于提名的事,他也沒有關心過,因為實驗室本身是沒有提名資格的,都是南江省那邊在操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隨著2021年沃爾夫獎落下了帷幕,陸時羨也終于踏上了回國的歸途。
因為是國家安排的專機,他的行程都已經定好了。
剛下機場就迎來了提前在此等待的專訪。
記者︰“陸主任,請問您對于自己再度榮獲國際性大獎有什麼想說的?”
這種問題純屬送分,陸時羨想都沒想地說道︰“感恩與致謝。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對我們科研工作者的關心與愛護,離不開燕大、科技部和南江省對我們實驗室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離不開我們研究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沒有他們的付出和努力,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記者︰“我國上次獲得此獎的時間還是2004年,獲獎者是袁院士,陸主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想了三秒鐘,陸時羨繼續回道︰“致敬與繼承。袁院士的事跡教會我們,書本里種不出水稻,電腦里也長不出水稻,搞育種就要堅持在第一線,學術上的自由思想和自主探索是很重要的,敢于質疑也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和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
“他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們正奮力走在這條路上,做一粒讓自己滿意的種子。我們要繼承袁院士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的精神,既要夯實基礎,也要勇于突破。“
“青年科研工作者同樣肩負著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未來賦予了我們強農興農的責任,學術上有建樹、在科研上有成果,德才兼備才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 。”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