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第175章 舌診溯源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木子李大濕 本章︰第175章 舌診溯源

    李介賓最終落荒而逃。

    還是太年輕呀,不會把握住機會,要是再過個七年八年,嗯哼哼

    回到宿舍後,躺在熟悉的床鋪上,他依然無法平靜下來,整晚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直到天際泛白,才迷迷糊糊地睡過去一會兒。

    第二天,李介賓臉上肉眼可見的變差,頂著雙黑眼圈上中醫診斷課。

    “舌診是中醫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望舌是望診的一部分。

    很多同學可能以後號脈是不行了,但是舌診如果看的好,不比號脈差”

    中診老師看著今天李介賓消停多了,心情愉悅。

    “望舌也是一步步發展來的,到了清代算是發展完備,清代楊雲峰在《臨證驗舌法》里說的話揭示了望舌的重要性。”

    有點恍惚的李介賓想起了楊雲峰書中的話。

    危急疑難之癥,往往癥無可參,脈無可按,而唯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唯有舌可驗

    由此可見,舌象作為作為重要的辨證指標,客觀準確,簡單易行,是中醫臨證中最可靠、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那麼大家知道,最早的舌診描述出現在哪里嗎?李介賓同學,看你今天狀態不太好呀,昨晚上是不是沒休息好?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同學們看著李介賓小白臉上的黑眼圈,偷偷捂嘴笑,按望色來說,黑主腎虛

    李介賓確實有點迷瞪,但是不影響他腦海里面的知識。

    “《素問 刺熱》中記載,肺熱病者舌上黃。所以舌苔黃主有熱,是最早的記載。”

    “而在《傷寒雜病論》里,張仲景第一次提到了舌胎(今稱舌苔)的概念,《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關于舌診的記載,共有三十條,除重復外,實有二十四條。其中以《傷寒論》的‘太陽病’篇,‘陽明病’篇的內容較多。”

    李介賓說著,又補充了一句“三陽病多提舌胎,而三陰病多提舌質。在張仲景看來,舌胎反應胃氣,而舌質則是反應氣血。

    他在診察三陽病及六腑疾病中,重點在于察舌苔的變化;而在三陰病及五髒病變中,則特別注意觀察舌質的形態。

    病在三陽、六腑都多屬外邪所中,其病在表,正氣未衰,故實證、熱證居多,邪盛正實,邪正相爭,每易摶聚而成苔;

    病在三陰、五髒者,每緣內因為病,其病在里,故虛證、寒證居多,易致舌質的變化。”

    中診老師下意識的問道“《傷寒雜病論》里面還有關于舌診的內容?”

    也難怪他會問這個問題,舌診雖然在中醫中很重要,但是普遍印象里,是從溫病學才開始重視的,葉天士驗舌開藥開一代先河。

    在之前的課上,講舌診就直接講內容了,並沒有追根溯源,很多教材的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可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

    如同《尋秦記》中的項少龍一樣,即使是個大頭兵沒啥文化,但是穿越到了戰國,隨口一句話就是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華,被人驚為天人,拜為聖人。

    李介賓感覺有點頭痛,是真的昨晚上沒休息好頭隱隱作痛,但還是強打著精神開始給老師上課。

    “《金匱•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雲“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張仲景首先提出“唇痿舌青”,並是以這一見癥為主來診斷瘀血病因的。

    因唇舌為血華之處,血脈瘀滯故舌青。

    後人有謂舌紫為瘀血,不知青為紫之漸,譬如局部郁血,初則每現青色,郁久則成紫瘀。

    故仲景以舌青為瘀血,乃是見微知著的診斷。”

    “《傷寒•陽明病》(宋本230條)雲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祢郇w鉤齠狻br />
    本病因有不大便,故列于‘陽明病’,實際當是少陽陽明合病,不大便是陽明見癥;脅下鞭(堅)滿則屬少陽。

    ‘嘔’雖為少陽兼癥之一,但陽明病亦有兼嘔癥的,如《傷寒論》185條和243條所論即是實例。

    根據這些見癥,照例應陽明少陽同治,似可選用大柴胡湯等方。可是仲景未用同治方法,而單用小柴胡湯從少陽施治。

    這是因為邪偏于半表半里,其辨證關鍵是舌苔白!如果舌苔黃糙乏津,則燥屎內結,里證為多,那麼小柴胡湯就不能解決問題了,需要用苦泄之法,泄熱存陰,當用大柴胡湯。”

    老師表情有點不自然,今天的李介賓不知道為何高調了很多,這很影響他授課呀。

    “呃,啊,那個,李同學果然博聞強記呀。不過我們今天主要是講舌診,這些還是等你們上《傷寒論》課的時候再探討吧。”

    李介賓扶額難得打斷了何老師的話“老師,脫離了臨床的診斷,是失去靈魂的行尸走肉,你總要讓大家明白,看舌是用來干嘛的吧?”

    “”

    今天李介賓這是怎麼了?這麼有鋒芒的嘛?

    我是你老師呀!你這孩子就不知道尊師重道嗎?你有意見可以私下里跟我溝通嘛。

    “李同學說的也對,這樣吧,我們課程時間有限,給你三分鐘的時間總結一下。”

    “用不了三分鐘,仲景憑舌論治,有三種規律可循

    咽燥口苦而兼白苔,為熱邪留擾胸膈之證,當以梔子豉湯清熱;而口干舌燥則是熱盛,陽明津液受傷的表現,所以要用白虎人參湯清熱生津。

    臨床上,如見腹硬滿,胃家實之主證,不論是雜病或傷寒,若見舌上苔黃者,均可運用下法治療。蓋其病雖異,病機則同,故治法亦相一致。憑舌論治,仲景十分審慎。如指出舌黃需在未下的情況下才可議下。

    正邪相爭,摶聚而見滑苔,滑苔為陽被陰遏之象,故綜合病機屬陰邪偏勝,正陽不足,所以不能妄施攻伐(勿妄治也,當指不要濫用汗下之劑)。”

    旁邊的學生掐了個表,“老師,阿賓用時三十秒。”

    隨即,滿堂喝彩!

    喜歡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方便以後閱讀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第175章 舌診溯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第175章 舌診溯源並對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