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第169章 深入淺出的交流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木子李大濕 本章︰第169章 深入淺出的交流

    “不用驚訝,歷代醫家何其之多,意見相左者不勝枚舉,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也正是如此,中醫學才會蓬勃發展,多少的學說派別此興彼落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

    李介賓淡淡的說道。

    這才是中醫,這不是校園里面能學到的,在學院里能學到的這一點中醫學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很多人學中醫,終其一生也不過在一個小圈子里打轉,古代醫家一輩子能有一些成就已經難得,而可惜的是盡管已經超過了同時代的人,還會被歷朝歷代的各路醫家來個降維打擊。

    神農一個人是嘗不完百草的,這片土地上從未有過黃帝神農,也沒有什麼神醫醫聖,每個人都是神農。

    王樸莊,名丙,吳地人,與顧景文同時代,便是那個《溫熱論序》中提到的葉天士弟子顧景文。

    現代人學經方,很頭疼一個藥物用量的問題,因為度量衡標準不一樣呀,就是歷朝歷代的這個1兩,不統一,你看傷寒論上面寫1兩,那可跟現在的1兩不一樣,不能隨意套用!

    關于桂枝湯里面3兩桂枝到底是現代人多少g,是中醫學界爭論很久的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結果。

    目前,相對權威一點點的,是1981年7月,我國考古發現東漢度量衡——大司農銅權證實,東漢的一兩等于現代15625克。去掉小數點後面的數,相當于15克。

    而清代就有兩個人,為了搞清楚這個漢制的兩是多少,花盡心思,玩了很多漢朝的古董給搞了出來,其中一個人就是王丙,王樸莊。

    在《吳醫匯講》中,一兩考訂為清朝七分六厘強。(1959年發布文件,米制為基本計量單位,保留市制,中藥沿用舊制,仍為一斤十六兩。)

    即一兩約合今天的283g。(僅眾多說法之一,還有其他說法用量,關于經方用量問題,後文會詳細解說,在此不作展開探討。)

    王丙的《傷寒癥注》,參照《千金翼方》,說例中諸條,多采用《千金方》第三十卷中。當時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孫思邈未能見傷寒全論,等到《千金翼方》時,才得全論,編次依例。已經出現在《千金方》中的,不再重復記載。

    關鍵的一點,《傷寒論》的注本分為四大派系,而王丙《傷寒癥注》便是歸于成無己這一派的。

    苗苗听到這里,插了句嘴“傷寒注本四大派系是?”

    李介賓反應過來,就稍微解釋了一下

    “哦,自成無己開了《傷寒論》注疏先河,後世不斷有醫家為仲景著作注疏。而這些醫家意見或有相左,最後分為了四大派系。”

    成無已不用說,他應用《內經》、《難經》的理論注解《傷寒論》中的條文方證,即所謂“以經注論”,同時,也用《傷寒論》的方證去驗證《內經》、《難經》的理論,所謂“以論證經”。

    屬于該系的重要注本尚有明末張遂辰的《張卿子傷寒論》、清代王丙的《校正王樸莊傷寒論》等。在現代的話,郝萬山、劉渡舟講傷寒便可歸于此類。

    方、喻系明代方有執和明末清初喻嘉言的注本體系,他們認為《傷寒論》年代久遠,簡冊曾經散亂過,再加上王叔和附為己意,故現存的《傷寒論》已經不是原貌,主張對《傷寒論》進行訂正和重新編次,後人稱之為“錯簡重訂派”。

    屬于方喻系的重要注本還有清代張璐的《傷寒緒論》、程應旄的《傷寒論後條辨》、錢潢的《傷寒溯源集》、舒詔的《舒氏傷寒集注》、高學山的《傷寒尚論辨似》、沈明宗的《傷寒六經辨證治法》等。

    錢塘二張系清初錢塘名醫張志聰和張錫駒,他們認為,方有執、喻嘉言等人提出的錯簡重訂的觀點不妥,王叔和對《傷寒論》的編次不失仲景原貌,成無己的注解也未曲解仲景原意,主張維持《傷寒論》的原貌而不變,後世稱之為“維護舊論派”。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的見解與張志聰相仿,後人合稱“錢塘二張”。屬于該體系的有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黃元御的《傷寒懸解》、陳恭溥的《傷寒論章句方解》、唐容川的《傷寒論淺注補正》等。

    柯、徐系指清代柯韻伯和徐靈胎的注本體系。他們的編法特點是以方證為分類的基本單位。柯氏根據《傷寒論》中桂枝證、柴胡證的提法,遂采用以方名證、以經類證的方法重加編次,代表性著作為《傷寒來甦集》。

    屬于該系的重要注本有王旭高《退思集類方歌注、余听鴻《傷寒論翼注》、左季雲的《傷寒論類方匯參》,以及現代出版的《傷寒論方解》、《傷寒論湯證新編》等。現在很多說方證合一這個提法的,大都來自此派。

    苗苗听得頭大了,傷寒不過幾百條文,全文不過三萬余字,怎麼搞的那麼復雜。

    李介賓看著兩女,淺笑說道“學傷寒,倒也不必全部精通,哪怕是翻一翻原文,一樣能看病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這里面的大部分書籍,我小時候都是看過的,但最近在圖書館又重新刷了一遍,提綱挈領,又與日本的古方派做對照,才漸漸明晰其中的淵源。”

    “世人口中的《傷寒論》,可能只是單純以為是千年之前張仲景的作品。

    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傷寒,其實是發展了千年的成果,

    所以無論那種說法,都可以姑且擱置爭議,然後于臨床實踐中慢慢驗證。”

    沈夢得心下了然,然後問道“那陸九芝呢?”

    “陸九芝雖然近承王樸莊,其實是源自于尤在涇。尤氏《傷寒論貫珠集》,說少厥二經,實有溫清二法,九芝乃本此推六經。

    病之中于太陽者,為傷寒,治用辛溫;入于陽明為溫熱,治用辛亮,太陽癥之失于溫散,內傳而成溫熱者治同。

    仲景書中,本以麻桂治風寒,葛根芩連治溫熱。

    至疫則有熱有寒,各當隨證施治,又不當與溫熱混”

    沈夢得越听越耳熟,這不是她面試的時候說的嘛,此時李介賓竟然一字不差的復述了一遍。

    李介賓說著說著,突然問道“傷寒二字,義有廣狹,其與溫熱、瘟疫之辨,實則九芝之後才分辨的清楚你家里有沒有一本《傷寒論陽明病釋》?”

    沈夢得驚詫的說道“你怎麼知道?”

    “我看過”李介賓反而比沈夢得更驚訝“你家的那本,是原本嗎?”

    “那倒不是,就是一本手抄本。”

    李介賓突然不說話了,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他不說話,兩女也不說話,而是心里慢慢消化剛剛李介賓說的那些東西。

    “那個……我有個不情之請。”李介賓的臉色突然變得有些異樣,原本白皙的面龐此刻泛起了一層不自然的紅暈。

    看著他這副模樣,不禁讓人感到有些詫異。

    沈夢得心想喂,既然說是不情之請,那就干脆別開口得了啊!

    然而,李介賓似乎並沒有察覺到對方的不滿,繼續說道“你家里那本……有沒有影印本呢?可否借我一觀?”

    沈夢得听聞此言,開始仔細地上下打量起眼前的這個男生來——只見李介賓外表看上去衣冠楚楚、文質彬彬。

    沈夢得心中暗自嘀咕道也許他真的對那本書有著濃厚的興趣,或者其中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吧……居然感覺有點小生氣是怎麼回事兒。

    豈有此理!我還沒一本書香嗎?

    喜歡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方便以後閱讀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第169章 深入淺出的交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第169章 深入淺出的交流並對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