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

104. 眼界 真實的我。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瀛洲玉羽 本章︰104. 眼界 真實的我。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 !

    太陽漸漸落下山去, 漆黑的夜幕開始籠罩,營地中燃起星星點點的篝火,照亮了原本暗沉的河岸。

    不用整天趕路後, 整個營地的氛圍都顯得輕松了不少, 不當班的侍衛圍著火堆烤肉、喝酒, 肆無忌憚地大說大笑。

    玄燁並不禁止,反而覺得如此做派才能體現滿洲精神, 因此常與將士同樂。

    御駕駐蹕的屋子前也燃著一架篝火,玄燁與沈菡帶著雅利奇從屋里出來。

    篝火前站著幾個人, 太子、大阿哥、南懷仁和兩個不認識的大臣。

    眾人互相見禮,兩人給皇上行完禮, 又給沈菡見禮道“奴才索額圖明珠, 參見德妃娘娘, 五公主。”

    沈菡讓這兩個名字嚇了一跳,勉強保持鎮定道“免禮。”

    這兩個人名可真是如雷貫耳啊

    沈菡不免悄悄打量了一眼。

    納蘭明珠現任武英殿大學士,從長相和氣質上看, 他不太像滿洲人,更像漢人。

    不過想想能養出納蘭性德那樣的文人,有這個氣質倒也不意外。

    但納蘭性德今年五月剛剛過世, 失去了最驕傲的長子, 納蘭明珠顯得十分清 , 面上猶帶憔悴。

    玄燁關懷地詢問了幾句, 雖並未提及納蘭性德,但語意真摯。

    明珠感懷道“勞萬歲惦念,奴才不妨事。”

    沈菡知道玄燁對納蘭明珠的才能一直是比較認可的。

    穿越前她了解的比較片面,以為康熙重用明珠是為了打壓索額圖。

    但自從玄燁和她叨叨的事情越來越多後,她漸漸明白了。

    不管是索額圖還是明珠, 二人都是很有才能和眼光的能臣,並不是完全憑借玄燁對平衡權勢的考量才坐上高位的,主要還是靠他們自己。

    特別是納蘭明珠。

    如果說索額圖的晉升和權勢還有太子的原因在,那納蘭明珠的崛起很大一部分還是因為他的能力和眼光確實出眾沈菡並沒有听說他與大阿哥有關聯。

    明珠和惠妃並無親屬關系,大阿哥現在整天在暢春園讀書,偶爾出去跑馬圍獵,身邊也跟著無數的侍衛,一舉一動都在玄燁的監管之下,兩人根本無從接觸。

    沈菡現在也明白了皇子與朝臣之間的忌諱,在他們開府出宮,得到自由之前,與朝臣勾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不算,那是皇上默許的。

    便是惠妃,在皇上禁止內外僕婦擅自行走、泄露宮內事務後,能與娘家接觸的機會也極少,她更不可能敢與朝臣勾連。

    當然,明珠能走得那麼順,里面也確實有他本人與皇室血緣親近,和玄燁對權力平衡考量的原因。

    不過沈菡從玄燁的話里听著,倒覺得明珠此人最有本事的地方是揣摩聖意。

    他的主張往往最貼合玄燁的意思和想法,換言之,他本人也是個十分有眼光的人。

    正如幾年前玄燁收台灣的時候。

    朝廷先是為了打和不打爭來爭去,決定打了以後又為了用不用施瑯吵個不停。

    之前玄燁平三藩時,對台灣一直是招撫的政策。

    但三藩平定後,他認為時機已到,態度便轉變為武力征剿,而且傾向于任命內大臣施瑯為水師提督。

    因為施瑯在康熙六年就曾上疏請求盡快解決t灣問題,不要養寇為患。

    此後又屢次上書,解釋台灣對大清的重要性,認為其膏腴田園及漁鹽之利甚大,乃財富聚集之地,可資中國之潤。

    而且台灣孤懸海上,易為賊寇所趁,若是勾連外國,待其羽翼豐滿,必成大清心腹大患。

    玄燁對其奏疏所言極為認可,不過那時條件不足,此議只好擱置。

    如今時機極好,玄燁覺得正該一鼓作氣,拿下台灣

    他向保舉施瑯的李光地等人詢問施瑯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點

    施瑯與海上有世仇,熟悉海況,有謀略、鄭氏懼之。

    李光地之言果斷且有分寸“若論才略實無其比,至功成之後,在皇上善于處置耳。”

    玄燁遂決定啟用施瑯,以武力征台

    但朝中反對者甚多。

    許多高級官員覺得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完全,斷不可取。

    且極力反對任用施瑯,因為施瑯原是鄭成功的部下,曾經降而復叛,後又因得罪鄭成功,叛而復降,忠心難料。

    群臣以為不可遣,去必反

    一眾反對派中,明珠等少數力主武力撤藩,啟用施瑯的人,便顯得尤為突出。

    明珠對形勢的分析與玄燁的看法一致“如今鄭經已死,賊無渠魁,勢必衰微”

    他不但支持任用施瑯,在後來施瑯與總督姚啟聖發生意見不合,導致進軍不順時,還極力支持施瑯請求專征之議。

    玄燁當時已經因為施瑯幾次三番以風大不順為由延緩進軍,頗感不快。

    明珠提議“不若以一人領兵進剿。兩人同往,未免彼此掣肘,主將不能行其志,于戰事不利。”

    議政王大臣會議也認為此議可行。

    玄燁幾番思量後,最終采納了這個建議,對施瑯盡釋前嫌,力排眾議,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授太子少保,將征剿一事盡托其手。

    這些細節沈菡並不盡知,她只記得玄燁有段時間十分糾結。

    一會兒跟她夸施瑯其人有能為,過段時間又突然說施瑯總是推脫不前,是不是有問題。

    沒幾天又回來說,明珠等人說得有道理,可能是主將不和導致的。

    沈菡“”

    她多少能听懂一些,但他說得七零八落的,她也判斷不出事情的全貌,只能當個閑話听。

    不過其中有一點令她印象深刻。

    澎湖大捷到京後,玄燁曾高興地與她分享“當時施瑯幾番推脫,朕不清楚其中的緣故,很是生氣。不過念著施瑯深知水性賊情,海上風浪不測,比陸上用兵要艱難數倍。朕既然不懂,就不應該瞎指揮,是以當時朕也沒有強令他進軍。現在看來他果然有能耐,沒了掣肘,不過數月,便拿下了台灣”

    沈菡雖然沒說什麼,只是安靜听著,但其實當時心里很佩服他。

    權力是很讓人著迷的。

    一個人身處高位、大權在握的時間久了,會越來越難听進不同的聲音,更或者根本就听不到不同的聲音。

    像沈菡自己,以前做小格格、小福晉的時候,經常能听到紫芙和青衿給她提建議,她也很願意接受。

    但自從她成了嬪、成了妃,她已經很久沒有听到身邊人反駁她的話了。

    明明她一直寬以待人,從來不隨意懲處宮人,也從來沒有因言罪人。

    但紫芙等人就是慢慢變成了應聲蟲,偶爾提個建議都要猶豫再猶豫,小心翼翼的。

    要不是沈菡時時提醒自己要自省,要克制權欲,在這種唯我獨尊的環境中一呆十幾年,她絕對會變成一個固執己見,完全不容反駁的人。

    相比之下,玄燁做了二十幾年的皇帝,他周圍幾乎都是完全臣服于他意念之人。

    他掌握著天下人無法想象的權力,卻能克制自己不去外行指揮內行,知人善任,給予一個降將那麼大的信任。

    實在令沈菡欽佩。

    施瑯攻佔t灣後,朝里又為了“該不該留守台灣吵起來”。

    沈菡“”

    她明白玄燁的好脾氣和好耐性是哪兒來的了,讓誰听他們吵上二十幾年,脾氣和耐性也不能不好。

    朝里真正有見識和遠見的人其實並不多。

    很多大臣根本不清楚台灣是個什麼地方,只憑自己僅有的認識,認定其為彈丸之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提議遷其人,棄其地。

    沈菡什麼鬼費這麼大勁打下來,然後把這塊兒地方扔了

    還有更搞笑的,之前積極主張收復的大學士李光地,認為台灣離得太遠,不便管理,他提議最好的方法是把台灣讓給荷蘭人,讓他們世守輸貢。

    沈菡當時听到這個實在沒憋住“他是傻叉嗎”

    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方送給外國人管理腦子沒病吧就這還大學士

    玄燁“”

    傻叉

    這話怎麼不太像她的風格呢

    沈菡“”

    現代人,難免對這個問題反應過激,一時激動,沒忍住。

    她努力往回圓“那什麼,我就是覺得他這麼干也太傻了。地方再小也是咱們的國土,怎麼能交給外國人,外國人根本不可能和咱們一條心”

    玄燁以前從沒听她對他的話發表過意見,這還是第一次。

    而且,他可真沒想到她現在竟然已經有這種見識。

    不枉他這兩年跟她嘮叨了那麼多,眼界確實見長了。

    玄燁頗有些驚喜地贊她“你說得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漢人尚且不能與咱們同心,何況西洋異人。朕雖篤好西學,但朕學習他們,只是為了了解萬物之理,卻不是為了信奉他們。”

    玄燁雖然重用南懷仁等人,予以他們極高的待遇和地位,但實際上,他對洋人一直懷有很深的戒備心。

    因為他始終記得,雙方立場不同,他們所為之主是他們國家的皇帝,而不是他。

    這也是沈菡覺得玄燁很神奇的地方之一。

    玄燁作為一個古代人,接觸外國人比普通現代人都多,而且他當時年紀還非常小,自我尚未成型,竟能抵御住傳教士的描繪,做到學而不信,意志實在有夠堅定。

    至于李光地等朝臣狹隘的想法,玄燁並不生氣,人無完人,即使他是天子,也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有正確的看法。

    朝臣存在的意義,就是帶給他不同的聲音和建議。

    而如何從中辨別甄選出正確的答案,那是皇帝該做的事。

    這大約也是玄燁比較倚重明珠的原因,因為他的答案往往最貼近玄燁心中正確的選項,在諸多大事中都能站對陣營站在了皇上所在的陣營里。

    到底是該放棄還是該留守台灣,在朝中爭執了許久,玄燁縱是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

    為了統一眾人的思想,他反復給反對派做說服工作。

    最後在說服諸多朝臣後,才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討。

    明珠代為奏報會議商討結果,認為施瑯奏請駐兵防守之議甚是恰當,並提議將鄭克爽、馮錫範等人及其家族遷至京師,編入旗下,不令在外省安置。

    玄燁認為其所奏甚為恰當,即依行。

    史載,康熙二十三年,清廷于台灣設一府三縣,總兵官一員,兵八千;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隸屬于福建省。

    從此,台灣和大陸統一起來,其行政建制與內地劃一。

    請牢記收藏,網址 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方便以後閱讀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104. 眼界 真實的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104. 眼界 真實的我。並對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