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氦3反應堆,順利安在了星際飛船上過後,
求索研究院的核心工作,都轉移到了月面建設上。
不管是遂古計劃,還是之後,對更廣泛區域的開發,月面建設都無比重要。
求索研究院內,除了一些理論研究團隊,確實不涉及到這個主要方向的研究團隊,
其他各研究團隊都緊密運行的。
雖然負責不同的研究任務,
但基本也都是這個總的方向下,拆分出來的,分屬不同領域的不同問題。
而在此刻這個龐然大物的全力以赴下,
只要不是什麼難以逾越的時代難題,
基本都困不住求索研究院太久。
特別是在莫道統領全局,直接以之前研制氦3反應堆時的方式,運行整個求索研究院的狀態下。
57年,58年。
在大量運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
在大量資源的傾斜下,
月面基地和月面人造物在月面的覆蓋面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張。
遂古計劃是還沒有實現,
但這些年的智能化工業也不是完全沒有進步,
這時候的求索研究院,就往月球投放了一系列,大量僅需要少量技術人員參與生產的,高度智能化工廠。
按求索研究院的目標就是,
在月球實現,從最基本的資源開采,再到資源初步處理,再加工,
再到最後的最終工業產品誕生的,整條產業鏈上下游的完整建立。
而由于遂古計劃的原因,
求索研究院優先選擇的這條產業鏈,就是從資源開采加工,到完成生產遂古計劃中的基本計算單元。
其次,就是類地月號這樣星際飛船建造的配套設施。
本質上來說,
這和上一世在地面時,在遂古計劃實施地旁邊就地建造工廠生產遂古計劃所需設備儀器的模式,基本沒什麼區別。
此刻在月面上,求索計劃也將催生出一個月面城市。
而月面的資源,要想完全實現遂古計劃中基本計算單元的制造,
各類資源並不是完全滿足。
于是,就有了對其他三顆行星資源的開發以及運回到月球上。
……
此刻,求索研究院對實現月面建設完整一條生產鏈的目標,
基本是兩頭同時發力。
在月面上,幾年時間里,求索研究院就投放了大量的高智能化工廠,
沿著從資源開采,到最終實現最終成品制造這條路前往。
另外,
也從地面上,運送大量遂古計劃中,基本計算單元的不同構件,
直接送到月面上,來完成最終的整裝。
而由此,
雖然58年時,求索研究院依舊沒有完全實現在月面上從頭到尾實現基本計算單元的制造,
但遂古計劃在地面的輔助下,也依舊在明顯的推進。
同時,
這個過程中,常駐于月面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數量,也在快速膨脹。
55年時,這個數字還是四千。
到57年時,就暴增到了七千余人。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月面建設過程中,的確有這個人員需求。
……
58年。
這一年,莫道64歲。
第一批加入求索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基本這個時候都已經看不到了。
第一批核心研究員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已經離世許久。
這一年,
發生了兩件算是比較特別的事情。
年初,
求索研究院內,有研究團隊,
向莫道提交了一個大型計劃的建議。
計劃的名字叫,“關于一種無軌道無索繩的太空電梯運行模式。”
太空電梯,實在是不是什麼太陌生的名詞。
最基本的理論,就是從地面引伸出去幾條牽引索,
一直延伸到太空。
借由地球的自轉帶來的向心力,讓這些牽引索保持相對筆直。
然後依附這些牽引繩索,綁定一些‘轎廂’, 用類似爬軌道的方式,
就像是電梯送貨似的,源源不斷將大量物資和人員,送往太空。
這是一個從原理上,沒有什麼困難的超級工程,
最大的問題是在材料上,什麼樣的材料才能承受這種拉伸程度,能夠作為太空電梯的核心繩索,
延伸到太空,這樣拉扯都不斷裂。
而即便是在此刻這個時代,
求索研究院,莫道,也依舊沒有找到這種強度的材料。
這個提交上來的計劃,
就是干脆不要這個繩索了,干脆只要‘轎廂’。
反正電推進系統也能夠實現類似太空電梯的穩定上升高度,
干脆以太空電梯的運行模式,來運行求索研究院從地面到近地空間平台的這些飛船。
在這份計劃的構想中,
以地面長路發射場為起點,近地空間平台為終點,構建這條沒有軌道的‘太空電梯’。
按照提交計劃的研究員的想法,
至少十六艘遠航8A飛船,相距一定距離,同時間起飛,作為這個太空電梯的一層轎廂,
然後在一定時間過後,下一層轎廂再次起飛升空。
這本質上,和之前求索研究院對遠航8A運行方式不同的地方。
就是頻率和規模。
當然,也的確是材料限制,不然估計計劃里肯定是想要建造一個超大的‘轎廂’,來滿足更大人造物運送上太空的需求。
對于這個計劃,
也沒有什麼同不同意,
實質上,就是增加遠航8A的數量和發射頻率,
這基本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或許要不了多久,
在宏觀上,從地面到近地空間平台,就已經事實上形成了一道沒有軌道的太空電梯。
……
同年,年中。
在月面的建設上,
求索研究院取得了一個突破性的成就。
在萬眾矚目和期待下,
一顆從最基礎的礦物資源開始,
完全在月面生產的,一枚能夠用于建造遂古計劃中基本計算單元的芯片,
從月面的智能化工廠中誕生。
當芯片封裝完成過後,
負責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手捧著,將這一枚頗有紀念意義的芯片,
踫到了攝像機面前。
畫面經由中繼衛星,傳回地面,再通過華新社和總台的直播,為許多人看到。
此時此刻,
許多人都爆發了激動的歡呼聲。
雖然,
完成這枚芯片生產的一切設備,所有生產鏈上的智能工廠,
都是由地面完成建造,運送到月面的。
但此時此刻,
這枚芯片,依舊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
在華新社稍後的報道中,
撰稿的記者,也有些情緒流露,
在標題上寫道,
“此時此刻,我們為人類在月球上生產出的第一枚芯片歡呼!”
“這枚芯片,制造他的設備來自于地球,制造他的金屬,礦物,來自于月面,來自于火星,來自于金星以及水星。”
“這是一枚真正意義上的,星際產物。”
這一年,
求索研究院,或者說華國,人類,
達成了這個里程碑式的成就。
整個網絡和現實中,人們在激蕩的情緒中,都格外熱烈地討論著。
而再在之後,
月面的發展,自然就是朝著再制造這些制造了這枚芯片的設備方向發展。
在那篇對星際社會暢想的論文中,
對月球的預期,除了星際港口,也是第一顆人類的工業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