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自然是可控核聚變實現了。
任何一個確定這條消息的華國人,
都恨不得以所有能夠表達情緒的方式,宣泄此刻的驚喜。
馬上從原地蹦起來,有人蹦起來崴了腳,都依舊抱著腳繼續看網絡上最新的消息,
扯著嗓子亂喊,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胡亂喊什麼,只是語言無法表達情緒之後的一種宣泄,
附近的人也沒人會在這個時候覺得吵了,反而跟著喊,或者說恨不得喊得人更大點聲,替自己也表達一下情緒。
而悲,
自然是實現這一切的莫道院士已經離世了。
在得知可控核聚變實現了的消息的同時,
人們也得知了,這個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偉人。
而這位偉人還是在人生最後的關頭,耗干了自己最後的一點生命,完成了這偉大的成果。
以至于沒有能夠看到可控核聚變商業化最終的落地,也沒辦法看到這個即將發生巨變的世界。
悲喜交集,就是大多數華國人的狀態。
在總台緊急插播的新聞之後,
沒多久,華新社發表了一篇題為‘一份偉大的遺產’的專題文章。
在文章的開篇,華新社提到,
“……在今天,作為依舊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我們收獲了一位來自一位已經離開的老人留下的遺產。”
“這是一份‘豐厚’‘偉大’的遺產。豐厚到足夠整個人類吃上幾代人。”
“留下這份遺產的,就是前兩日離世的莫道莫院士。”
在整篇文章中,華新社再次詳細歷數莫道這一世的經歷,
根據公開的資料,描述了莫道院士在漫漫長夜中踽踽獨的過程,
以及消耗最後的生命力,在長夜中尋得曙光的結果。
即便華新社用得語句已經相對客觀,
但當這個過程完整描述出來的時候,依舊顯得有些‘煽情’。
在文章的最後,撰寫這篇專題文章的記者寫到,
“……從此之後,人類的歷史將進入嶄新的篇章。長夜之後黎明的曙光將事實上照耀在所有人身上。”
“我們將站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繼續往前。”
“只是,在進入新的時代同時,我們既不應該,也無法忘記推開新時代大門的莫道院士。”
在這篇專題文章之後,
華新社還發表了一篇快訊。
“根據莫道院士遺願,華國將于下月,舉行對此前所有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犧牲和付出人生的已故研究者的祭奠活動。”
而在這兩篇新聞的同時,
整個網絡,乃至現實中,
許多人們對此的反應自然是愈加激烈。
“我不知道我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可控核聚變就要真正實現了,我腦子里止不住的暢想可控核聚變實現之後的未來。但同時,一想到莫院士已經走了,我就忍不住很難過……我實在是不敢想,莫院士在過去的幾十個春秋里,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道路上苦苦求索了多少次……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在可控核聚變研究道路上走下去。”
“一樣的……我現在,真得是又難受又高興,想著可控核聚變我就亢奮,想到莫院士我又恨不得給亢奮的自己兩巴掌。”
“在華新社的專題文章里,提到,當初一位老領導在長夜堆q值突破一時和莫院士的交流,那時候莫院士就說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道路會很漫長,但他會一直研究下去……”
“我就是做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我還想著進長夜堆項目呢,我現在是不是失業了。我現在腦子都還感覺有點懵,有沒有人能夠給我一巴掌。”
“上面的,這個時候了你還他麼管這個,再說,馬上就要建商業堆了,不是正好用上你嗎?”
“前兩天,莫院士離世的新聞里,還有人說,可控核聚變最有可能實現的,就是在莫院士手里實現,沒想到,今天就看到了……”
“莫院士已經退休好些年了,但他好像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方向的研究……”
“如果你們覺得難過的話,可以到首都殯儀館送送莫院士。”
不光是網絡上,
現實中,不少人反應的更快,
在最開始激動的情緒過後,就直奔著莫道院士的追悼會去了。
當天,
莫道院士的追悼會上,
開始迅速擁擠滿了,前來送別的人,從近處,遠處,乃至首都以外的地方匆匆趕來,
為莫道的遺體前,獻上一朵鮮花。
象征著緬懷的鮮花,一人一支就這麼從靈堂一直鋪到了外邊。 許多人,在莫道的追悼會上,再有些忍不住情緒,忍不住熱淚盈眶。
而對于其他倒在可控核聚變研究這條道路上的其他先驅者的追悼,
雖然官方的還沒開始,
但人們自發的已經開始了。
人們找到了莫道院士曾經的老師,洪教授的墓碑,
也找到了eat項目曾經的負責人張院士的墳墓,
在墓碑前,很快就有了人來人往的人,
他們為洪教授,張院士等人也獻上了鮮花,同時反復訴說著同一件事情,莫道院士已經將可控核聚變實現了。
人類馬上就要因為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了。
在這長夜之中,是莫道院士贏了這漫漫長夜。
……
而華國之外,其他各方,其他許多人對華國突然公布的這條消息,
則情緒更簡單一點,就是單純的震得發懵。
不過這個時刻,
華國的大多數人們,也不太在意外邊人是什麼反應。
只是激動,悲傷,同時送別著莫道院士。
……
在人們持續的追悼中,
原先莫道一切從簡的追悼會,還是被迫延長到了七天時間。
七天時間內,追悼會的現場,始終被前來追悼和緬懷的人們擁擠著。
人們圍著莫道的遺體,緩緩挪腳。
人密集的同時,卻氣氛很壓抑,整個追悼會現場都沒有什麼說話的聲音。
而即便是七天過去。
莫道的遺體被送往首都國家公墓安葬的道路上,
沿途的兩側,依舊擠滿了前來送別的人們。
從殯儀館,到最終的目的地,人們的身影都未出現什麼空缺。
最終,身上蓋著國旗,莫道被安葬在了首都國家公墓。
……
而在莫道的喪事一應結束過後,又再過去幾天。
這個時候,
網絡上,對于莫道的緬懷還遠沒有結束。
討論著可控核聚變商業堆建設時,和其他相關事情時,人們難免就再提到已經故去的莫道院士。
而這一天清晨,
國家給莫道兩人安排的一位護工,一位中年婦人。
在清早為秦懷詩做好早餐過後,依舊沒有見秦懷詩如同往常一樣起床。
有些擔心,于是去敲了門。
最後發現,秦懷詩已經離世。
“首都大學教授,優秀的生物領域學者,莫道院士妻子,秦懷詩女士于今日在首都離世。”
這條消息,讓許多人們再多了一些悲傷。(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