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牲活被古人天幕圍觀啦!
原因就在于——補給線。
一戰與過往戰爭,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一場“大炮的戰爭”。
離開了火炮支援,步兵就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攻擊。
但人可以急行軍,炮不能。
所以,德軍每攻下一地,就必須拖著沉重的大炮,前往下一個車站。
行軍變成了非常固定的點對點,行軍速度也完全依賴鐵路線的暢通。
“也就是說,幾乎完全打不了突襲戰,全都是一板一眼的陣地戰。”
“是啊,咱們好歹還能派遣騎兵對敵人的後方城池進行襲擾,這一戰完全沒法搞啊。”
“怪不得是絞肉機呢,每一寸土地都得拿人命來填。”
“那些士兵得拖著火炮前進,那不就相當于咱們軍隊行軍的時候,還把攻城用的武器一起帶著嘛。”
彈幕機械化信息化炮兵則完全克服了這些缺點
彈幕所以坦克是新時代的騎兵
“原來是這樣啊!”
“確實,那些叫坦克的鋼鐵巨獸,確實可以不依靠鐵路行進。”
如此一來,主場作戰的法軍,就擁有了極大的優勢。
他們可以憑借著發達的鐵路網,向後方快速轉移,所以始終沒有發生潰敗。
彈幕如此一來控制鐵路的裝甲列車就具有了巨大的優勢
彈幕勝利轉進巴黎!
彈幕優勢在我!
彈幕德軍倉皇進攻,法軍有序撤退
而德軍由于戰線拉得過長,補給變得非常困難,同時還要忍受比利時游擊隊的襲擾。
為了震懾比利時人,德軍在魯汶制造了一起大屠殺,但此種暴行,只會讓游擊隊的抵抗意志更加堅定。
他們扒鐵路、炸列車,一度使比利時的鐵路系統完全癱瘓。
最終,德軍不得不回歸到,最傳統的補給方式——人力和畜力。
1914年9月2日,德國第一集團軍挺進到距巴黎僅有15英里的位置,德軍士兵甚至一抬頭,就能望見埃菲爾鐵塔。
彈幕目標就在眼前,我已能看到埃菲爾鐵塔
彈幕1914,我能看到埃菲爾鐵塔了;1941,我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紅星了
確實,一戰的巴黎,二戰的莫斯科。
不過好歹是有進步,巴黎被他們拿下了,在二戰。
二戰比一戰強。
夏雨雪心中想到。
但這支部隊的狀況十分糟糕,他們缺乏彈藥,缺乏補給,缺乏增援。
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在巴黎城內,有一位將軍敏銳地意識到,法國這張“魯縞”,可以收網了。
而這位將軍就是——約瑟夫•加利埃尼
約瑟夫•西蒙•加利埃尼,一戰期間巴黎防區司令。
敏銳地發現了德軍的致命弱點,並力勸霞飛發起反攻,拯救了法國,史學界多認為他更有資格享有榮譽。
1914年8月初,加利埃尼被緊急召回,擔任巴黎軍區司令一職。
這位六十五歲的老將,在四個月前就正式退休了。
但值此危難之際,他也只能再度出山,力挽狂瀾。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啊。”
“是啊,扶大廈之將傾。”
加利埃尼上任之後,一直密切地關注著北部戰局。
9月3日,戰機出現了!
德軍的第一集團軍,為了追擊法軍的第五集團軍,開始朝右轉向,這就使得德軍的側翼完全暴露了出來。
加利埃尼當機立斷,撥通了霞飛的電話,表示反擊的時機已到,請他下達總攻指令。
“這一戰真是著實有意思啊,德國和法國的最高指揮官,都是沒什麼實力的草包啊。”
“倒也不能算是草包,只是都指揮不了這麼大規模的戰爭。”
“確實,都是能力不行啊。”
事實上,霞飛等這一天也很久了。
但在正式反擊之前,他必須爭取到盟軍部隊的支持。
這支部隊,就是英國遠征軍。
彈幕霞飛一開始不同意這個計劃,逼得加利埃尼自己去找英國人,到最後霞飛才同意……
不同于歐洲各國,英國並沒有建立起全民動員體系。
所以在戰爭爆發後,只派出了聊勝于無的十六萬部隊。
彈幕但也因此,英軍是高度職業化的軍隊,組織度和訓練度都很高
“聊勝于無的十六萬部隊,這說的是人話嗎?”
“是啊,十六萬大軍竟然叫聊勝于無,那我這五萬大軍算什麼?”
將領們紛紛大無語,這話他們听著怎麼感覺像是在嘲諷他們的一樣?
“不過十六萬大軍在那個一戰里,好像還真不算什麼。”一個年輕人開口說道。
其他的將領們紛紛閉上了自己的嘴巴,不再說話。
十六萬人在那個一戰里,真的不算什麼……
這支英軍在登陸之後,先是被德軍在蒙斯和勒卡托一頓痛打,然後就頭也不回向後方撤退,卻意外成為了聯軍最後的希望。
因為只有它的編制保持得最為完整。
彈幕編制完整,說明精銳還在
彈幕英國沒有總動員,這些都是精銳的職業正規軍
彈幕要是被調走的那幾十個師齊裝滿員地站在巴黎城下,法國直接就崩潰了
夏雨雪暫停了視頻,發了條彈幕
那怎麼能叫撤退呢?那叫勝利轉進,我帶英還要不要面子了
于是,霞飛親自拜訪了英軍主帥弗倫奇,向他完整地闡述了接下來的計劃。
約翰•弗倫奇,一戰期間英國遠征軍總司令。
在開戰之後與法國將領一直不和睦,導致處處損兵折將,貽誤戰機,于次年被正式解職,調回本土。
“這個弗倫奇也是個‘人物’啊,在戰場上與友軍鬧矛盾,厲害!”
“確實厲害,處處損兵折將,要是我,我肯定得拿他來祭旗。”
“是啊,怎能讓這種人當那個總司令呢?”
今天第二更奉上!!
感謝各位大大的打賞和支持,非常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