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話慕思梨會在慈寧宮住到生產的時候,原本打算在皇後去世之後將她扶正的,看來要等上些日子了。
坤寧宮內,皇後的臉上揚起了惡毒的笑容。
慕思梨有孕了,這怎麼可能,她多次前來坤寧宮,怎麼就一次都沒中招呢?
而且她怎麼這麼好命,第一胎就懷上了多胎,還被孝莊接去了慈寧宮。
這慈寧宮可是孝莊的地盤,她想神不知鬼不覺的做掉慕思梨腹中的孩子實在難如登天。
可若是眼睜睜的看著她生下這個孩子,又覺得心中不甘,真是憋屈極了。
“娘娘莫要動氣,還有一個多月您就要生產了,當以自己的身體為重啊。
這多胎可不是那麼好懷的,懷上也不一定保得住,奴婢听說多胎多是早產,這早產的孩子能有幾個養住的?
您听奴婢的,先把小阿哥平安生下,到時候坐好月子,等出月子後再想法子除了她。
不過奴婢還是覺得去母留子比較好,若是貴妃這一胎生下三個阿哥,男咱們小阿哥不是多了三個助力嗎?
只要後宮無其他阿哥出聲,那咱們小阿哥就是板上釘釘的太子人選,相信皇上會將皇位傳給小阿哥的。”
皇後又被勸服,與她們相比還是自己的孩子更為重要,既然她們注定要死,那就讓她們多活一段日子吧。
“就依你所言,本宮這次一定要生下健康的阿哥,這太子之位決不能落于旁人之手,不然本宮如何坐穩皇後之位?”
“娘娘說的是。”
儲秀宮內,馬佳庶妃有些擔憂的摸著自己的肚子,若無意外的話,她這一胎還是個阿哥。
先前已經沒了兩個阿哥了,她實在接受不了孩子繼續夭折的事實。
若是這一胎還養不住,她也不生了,直接青燈古佛聊此余生算了。
最關鍵的是皇後那里一直對自己虎視眈眈的,說不得她也準備對自己動手呢。
自己一向得康熙寵愛,她忌憚自己是正常的,可若她想對自己腹中的孩子動手,那就得看看她有沒有那個本事了。
馬佳氏已經做好和皇後相斗的準備了,她與皇後先後爆出懷孕的消息,皇後肯定不會讓她平安生產的。
好在她們之間沒隔著幾天,不然她一定會受皇後的算計的。
如今慕思梨爆出遇喜的消息了,想來皇後會將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希望她能護住自己的孩子吧。
皇後身後有赫舍里氏的支持,若是慕思梨沒有和孝莊去慈寧宮居住,多半是要遭皇後的毒手的。
若是自己去她那里投誠,她會不會護住自己母子?
馬佳氏決定挑個時間去找慕思梨,若是能得她的庇護,自己母子肯定能在後宮好好生活的。
做好決定後,她安心在儲秀宮養胎了,而那拉氏卻是愁容滿面的看著遠方。
“胤 已經送出宮兩年了,本小主也兩年未曾見過他了,也不知他在噶禮府上過得好不好。”
“小主不必擔心,大阿哥是皇子,噶禮大人不敢對大阿哥不敬的。”
“說是這樣說,但本小主還是擔心胤 ,如今貴妃有孕在身,本小主也明顯感覺皇上與以前不一樣了。
若是本小主再不做些打算,怕是會徹底被遺忘在後宮的,本小主還要等胤 回來,決不能湮滅在後宮。”
“小主?”
“跟你說這麼多做什麼,徒增煩惱,行了,退下吧。”
“是。”
一個月後,皇後于坤寧宮發動了。
原本離皇後生產之際還有半個多月的,但康熙自慕思梨懷孕後再也不曾踏足坤寧宮,這讓她無比心慌。
加上後宮的風向隱隱有吹向永壽宮的意思,這讓她更加惶恐了。
她日日都擔心自己受到慕思梨的迫害,因此提前生產了。
坤寧宮產房內,皇後迷迷糊糊的看著自己的奶嬤嬤。
“嬤嬤,本宮定是讓人給害了,你可一定要保住本宮,至于孩子,本宮還可以再生。
只要本宮活著,那本宮一定不會讓幕後之人好過的,終有一日,本宮會讓她為本宮的孩兒陪葬。”
奶嬤嬤被皇後的話嚇得不輕,這可是皇嗣,是康熙的嫡子,娘娘怎麼敢說出保大不保小的話?
這話若是傳了出去,她們整個坤寧宮伺候的人的命都要葬送的。
自古以來都是保小不保大,就算她真的做出保大不保小的決定,產婆那里也不敢啊。
不過現在還沒走到那一步,還是先行哄住她再說,最好是能平安生產,不然她也保不住她的。
“娘娘放心,奴婢是您的奶嬤嬤,定然是向著您的,您別擔心,您肯定能平安生產。”
“有嬤嬤這句話本宮就放心了。”
皇後安心生產了,但她不知道自己已經回天乏術了。
產婆在為她接生時動了手腳,哪怕她平安生產,也會血崩而亡的。
到底是第二胎,生得比第一胎順利多了。
在听到嬰兒啼哭聲響起後,皇後總算放心了,但還不待她放松多久,問題來了。
“快來人啊,皇後娘娘血崩了,叫太醫,快叫太醫進來。”
那一瞬間皇後是處于懵逼狀態的,她明明都平安生子了,為何還會血崩?
到底是誰這麼迫不及待的要她的命?她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就有人見不得她好!
兒子才剛出生,她若是不能在一旁相護,那他如何成就帝位?
當康熙得知皇後血崩時整個人也有些傻,他從未想過要皇後的命。
原本打算等皇後出了月子再定她的罪的,如今這種情況他還要不要定她的罪?
這血崩若是止不住可是要人命的,嫡子剛剛出生就沒了額娘,怕是要被冠上克母的名聲。
康熙想了很多,他希望皇後能活著,但現實是孝莊要皇後死,她不得不死。
太醫在進去搶救一番後無奈的出來了。
“皇上,臣盡力了,皇後娘娘想見見您,您還是去看看她吧。”
康熙深吸了一口氣,生子本就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皇後沒挺過來,怪不得誰。
“朕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