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瘋娘別怕,好日子在後頭!
出了門才知道他們是有牛車了,正好,也算是節省時間了。
“你們是新址建新屋還是要推了重建?”
路上,師傅們一邊討論買材料的事情一邊問她具體情況。
“是要推了重建,其實我們如今屋子是有兩邊的,前幾日下大雪壓塌了一邊,對做房子有影響嗎?”
“那倒是無妨,反正都是推了重建,除了做房子的地周圍有多少空地?鄰里相處如何?”
周瓊不解,“師傅,您問這些做什麼?”
一個師傅便笑了,“我們去做房子一起有好些的人,也不是三兩天的事兒,是要住那片的,得在邊上先搭個能住人的棚子,若是沒有多余的地或者鄰居有意見,這些便不好辦,總得提前知道。”
周瓊了然,“這個你們放心,我們住在坡上,周圍沒有鄰居,地也有空余。”
“那你們推了的房子的材料還要用到新房上嗎?”
周瓊堅定的搖了搖頭,木頭興許從里面都腐了,既然是蓋新房,那自然是要用新的。
師傅們點了點頭,又開始討論起聯系人的事情。
因為趕了牛車,周瓊帶他們走的便是上回挑磨的那條大道,一路過來,他們討論的事情很多,做房子絕對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光從他們談論的話中,周瓊就听到了七八個人的名字,都是談定之後要聯系的人。
巳時,牛車到了村子,剛進村子就引了人圍觀。
“周家嫂子,你這是打哪兒來啊,怎的又帶了人回來。”
“我們那頭屋子塌了,村里人如今又不得空管,沒法子,我只能去找能幫忙修屋子的人。”
“你們家屋子也塌了?”有人吃驚,倒是沒有听說。
“你去哪里找的修屋子的人,是要花錢的不?”若是不花錢,興許能幫著村里的房子一起修了。
周瓊自然知道他們是打的什麼主意,她坐在牛車上笑了笑,“叔,要花錢,不花錢誰來,是不是誰家也要修屋子,那正好,活多他們興許能給便宜。”
問話的人一听忙擺了擺手,“我就是隨口問問,村里的房子大家幫著就修了,用不著請外人。”
他們一路從村子過,經過吳氏家屋子的時候停了下來。
“弟妹,前頭牛車上不了坡,這牛車先栓到你院子里成不成?”
“二嫂,你們這是做什麼去?”吳氏幫著將牛車拴好。
“弟妹,這幾位是我去鎮上請的師傅,過來看看地方商量做房子的事兒,我們先過去了。”
吳氏一听,忙叫來了得寶,“趕緊的去村里把你爹叫回來,就說咱們這頭有大事,快去。”
得寶一听立馬就跑了。
她又叫來了蘭花跟望弟,“在家別亂跑,我去你二嬸那頭看看。”說著跟在周瓊他們的後頭一起去了坡上。
來的總共是四個師傅,進了院子看了看院子里的狀況。
“你們這是一家還是兩家?”
馮氏知曉這是請來做房子的師傅,忙去後院準備燒水上茶。
“原本是兩家,如今合了一家過,我之前跟黃師傅說過,房子做在一起,做兩個堂屋。”
他們走到塌房的那邊看了看,又將整個屋子轉了一轉。
吳氏很快就到了,“二嫂,怎麼個說法?”
“還不清楚,師傅正在看。”
幾個孩子只當是熱鬧,給幾個師傅當起了向導。
馮氏的熱茶很快就好了,“來,師傅們先喝口熱的,喝完了慢慢看,好好替我們謀劃謀劃。”
師傅們也不客氣,天兒冷,先前又坐了那麼久的車,確實是身子有些涼,他們端起熱茶,一排站在門口。
“你們這處離鎮子遠,又是在坡上,拉材料進來不太方便,但是做房子倒還方便。”
一听他們說拉材料不方便,幾個婦人便緊張了。
“材料拉過來我們可以幫著弄到坡上,不算費功夫。”
年長的師傅看著他們笑了笑,“我就是把情況說一說,不至于讓你們搬,剛剛我們看了,做的話沒什麼大問題。”
周瓊總算是放下心來。
幾個師傅將茶喝完,帶著周瓊跟馮氏他們去了院子外頭。
“咱們先規劃規劃,你們覺的可行那我們就細說,明日差不多就可以動工了。”
“師傅你們是行家,有什麼你們盡管說。”
“這第一步,我們要在這邊上搭幾個臨時的木屋,正好你這處邊上有空地,一方面方便我們的人住,一方面你們可以擱置東西,最好是能留個人在這邊守著。”
“我,我守。”馮氏立馬站了出來。
師傅們皺了皺眉,“家里沒有男人嗎,守料可是個辛苦活,要防人偷防人搶,一般都是男人守。”
“放心,到時候我們會安排一個守料的人,您接著往下說。”
“你之前說的結構屋子多,我們人手有限,還得找10來個人幫工,不然到過年也做不完,這年前若是有雨雪拖的時間會更長。”
“具體要多少人?”如今農閑,她去村子請人幫工應該是能有人來,“不知道這請人幫工一天一般是個什麼價兒。”
“10到15個之間差不多了,人多自然更好,我們從前在村里做房,幫工一般20文一天。”
周瓊算了算,一人20文,10人一天200文,一個月差不多6兩銀子,也不少了,之前師傅們說的錢肯定沒有包括這些,她咬牙點了點頭,“行,我知道了。”
得寶拉著楊工才過來了。
“你快些,師傅們都說半天了。”吳氏埋怨。
楊工才看見場子的幾人,也猜出他們是做什麼的呢,“二嫂你動作真快。”
“咱們再把成本合一合。”
黃師傅找了跟樹枝,在地上將之前了解到的房屋結構畫了出來,“前面五間加後面四間加灶房茅房,還有院牆,總共這些你看看對不對”
周瓊看著地上的圖點了點頭,“對。”
“33面屋牆,帶瓦,一面造價折地基差不多是1兩5錢。”
師傅在地上加了半天,“屋的磚瓦差不多要50兩。”
吳氏夫婦听聞,都替周瓊捏了一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