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想象著天幕所說的那副景象,仿佛一下子老了二十歲。
他嘆道︰“哭吧,確實值得大哭一場。”
南懷仁偷覷他的神色,只見皇帝的臉色出奇地平靜,他心頭不由一跳。
皇帝可不是個好脾氣的人,自家江山沒了,竟然這麼平靜?
不會是憋著什麼壞水吧?
乾隆皇帝一陣悵然︰“結束了,這就結束了?”
他還有些不敢相信,大清就這麼亡了?
李世民則問道︰“這總統與皇帝有何不同嗎?”
恐怕是有很大的不同,不然為什麼要叫總統,而不依然叫皇帝呢?
【雖然清朝算是宣告滅亡了,但溥儀名義上還是皇帝,民國政府出于對隆裕皇後主動退位的交換,與其達成了一系列優待條件︰皇帝退位以後,皇室可以暫且住在紫禁城,等以後移居頤和園,雖然遜位,但仍然可以使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會以對待外國皇帝的禮儀來對待溥儀,每年還會提供四百萬兩白銀,作為皇室的生活費用,皇室的一些私產也可以留給他們等等,史稱遜清小朝廷,溥儀仍然在皇宮里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袁世凱等人對他畢恭畢敬,但隆裕皇後始終過不了心里那關。】
劉徹哼道︰“這算什麼皇帝?”
就算每月有四百萬兩白銀的花銷,依然可以住在宮里,可皇帝最重要的權力沒有了!
沒有權力只有錢,那和尋常的高門貴族有什麼區別?
享受過皇室威嚴的人們,真的可以心平氣和地結束這一切嗎?
溥儀現在年紀還小,但等他長大,可以接受自己錯失了權力嗎?
朱棣吐槽道︰“這算什麼皇帝?還不如我這個藩王呢!”
藩王好歹還能治理自己的封地,當然那是之前的事,這名義上的皇帝相當于養在宮里的豬了。
沒有權力,只能眼看著別人佔據江山,自己窩在紫禁城里過著籠中鳥一樣的生活,誰受得了?
【溥儀遜位後,隆裕皇後郁郁寡歡,很快染上了疾病,就在溥儀退位後的次年,隆裕皇後過生日,本來應該大肆慶賀的,可在朝賀時,民國政府的使者梁士詒以外國使臣的禮儀覲見祝賀,其他王公大臣們更是回避,不願入殿朝賀,只有寥寥幾人而已。隆裕皇後見到這樣的情景,在想起從前的日子,頓時一病不起。同年二月,隆裕皇後在長春宮病逝,終年四十六歲,遠不如她的姑母慈禧太後長壽。隆裕皇後死後,朝廷按照應有的禮儀給予她謚號,簡稱孝定景皇後。】
【隆裕皇後雖然是封建朝廷的太後,但社會各界對她的去世還是很給面子的,畢竟是她主動退位,應該給她應有的哀悼和尊榮。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就任民國大總統,下令全國下半旗,持續三日,以表哀思,他自己還在手臂上戴黑紗,表達對隆裕皇後的祭奠,文武官員依舊穿孝,參議院不僅下半旗,還宣布2月26日休會,2月28日祭奠。其他權貴也紛紛向小朝廷表示對隆裕皇後的哀悼,各使館也都降半旗致哀,各地召開追悼大會,太和門前舉辦國民哀悼大會。】
呂雉冷冷地說︰“世態炎涼,不過如此啊!”
她想起呂家,自己活著的時候,呂氏一族可與諸侯王比肩,但自己死了,呂家也灰飛煙滅。
隆裕皇後退位的時候,就應該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情,但料到,可不代表能承受得住。
眼看著曾經對她畢恭畢敬的臣子們甚至不願意為她祝壽,這種滋味,真令人難受。
鄧綏道︰“就是身體沒病,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得慪出病來!”
心里郁結,也會影響身體,不然怎麼會有氣死的、抑郁死的?
【在大部分人眼中,隆裕皇後都只是一個什麼也不懂,只能隨波逐流的女子,其實她是有一定先進思想的。德齡公主在她寫的《清宮二年記》中曾經提到過一件事,慶王的四女兒年輕守寡,人稱四格格,對外國的認知還僅停留在傳聞,還問德齡公主,說她听人說過,如果一個人到了別的國家,又喝了那個地方的水,就會忘記在本國的一切,德齡公主是通過學習才學會了外國人的語言,還是喝了那里的水呢?德齡又提起慶王四女兒的哥哥,言語中提及英國君主,四格格就問,英國本來就有君主嗎?她一直以為太後是全世界的君主。】
李世民嘴角一抽,無奈道︰“這也太無知了……”
華夏有君主,外國難道就沒有君主了嗎?
若是沒有經歷過也就罷了,可那個時代,外國人都不知道來了多少次,怎麼還能不知道?
長孫皇後道︰“一個皇族女子不能再嫁的王朝,向來也不會開放到哪里去,四格格不知道,她的父親難道不知道嗎?”
“只是不會對女兒說罷了,這也不能怪她。”
一個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認知以外的東西?
若是四格格能出國看看,也不會問這麼愚蠢的問題了。
乾隆皇帝有些難堪,這顯得他們大清的女子很無知。
但他知道,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很多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知道後宅的事情,又怎麼會知道外國人怎麼樣呢、
【在這個時代,一國親王的女兒仍然如此無知,問出這麼愚蠢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可悲的事情,但皇後顯然對外國有一定的了解,她說有些國家是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有的國家則是共和制度,比如美國就是共和國家,對大清很友好——這就有點扯淡了,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做美國的朋友比做美國的敵人更危險。】
【但隆裕皇後有一段話很有道理,她說現在去美國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美國人看多了這些普通人,可能以為中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希望能有一些滿洲貴族去,讓美國人看看他們都是什麼樣子的人,她還說自己在讀一些外國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里,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都是很不好的,窮、狡猾、野蠻……滿洲貴族去了,也不一定能改變他們的印象,畢竟外國人嘲諷我們的是,經常會提及清朝的辮子,但讓外國人了解真正的我們,還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