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臉色緩和了一些︰“慈禧太後到底是個聰明的女人,倒是這大阿哥黨沒什麼頭腦。”
慈禧太後是深宮里浸淫出的政斗高手,若是不聰明,也不可能操縱兩代皇帝,掌權數十年。
而大阿哥黨就不行了,想得太天真,只以為洋人是阻礙,卻忽略了內部的保皇黨。
太後再如何強勢,皇帝也才是大臣眼中的正統。
南懷仁眼觀鼻鼻觀心,一句話也不敢說。
來到大清的這段日子里,他也是見識了不少,宮廷內部的政治斗爭實在險惡,防不勝防吶。
乾隆皇帝哼哼道︰“一群男人,還不如一個女人清醒了。”
虧大阿哥黨能干出這樣的事,生生把大清做了這般進退維谷的地步。
【不過,慈禧太後的心思實在莫測,她一方面表示開戰不議和,讓大臣們不要想著和這個字,認真準備與洋人作戰。另一方面,卻分別向俄、英、日三國遞交國書,尋求他們的幫助。她還調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讓他與列強進行談判。不久後,天津失陷,慈禧太後又聯系德國皇帝和美國、法國總統,希望他們能夠維持局面,還讓榮祿不再攻打使館,給公使們送去了食物。慈禧太後似乎有些服軟的跡象,但八國聯軍並沒有理睬。】
康熙皇帝︰“……”
他無語至極︰“剛說了她聰明,又犯老毛病了。”
慈禧太後之前就老是喜歡和洋人和談,現在也是,已經宣戰了, 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過,他總覺得,貿然宣戰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大清打不過日本人,打不過英國人和法國人,難道就能打得過八國聯軍嗎?
若是情況實在不好,一開始就不該宣戰,何苦這樣出爾反爾,顯得大清懦弱極了。
乾隆皇帝道︰“咬到嘴的肉,怎麼可能吐出來?”
是戰是和,永遠不是大清可以決定的。
劉徹有些嘲笑的意味︰“早知如此,為何還要宣戰呢?露怯給人看了笑話!”
【七月二十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太後出逃。據當時照顧她的宮女回憶,當時慈禧太後並沒有要出逃的跡象,只是宮中戒備格外森嚴,她睡一覺起來,突然要傳珍妃。作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珍妃一向不被慈禧太後所喜歡,她年輕漂亮,性情活潑,又崇尚西學,光緒皇帝與她有很多共同語言。在被太後壓制的日子里,珍妃是為數不多可以令他開心的人。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禁,珍妃也受到牽連,被扒了衣服杖打。】
鄧綏心有所感︰“這是要賜死珍妃了吧?”
光緒皇帝已經被軟禁了,慈禧太後既然有廢掉她的心思,必然會想辦法除掉他的身邊。
而珍妃這個得皇帝寵愛,又與她不和的女人,自然不能再留了。
康熙皇帝木然︰“北京又陷落了?”
很好,大清的都城,天下之本的北京城,再一次在洋人的鐵蹄下淪陷了。
京城不是第一次淪陷,慈禧太後也不是第一次出逃了,他的預感還真沒錯。
乾隆皇帝仍有些不敢相信︰“京城這就要淪陷了?”
大清的軍隊在洋人面前難道就這般不堪一擊?
若是早知如此,還不如不宣戰,哪怕憋屈一點,也好比八國聯軍進北京更好啊。
【想想也知道,慈禧太後這個時候見珍妃,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果然,慈禧太後見到珍妃以後,便說洋人要打進來了,如果受到侮辱,就會丟祖宗的臉面。珍妃還沒反應過來,只說不曾給祖宗丟人。慈禧太後又說珍妃年輕,他們要避一避,帶著珍妃不方便。結果珍妃卻說,太後可以避,應該讓皇帝留在京城主持大局。這麼一句話,立刻激怒了慈禧太後,呵斥她死到臨頭還敢胡說。珍妃辯白,她沒有犯過該死的罪,但慈禧太後不管,直接讓太監把珍妃扔到井里去了,對外說是投井自殺。】
李世民嘆道︰“這珍妃雖然只是一個妃嬪,但見識也是不俗,說出來的話也不一般。”
只是可惜了,她就是一個妃子,慈禧太後說殺她就可以殺的。
馬皇後心生憐憫︰“何苦逼死一個妃子呢?”
她是個仁慈的人,對嬪妃如此,對兒媳婦也是如此,看不得一個年輕姑娘被扔進井里。
乾隆皇帝皺眉道︰“皇帝是應當留下來,可他留下來,洋人會拿他怎麼樣?”
富察皇後徐徐道︰“洋人必不會殺他,只會留著他,甚至可能讓他掌權,這不就是變相控制了大清嗎?”
至于慈禧太後,她一旦丟下皇帝自己跑了,恐怕就再也無法臨朝訓政了。
【慈禧太後殺了珍妃,自己則換了身衣服,打扮得像民間尋常的婦女,就連長指甲也剪掉了,一來不方便,二來留著長指甲,會讓人認出是宮里的人,因此要剪掉,掩人耳目。她帶著皇帝、皇後,瑾妃、大阿哥以及十幾名貴族大臣,由兩千余名士兵護送逃亡,奕匡和李鴻章留下與洋人談判。慈禧太後抵達山西後,下旨鏟除義和團,企圖將罪責全部推給義和團,取得洋人的諒解。但洋人們不管這個,想要議和,必須讓慈禧太後歸政于皇帝,還要嚴懲支持義和團的大臣們。】
【慈禧太後無奈,只能下旨懲處支持義和團的大臣們,大阿哥黨就此覆滅。洋人還提出讓慈禧太後和皇帝回北京,慈禧太後不肯,她直到一旦回到北京,自己就再也無法執掌大權,皇帝將恢復自由,但同樣也會淪為洋人的傀儡,掌權一輩子的老太後不能接受自己就此退居深宮,因此她並沒有回北京,而是從太原去了西安。而八國聯軍入京之後,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奸淫婦女,大學士倭仁的妻子已是九十歲高齡,也被侮辱而死。還有紫禁城和頤和園,也都遭到了洗劫,包括一些珍貴的儀器和古籍,《永樂大典》便是在這時遭到了毀壞,連其余人家的財產也不放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