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皮笑肉不笑︰“呵呵。”
甭管李鴻章究竟還有什麼才能,在他眼里,李鴻章都只是一個貪污受賄的小人罷了。
和別的國家簽條約都要受賄,還有什麼錢是他不敢收的?
可話又說回來,沒有朝廷點頭同意,李鴻章能這麼簡單地把條約給簽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說︰“李鴻章都不敢簽的條約,那得有多苛刻啊?”
“只要簽條約的不是華夏,那就無所謂了。”
乾隆皇帝苦著臉︰“李鴻章是有好處,可他……”
果然人都不是完美的麼?
【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德國強佔膠東灣,俄國也強租旅順大連灣,兩國開了這麼一個口子,其他列強也露出了猙獰面目,意圖分一杯羹,現下的時局,已經由不得光緒皇帝再猶豫了。康有為再次上書,希望大清能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變法,不然大清恐怕就要亡國了,光緒皇帝也不是傻子,他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自然不甘願做亡國之君,便對慶親王奕匡說,如果慈禧太後再不給他權力,他原意退位,不做亡國皇帝。】
康熙皇帝皺著眉,最終也只能無奈嘆息︰“他說得不無道理,再不變法,大清就要被人分食干淨了。”
變法很麻煩,也很容易得罪人,可若是不變法,大清就要玩完了。
難道真的要坐視大清被洋人吃干抹淨嗎?
乾隆皇帝憂慮道︰“只盼他的變法能有成效吧。”
歷來變法,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有魄力的皇帝與臣子聯手。
宋神宗與王安石,已經是一對不錯的君臣了,可照樣變法失敗了,王安石還背上了罵名。
【慶親王奕匡將皇帝的意思轉告慈禧太後,她也怒了,表示他不願意做皇帝,我早就不想讓他做皇帝了!慶親王無奈,只得再三勸說,終于說動了慈禧太後,她說由著皇帝做事,等做不出成果再說吧。慈禧太後這個最有權力的頑固派都松了口子,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她看了康有為的奏折和一些著作,覺得康有為的想法還挺有道理的嘛!她雖然戀權,但也不希望大清就這麼完蛋,如果康有為的變法有好處,那她也沒什麼意見,還表示︰“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于是,在慈禧太後的默認下,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將維新變法定為國策,為接下來的變法運動做好了準備。】
乾隆皇帝一哼︰“還算她有些大局觀。”
富察皇後笑嘆︰“歸根結底,慈禧太後也只是一個守家的老寡婦罷了。”
如果變法可以讓大清變好,她為什麼不同意?她想的是照看好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哪怕不願意放下權力,也不會希望大清完蛋。
大清若是真的完了,她這個太後又該怎麼辦呢?
康熙皇帝心里有些打鼓︰“她最好不要插手。”
事到如今,他對維新變法依然保持著一種幻想——說不定變法真的能救大清呢?
可若是大清真的得到了拯救,又怎麼會有清亡幾十年後的南京大屠殺?難道是因為局勢又動蕩了嗎?
還有維新派提出的那些政策,他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
變法真的能成功嗎?
【但就在變法開始沒多久,慈禧太後便改了主意,將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隨時有政變的可能。慈禧太後為什麼突然變了主意呢?其實維新變法的動機是對的,變法自強,學習西方,但他們的路子走錯了。慈禧太後支持的是變法,但光緒皇帝要干的是變法+奪權,這個變法其實也很有問題,他先把吏治給搞了,裁撤了一批冗官,光京師一地就有一萬多人因此失去生活來源,又一下開除了六個不同意變法的大臣,很好,把全天下大大小小的官給得罪了,哪怕是皇帝,一下子得罪所有官員,也吃不消啊。】
康熙皇帝臉一黑,罵道︰“這個蠢貨!”
這是變法呢,還是拆家?
光緒皇帝的做法,就好比一個修房子,本來只是要把不穩固的地方修整一下,結果把房子給拆了,連同地基也挖了。
太心急,也太激進了!
乾隆皇帝大失所望︰“他這是在做什麼?得罪全天下的官吏,他還想不想做皇帝了?”
若光緒帝大權獨攬,兵強馬壯,與全天下為敵也就罷了,他顯然沒有那個資本,怎麼敢與全天下為敵?
本來頑固派就不同意,這麼干,不就是告訴他們,你們就是下一個嗎?
【然後光緒又廢除科舉,更好了,把全天下的讀書人給得罪了。科舉確實已經落後了,但問題是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是指望科舉吃飯的,他們辛辛苦苦十年寒窗,就為了走科舉這根獨木橋,現在把科舉給廢了,就等于斷了這些讀書人的青雲路,上升空間沒了,那他們對所謂的變法又會有什麼好印象?】
李世民嘆道︰“現在不止是官吏,讀書人怕也不會在支持他了。”
多少人苦讀了幾十年都不一定能考中,但一旦考上,便有為官做宰的機會。
現在皇帝把這個機會奪走了,讀書人怎麼想?
我辛辛苦苦讀了半輩子書,你說廢除就廢除?我這書不是白讀了嗎?
一場變法得罪了所有人,注定不能再進行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維新派一沒權二沒兵,也不走群眾路線,完全脫離群眾,變法怎麼可能成功?為什麼我黨講究槍桿子里出政權,要走人民路線,原因就在這里啊!沒有武力,你想的再好,也都是一場空,而老百姓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是牛馬,但牛馬聚集起來,就不是牛馬了,而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戊戌變法,就相當于一幫人讀多了書,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場,但完全沒有實操經驗,以為發個聖旨,一切都能按照想走的路走,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對慈禧太後來說,不變法,大清還能苟活個幾十年,就是會活得憋屈,但再任由光緒皇帝搞下去,大清立馬就要崩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