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眉宇緊鎖,臉色並不好看。
自從得知未來歐洲人的做派以後,他對歐洲人就沒了好感,尤其是法國和英國。
雖然路易十四那會兒肯定已經死了,但他想起這是個法國人,還是法國國王,心里就很膈應。
乾隆皇帝︰“……這算什麼,曾經歐洲視我大清為理想國,後來卻把我大清當作砧板上的肉。”
他們瓜分大清的時候,心里一定很得意吧?這可是把從前崇拜的人踩在了腳下呢!
雍正皇帝木著臉,一句話也不想說。
他對歐洲一無所知嗎?並不是的,他穿過西裝,戴過假發,驅逐過傳教士,宮中也有不少西方玩意兒。
可那些最關鍵的東西,都被他們忽略了了。
劉徹好奇地說︰“推崇清朝的君主制度?清朝制度有何特殊之處嗎?”
難道是格外先進,或者皇帝的權力很大?
【還有雍正皇帝,雖然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一本正經的工作狂,但他對西方文化也挺感興趣的,只是他不喜歡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在國內發生外國宗教斂財,男女不避嫌混住在教堂的事件後,他就把傳教士們都趕走了,還加強了海禁。但他也不是一味排斥,因為大清不可能一直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外國使團也是會上門的,因此他會創辦西洋學館,培養一些翻譯方面的人才,也便于和外國人交流。他自己則會穿西裝,玩鐘表,戴假發,也算是一位資深spay愛好者了。】
康熙挑起眉,意味深長地說︰“哦,這孩子倒是有趣呢。”
一個皇帝,喜歡穿西方的衣服,玩西方的東西,听上去還挺不可思議的。
雍正皇帝真是後悔死了︰“我也不知道洋人未來竟然會那麼做啊!”
他要是知道日後的大清日薄西山,屢屢被洋人按到地上摩擦,說什麼也不會把傳教士都趕走。
傳教士宣揚宗教的時候很煩,但有些傳教士也是真有本事的。
乾隆皇帝吐槽道︰“先帝確實喜愛西裝和假發,平日里正正經經的,誰知道他還喜歡那個呢?”
雍正皇帝在他心里,一直是嚴肅的,小心眼的,如此可愛的一面是很少見的。
李世民大驚︰“男女混住?怪不得他要把傳教士都趕走呢。”
即使是開放如大唐,也不太能接受男女住在一起,除非是夫妻,也怪不得保守的清朝對此排斥了。
【乾隆皇帝對歐洲也不是全無了解,他從小就喜歡西洋玩意兒,儲藏室里也有當時最新的一些西方物品,比如新式火槍,乾隆皇帝還喜歡西洋的鐘表,當時甚至有專門的鐘表工廠,工匠會根據皇帝的喜好來進行制作。他身邊的傳教士也會告訴他歐洲的時事和發明,他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是筆友,對歐洲的形勢也有些了解,還曾建議對方鎮壓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沒听,然後就帶著皇後一起在斷頭台上被砍了頭。】
李世民︰???
“什麼叫帶著皇後一起被砍頭?外國還會把皇帝皇後一起砍頭嗎?”
改朝換代之後,確實會有不講究的皇帝會把舊朝統治階級弄死,但大部分人還是講究一個顏面的,不會這麼露骨。
正所謂刑不上大夫,可外國人就這麼毫不在意地把帝後砍頭,著實讓他震驚了。
乾隆皇帝也驚了︰“這是可以做的嗎?!”
就算非要把皇帝皇後殺了,也不必用這麼明顯且殘酷的手段吧?毒死,或者悄悄刺殺都行,為什麼是砍頭?
朱元璋也是驚嘆︰“我砍過不少蒙古人,砍過不少貪官污吏,還沒砍過皇帝呢!”
當然他也就是嘴上說說,現在也沒什麼皇帝給他砍,就算真的有,他也不會這麼做。
悄悄殺了就是,砍頭,這不是禮崩樂壞嗎?
康熙皇帝神色復雜︰“我好像明白法國國王為何要羨慕大清了。”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王都會被砍頭,怎麼可能不向往天子萬人之上的國度?
大清是歷朝歷代的皇權巔峰,別說砍皇帝的頭了,皇帝砍了大臣全家,大臣也是要謝恩的。
【乾隆皇帝在世的時候,歐洲已經有了工業革命,首當其沖的就是英國,通過工業革命,英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經濟迅速發展,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力,英國逐漸走上世界霸主地位,曾經富饒的東方漸漸落後于西方。乾隆皇帝對此是知道的,但他知道的很有限,在他所處的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有發展到那個地步,他根本不知道工業革命會為世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以乾隆皇帝現有的認知,也很難理解這些事,何況工業革命又和我國古代的社會主流思想相悖。】
乾隆皇帝看得專注無比︰“工業革命,這是什麼?”
“以機器取代人力,這又是什麼意思?”
他看得頭暈腦脹,可隱隱約約間,卻能感受到不同尋常的氣息。
康熙皇帝疑惑地說︰“這工業革命這麼神奇?我大清也能革命嗎?”
工業革命中的工字讓他有些疑慮,華夏向來是士農工商,工匠的地位並不高。
這工業革命,是否會對大清的根基造成影響?
雍正皇帝急得不行︰“這工業革命是何物?要怎麼做才行?”
天幕口中的工業革命顯然不是小事,居然能讓西方徹底超越東方,這不容忽視啊!
【英國人的對外殖民,他們也是知道的,但他們不理解什麼是殖民,不理解為什麼英國有洋鬼子,為什麼大清旁邊的印度也有洋鬼子,就連大清的土地上也有洋鬼子,而他們還都來自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怎麼哪都是英吉利人?鴉片戰爭時,道光皇帝就曾問︰英國在哪里?離大清有多遠?是否與俄國接壤?走陸路能到新疆嗎?歸根結底,還是太保守,太不關心外界了,了解得有限,也不曾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一想,若大清能夠及時接收到外國的一些信息,跟上時代的腳步,近代史會不會因此改變呢?誰也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