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面色冷厲;“絕不能讓法國人得逞!”
看來,大清在越南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不知道以大慶現在的情況,能否吞並越南呢?
他陷入了思考,就是思考的問題有些危險。
南懷仁徹底擺爛,心道有英國人和法國人頂著,自己這個比利時人應該能多活幾年。
乾隆皇帝皺眉道︰“不過初戰不利,就要罷免軍機大臣,是否太過急切?”
軍機大臣畢竟地位緊要,輕易罷黜,他擔心會不利于大清。
李世民不贊同道︰“臨陣更換重臣,並不是好事,若換上的大臣是比前任更優秀的人,那當我沒說。”
【隨著奕?、寶 和李鴻藻等人的下台,取而代之的是是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匡和額勒和布等人的上台,這些人里少有精明強干之人,論能力遠不如恭親王及其班底,當時的人都覺得這是亂搞。雖然清朝初期戰況不利,海戰和陸戰的戰況都不樂觀,甚至山西、太原和北寧等地一度被法軍佔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戰況逐漸好轉,法軍遲遲不能拿下台灣,又有鎮南關之役清軍大勝,使得法軍傷亡慘重,統帥尼格里重傷,清軍更是形勢一片向好。】
乾隆皇帝︰“……”
“還是讓恭親王他們來干吧!”他無力地說,“既然要換軍機大臣,那就換好的,這是要做什麼?”
康熙皇帝看到清軍戰況轉好,面露欣然︰“我就知道,大清必定不會被輕易打敗。”
大清或許在未來弱于洋人,但大清人才濟濟,怎會沒有可以挑起大梁的英才?
雍正皇帝也不冷臉,喜笑顏開到了崩人設的地步︰“好啊,我大清將士果然英勇非凡。”
他對這場勝利很滿意,因為他已經很久不曾听到什麼好消息了。
未來的大清頻頻敗于洋人之手,若沒有勝利,大清上下的信心恐怕就要耗盡了。
【說起鎮南關之役,不得不提及指揮這場戰爭的將領馮子材,當時的馮子材已經有六十多歲,仍指揮將士們取得鎮南關大捷,此戰使清朝反敗為勝,消息傳至巴黎,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成員集體下台,但法國政府仍追加五千萬法郎,看上去似乎不願及時收手,定要與大清拼個你死我活。不過,即使法國人還想打下去,大清也不想再打了。】
【兩國最初開戰時,暗地里的談判議和一直都存在著,清政府雖然佔據優勢,但他們始終擔心與法國的戰爭會帶來內部的兵民變亂,李鴻章等人主張把鎮南關大捷用來作為與法國談判的資本,認為應該盡快談和,而歐洲人也擔心清朝取得更多勝利後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最終兩國簽訂停戰協定,駐扎在北越的法軍撤回,不再封鎖台灣和北海,中法戰爭就此落下了帷幕。】
乾隆皇帝一急︰“打啊,為什麼不打下去?”
他當即站起身,恨不能替天幕中的清政府做決策︰“乘勝追擊,把法國人趕出越南,這還用我說嗎?!”
康熙皇帝氣笑了︰“朝廷想著防止軍民生亂,洋人想著擔心利益受到威脅,他們倒是心有靈犀啊!”
他氣得摔了茶盞︰“目光這般短淺,要他們有何用?!”
這是他摔的第二個茶盞,南懷仁看著地上碎裂的瓷片,有些可惜。
大清皇帝用的瓷器,可是珍品呢,若是流入歐洲,大概會被奉為珍寶吧?
【清朝與法國又簽訂《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的關系和條約,華夏與越南在領土交界處進行貿易,還會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減輕通商賦稅,大清以後想要修鐵路,就得找法國人。條約簽訂後,法國人全線撤退,兩國重新勘定了中越界限,越南徹底淪為法國的勢力範圍,大清西南地區就此向法國人打開了大門。】
康熙皇帝︰???
他大為震驚︰“不是大清贏了嗎?怎麼看著好像是法國人贏了?到底誰輸誰贏?!”
乾隆皇帝罵道︰“他們瘋了吧?!越南何其重要,他們難道全然不知?若是哪日法軍卷土重來,他們又要如何?!”
趁機會把法國人趕出越南,這才是大清應該做的吧?
李世民一臉懵逼︰“不對吧,不應該讓法國人滾出越南嗎?!”
“合著越南徹底變成了法國人的地盤了?!”
劉徹嫌棄道︰“什麼啊,我還當大清能得什麼好處呢。”
收不回越南也就罷了,怎麼還把越南送出去了?
【戰爭雖然告一段落,但後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此後法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法國勢力從印度支那一直蔓延到雲南、廣西和湛江。《中法新約》的簽訂,讓世人深感喪權辱國,明明清政府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可法國依然得了不少好處,因此流傳出一個說法“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康熙皇帝羞惱萬分,後世子孫能別給他丟臉嗎?!
就算越南無法並入大清,也不能讓法國人佔便宜啊!
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也就意味著法國可以更近距離地影響當時的大清。
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再次以越南為跳板,想要入侵大清?這等于是在西南邊陲給大清留下一個不知何時就要爆發的隱患。
換一個角度,越南本是大清的藩屬國,現在被法國人搶走了,其他藩屬國怎麼看、百姓怎麼想?
雍正拼命安慰自己;“好歹沒割地賠款呢……”
這安慰的效果明顯不盡如人意,他的心情更差了。
什麼時候,大清的底線變得這麼低了?
【或許清政府不妥協,我們能得到更多好處,但結局已定,我們也沒法改變。不過,中法戰爭並不是沒有正面的影響,清軍在海戰慘敗中吸取了沉重教訓,他們意識到海防不發展不行了,大清的水師在法國人面前根本不佔優勢,一下就擊沉大清水師的十幾艘軍艦,于是清政府加緊建立北洋水師,並設台灣省,對台灣進行大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