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李世民嘆道︰“求情有什麼用,李隆基怎麼可能放過太平公主?”
成王敗寇,既然敗了,就要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
現在知道求情了,當初為何要縱容太平公主與皇太子相爭?李旦想的是兩不傷害,可權力斗爭哪里會這麼簡單?
哪怕是將太平公主送到東都洛陽,也好比讓妹妹命喪京師的好。
他有些遺憾,這到底是他的孫女呢,若是他能活到太平公主出生,肯定也會對這個孫女愛若掌珠……等等,他要是活到那時候,太平公主也出生不了。
李治神情悵惘,難道他們李唐皇族注定無法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麼?
別家都是兄弟、父子相殘,他們大唐連母子和姑佷都無法和平共處。
武皇後溫聲道︰“聖上何必傷心,太平這孩子也是求仁得仁。”
太平公主難道不知道,一旦事敗,她的親屬和黨羽會落得什麼樣的下場麼?
怎麼可能。
她敢起兵叛亂,那就是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
劉徹意猶未盡地說︰“這就沒了?我還想看看這唐朝公主能掀起什麼風浪呢!”
他挺欣賞太平公主的膽魄,也希望他們漢朝公主沒有這樣的。
嬴政回憶起自己的女兒們,沒發現有格外出格的,頓時放下心來。
當然,這個不出格僅限于不搞事,而不是要求公主們有多麼乖巧。
李隆基淡淡道︰“姑母既然敢起兵謀逆,也別怪我不念姑佷情分了。”
他們姑佷走到這一步,早就不可能轉圈,談何寬恕?
【先天政變後,李旦不僅下詔歷數叛黨罪行,大赦天下,同時將朝政大權交付到李隆基這個皇帝手里,自己則在百福殿頤養天年,于開元四年病逝。李隆基成為了真正的皇帝,他將年號改為開元,某種意義上,這象征著李隆基決定再次重振大唐威名的決心,因為大唐現在的情況並不樂觀。政治上的動亂致使朝廷元氣大傷,吏治的混亂也在威脅著大唐的穩定,李隆基明白,即使是唐朝這般龐大繁榮的帝國,也會一步步走向衰落與毀滅,而他作為皇帝,將決定整個大唐的歷史走向,而他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李世民︰“……”
他頭疼︰“既然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為何不能永遠如此?”
他知道一個皇帝上了年紀,難免會變得昏庸暴躁,疑神疑鬼,但李隆基這也太夸張了吧?!
長孫皇後無奈,看來讓二郎接受現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治長吁短嘆,李隆基現在還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但正是因為現在還不錯,他才會產生如此大的落差。
他問道︰“雖說人上了年紀難免糊涂,但也不至于到他這個程度吧?你說他究竟怎麼想的?”
武皇後猜道︰“興許是懶惰了吧。”
嬴政對李隆基頗為好奇,他與先前說的朱祁鎮、趙構等人不一樣,那兩人從頭到尾就沒干什麼正經事,但李隆基不一樣,能開創盛世的,豈會是尋常人物?
朱元璋說道︰“唐玄宗最開始的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後來嘛……”
他嘖嘖兩聲,嘖完又想起晦氣的朱祁鎮,心情頓時跌落谷底。
自家子孫也不爭氣吶!
劉徹好奇地說︰“也不知大唐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有時候看膩了大漢的江山,他也會對其他朝代產生好奇,尤其是唐朝。
【政治上,李隆基登基以後便提倡文教,對吏治也進行了整治,精簡官僚機構,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時還節省了財政上的支出。他確立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對地方官吏加以監督,每年十月都會派出按察使到地方巡視。李隆基還恢復了唐太宗時期,諫官、史官與宰相們一起商議大事的制度,此項制度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廢除,李隆基又將這項制度恢復,為的就是讓諫官和史官來監督朝政。李隆基對縣官也非常重視,他認為這些人直接與百姓打交道,必須確定他們是否稱職,為此李隆基經常給這些人出題,優秀者可以得到提拔,差勁者便會遭到罷黜。】
嬴政覺得有些眼熟,因為這些手段天幕也曾講過,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些法子都很不錯,可以借鑒。
當然,借鑒並非照葫蘆畫瓢,國情不同,方法自然也不同。
李世民不滿地說︰“允許諫臣與史官參與宰相議事,正是為了隨時隨地進行監督和鞭策,怎麼能夠輕易廢除?”
他轉念一想,武則天已經奪了他家江山,改個制度而已,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不得不說,他挺欣賞李隆基的行事,這才是一個認真干活的好皇帝嘛!
只要不搞事,他還是很喜歡李隆基的。
李治瞥了武皇後一眼︰“不許諫臣和史官參與……莫非皇後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武皇後︰“……”
我這話還沒登基,我怎麼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干?
劉徹說道︰“諫臣和史官與宰相一起商議大事……那不得煩死?”
憑著他一貫好戰的作風,真這麼干,諫臣不得念叨死他?
還有那些看他不順眼的史官,搞他黑材料也方便了許多。
李隆基回顧自己的政令,心下十分滿意,若非他有足夠的魄力和謀略,大唐怎會有現在的光景?
他越是滿意,想到後來的自己就越焦慮。
他到底發什麼瘋,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評價?
【經濟上,李隆基非常節儉,禁止前朝後宮的奢靡之風,並對唐初以來便沿用的食封制做出了改革。食封制的意思就是,古代皇帝賜給宗室勛貴封邑,受封者也叫做封家,處于封邑中的民戶(也稱封戶)只向封家繳納租稅,封家有時還會放高利貸剝削民戶,這無疑是在損害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初唐時期,食封制度並不普遍,只有極少數人能得到這樣的賞賜,但到了唐中宗李顯在位時期,封家和封戶已經大幅度增加。宰相韋嗣立便說過︰國家租賦,太半私門。李隆基對于食封制的改革,增加了財政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