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朱元璋神色一凜︰“莫不是朱祁鎮又謀算了什麼?!”
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並且這種感覺越來越重。
朱棣臉色大變︰“不好,朱祁鎮還活著呢!”
朱祁鈺無子,皇位落到誰的頭上,會造就朱祁鈺人生的悲劇?
自然是南宮中的太上皇!
朱瞻基臉上陰雲密布,他也明白了其中關竅——肯定是太上皇又作妖了!
瑪德我就說不能讓那小子活著!
南宮中的朱祁鎮大喜,莫不是他——?
難道他有希望重登帝位?!
他兩眼放光,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朱祁鈺意外地平靜,蒼白的面孔平靜如一攤死水。
他沒有兒子,登基的會是誰呢?
最大的可能是沂王,但如果他的人生會變成悲劇,那大概就是朱祁鎮了。
他雖然不怎麼待見沂王,但若論關系,肯定是他與朱祁鎮的關系更加惡劣,他們兄弟之間早就撕破臉了。
【景泰七年,朱祁鈺病重,已經到了無法主持祭祀的程度,于是讓武清侯石亨代替他祭祀太廟,次年正月又讓石亨代替他祭天。石亨此人曾在對抗瓦剌的戰事中立下大功,頗得朱祁鈺倚重,但石亨顯然辜負了朱祁鈺的信任,石亨見朱祁鈺病勢沉重,甚至已經到了咳血的程度,一個膽大包天的計劃在他的腦海中成型,他要為自己謀一條後路,一個能讓他從此飛黃騰達的後路。】
朱元璋大怒︰“君父待他不薄,他竟然只想著為自己謀後路?!”
朱標嘆道︰“比起君臣之義,看來還是財帛權勢動人心啊!”
皇帝快不行了,自然會有人動歪心思,想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
世上有諸葛武侯這般忠義之臣,自然也有利欲燻心的小人。
朱棣擔憂地說︰“祁鈺這孩子的身體已經到這個地步了嗎?”
皇帝無子,身體又如此虛弱,這不是明擺著讓人趁虛而入嗎?!
這孩子,還是鍛煉得少了,強健的體魄也很重要啊!
朱瞻基陰森森地說︰“他想干什麼?!”
干什麼,自然是圖謀從龍之功啊!
石亨自然不可能看皇帝病重就去造反,他會去找一個能帶給他榮華富貴的人——大概會是朱祁鎮。
朱祁鈺怔住了,不敢置信地說︰“石亨?”
他面色立時變得恍惚起來︰“我對石亨,難道有什麼薄待之處嗎?!”
朱祁鎮激動不已,期待地看著天幕。
石亨選擇的那個人,會不會是他?!
【朱祁鈺膝下無子,當時有傳言說大臣王文等人準備請立襄王朱瞻�的長子為太子。襄王是明仁宗第五子,與宣宗同為誠孝昭皇後張氏,朱瞻基駕崩的時候,就有傳言說張太後準備立襄王為帝,但張太後出手穩固了朱祁鎮的帝位,流言也就不攻自破。土木之變後,孫太後想過立襄王為帝,但襄王主張立朱見深為太子,請朱祁鈺監國,把皇位這個燙手山芋推了。】
朱元璋皺眉道︰“立襄王之子?”
這傳言怎麼听上去有些不懷好意啊?而且襄王是仁宗之子,朱瞻基又不是兒子死絕了,立襄王為帝就等于讓皇位旁落。
不合規矩,也不是大臣可以接受的。
朱棣神色陰沉,皇帝病重之際,卻傳出這樣陰詭的流言,怎麼看都有種陰謀的感覺啊!
何況迎立外藩,還不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瞻基搖頭說道︰“立襄王為帝?即使朱祁鎮被俘,朱見深年幼,可我還有祁鈺這個兒子,哪里輪得到襄王?”
大宗又不是絕嗣了,怎麼就輪到小宗即位了?估計襄王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
【王文等人是否想過擁立襄王之子,尚且有待商榷。石亨只知道,無論立誰為太子,他都佔不到一星半點的功勞,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一旦事成,便是潑天的功勞。皇儲之位懸而未決,擁立之功又太過誘人,石亨打定主意,去找前府右都督張 和宦官曹吉祥商議此事,二人都對此很是心動,于是一場陰謀開始了。】
朱元璋狂怒不已︰“他們簡直是瘋了,請太上皇復位,把大明置于何地?!”
萬一朱祁鎮當了皇帝以後,再搞出一個土木之變怎麼辦?!
若真是如此,大明受不住這麼糟蹋啊!
朱棣罵道︰“迎立太上皇,這是送朱祁鈺去死啊!”
不止是朱祁鈺,一旦朱祁鎮復位,朱祁鈺曾經倚重過的大臣恐怕都難逃他的報復!
為了榮華富貴,打算踩著君上與臣僚的血往上爬麼?!
朱瞻基大驚失色︰“不,立朱見深也行啊!”
誰都可以,只要不是朱祁鎮,他就謝天謝地了!
朱祁鈺暗暗咬牙︰“是啊,我快死了,給不了他想要的權勢,可太上皇還活著呢。”
朱祁鎮被他軟禁在南宮幾年,若是石亨等人擁立他復位,妥妥的從龍之功,還能贏得朱祁鎮的看重,高官厚祿指日可待,何樂而不為呢?
相比之下,他這個死了兒子的皇帝算什麼?!
朱祁鎮仰天大笑︰“哈哈,朱祁鈺,這就是你的貪戀皇位的下場!”
他眼中閃過陰毒之色,說道︰“好弟弟,你是怎麼對我的,我一定會千百倍的還給你!”
錢皇後︰“……”
夫君,你高興得是不是有點早,皇帝現在還好好的呢!
【曹吉祥首先進宮求見孫太後,告知他們擁立太上皇的計劃,孫太後是朱祁鎮的母親,自然全力支持。在太常寺卿許彬的建議下,石亨和張 去找了徐有貞,將他也拉入他們的陣營,幾人決定在正月十六請太上皇復位。而正月十六日當天,大臣們也在商議立太子一事,與石亨等人的計劃不同,他們決定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這對朱祁鈺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但偏偏又出現了問題——請立太子的奏疏寫好以後,已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將奏疏遞給皇帝,他們便決定次日皇帝臨朝時再提此事,但就在當晚,政變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