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薛 本人︰???
他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還沒做到大理寺少卿,見狀憤怒極了。
薛 愛好研究理學及各種學問,對科舉不太看重,要不是為了避免身為教諭德父親被送去服役,他都不打算參加考試!
雖說參加科舉並非出于他的本心,但不代表他願意去拜那勞什子的王振。
他好歹是個官,為什麼要去拜王振,他不要面子的嗎?!
朱元璋氣得火冒三丈,恨不能把王振的皮扒下來掛在宮門前,讓世人看看他的下場。
能讓大臣跪拜的只有皇族中人,王振莫不是被權勢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的地位堪比皇族了?!
朱棣拳頭硬了,狗娘養的王振,欺負到老朱家頭上,有沒有把朱家放在眼里!
朱瞻基怒道︰“李鐸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就要被流放,國家法度何在?!薛 此人剛正不阿,正是我大明需要的臣子,豈容王振如此欺辱?!”
這哪里是朱家的天下,這分明是王振的天下啊!
【王振貪戀權勢,同時也非常喜歡錢財,討好他的人爭相送禮,給王振送禮就成了一項不成文的規矩。送禮多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王振的青眼,送禮少的則會招致王振的報復。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為人正直,不給王振送禮,這讓王振很不高興,借口李時勉砍掉國子監門口古樹的一些樹枝,罰李時勉在國子監門前身帶重枷示眾,懲罰一直持續三天,一千多名學生上書要求釋放李時勉,還有人通過太後的父親向孫太後求情。王振見引起眾怒,這才饒恕李時勉。】
朱瞻基氣得頭昏腦脹,大理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這些可都不是芝麻小官,但王振只要一句話, 就能決定他們的生死,這簡直比朱祁鎮還像皇帝!
他看孫貴妃不太順眼,朱祁鎮不懂事,你這個太後也不懂事?
母親在的時候,尚且可以轄制王振,你這個太後在做什麼?!
他不由想起胡皇後往日對自己的種種勸諫,心道︰怪不得祖父當年選了胡氏,這才是一國皇後的氣度呢!
孫貴妃曾是他喜愛的女子,但時至今日,他想起的只有孫貴妃的驕縱和不懂事,對于胡氏反倒多了幾分欣賞。
朱元璋大怒︰“朱祁鎮死到哪里去了,怎麼不知道管束王振?!”
好歹也是皇帝,連管束自己的家奴都做不到嗎?!放眼整個大明,還沒有人敢在他面前如此放肆!
朱棣臉色鐵青,瞥見肥肥胖胖的大兒子,心情更惡劣了,罵道︰“看你這身肥肉,若是你平日里懂些保養,也不會那麼早就駕崩!”
“還有瞻基,這身子八成隨了你這個當爹的,若是多活兩年,哪有王振囂張的時候!”
朱高熾大感冤枉,這怎麼還怪他身上了,他可沒有讓朱瞻基親近宦官!
徐皇後輕嘆,陛下這是氣急了。
【名臣于謙也因為送禮之事差點被王振害死,當時于謙尚是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地,每次入朝奏事時,旁人紛紛給王振獻上厚禮,而于謙從不會這麼做。有人勸他,不給錢,帶些土特產也行啊,得罪王振會很麻煩,于謙笑了,甩著袖子說“只有清風”,兩袖清風一詞原本寓意姿態飄然,後來演變成為官非常清廉的意思。果不其然,王振看于謙很不順眼,指使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居然判處于謙死刑,百姓听聞于謙下獄,群情激憤,聯名向朝廷上書,于謙這才免除一死。】
朱元璋更憤怒了,他喜歡勤勤懇懇還要錢少的,于謙簡直完美符合他的要求!
這樣一個合他心意的臣子居然差點被王振害死,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朱棣說道︰“老爺子要是活著,見到于謙肯定會很高興。”
按照老爺子選人時那種吹毛求疵的標準,于謙就是他心目中的好臣子啊!
徐皇後神情不悅,說道︰“于謙都險些亡于王振之手,不知還有多少臣子遭到王振的陷害。”
朱瞻基听到于謙這個名字,不由地一愣,這不是隨他平息漢王叛亂的那個御史嗎?!
他對于謙的印象很是深刻,漢王投降時,他讓于謙歷數漢王的罪行,于謙沒有辜負他的信任,將漢王罵得抬不起頭。
朱瞻基對此非常欣賞命于謙巡按江西,听說于謙做得很好,平反了許多冤獄。
這樣優質的臣子,差點就死于王振的貪欲之下!更要命的是,于謙這樣清廉的臣子,居然都能被操作成死刑,王振豈非一手遮天?
朱瞻基嘆息︰“我選錯了人,險些害了于謙性命!”
先是錯選朱祁鎮為太子,又錯選了王振,他未免太倒霉了吧?!
【朱祁鎮不僅寵信王振這樣的小人,對于社會上的種種問題,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對外頻繁動兵,損耗國力;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接連爆發起義;明朝國防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衛所制度也在朱祁鎮手下瀕臨崩潰。衛所生活本就艱苦,又常常受到軍官的克扣剝削,士兵難以維持生活,紛紛逃亡。朱祁鎮對此全無處理辦法,只一味強調加強管理,但衛所的現狀得不到改善,光管理是不可能的。由于管理不善等種種問題,明朝武備廢弛,軍隊實力大不如前。】
朱元璋神情頓時變得凝重,這才是重頭戲!
此事事關大明國防,一種制度很難避免弊端的存在,如果後世子孫無法給出妥善的解決辦法,後果不堪設想!
偏偏這個時候,登基的是朱祁鎮,大明戰神……朝野上下難道就沒有一個能挑起大梁的人嗎?!
武備廢弛、軍隊戰斗力大不如前……短短幾個字無疑是在挑戰朱棣腦中敏感的神經。
他和老爺子都是馬上天子,收下明軍縱橫天下、難遇敵手,正因如此,他更加無法接受大明軍隊要往宋朝方向發展——天幕說宋朝的時候,他可是笑得很大聲!
這要是大明重蹈南宋覆轍,他死了也抬不起頭來!
朱瞻基把天幕所言記下,準備派人調查衛所的實際情況,萬萬不能像天幕說的那樣。
他一邊記,心頭怒火也就越盛︰他怎麼生了朱祁鎮這麼個糊涂蛋,要解決就解決根本啊!把克扣士兵的軍官抓來殺了,殺雞儆猴,也比站在那里說空話也好!
士兵不堪忍受逃亡,往往就會做些不好的營生,譬如成為盜匪,這就成了社會的一大不安定因素。
士兵要是能活下去,為什麼要逃?!難道做流民、盜匪很舒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