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劉邦看得咂舌,這些皇帝還行不行了!
劉恆氣笑了︰“皇帝這麼小,又早死,外戚專權不就是必然的麼?”
不交給外戚,還能交給誰?這外戚也是個大麻煩。
劉徹臉色鐵青︰“漢獻帝禪讓給曹丕?這就是那個曹丕?”
建安十四年,曹丕輕輕咳嗽一聲,曹植憋了半晌,終于蹦出來幾個字︰“兄長,你可真是……”
曹操說道︰“我倒要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接下來是華夏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沒有主角,但人人都是主角,這就是三國。三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兩種說法,有說是東漢黃巾之亂開始,也有說是漢獻帝禪讓開始。現在,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公元184年,漢靈帝在位時期,這時的東漢似乎已經走到了末路,廟堂上沒有聖明的天子,只有外戚、宦官禍亂朝堂,民間天災人禍不斷,百姓生活困苦,一切都在預示,漢朝將再一次走向末路,而這一次,似乎不會再有下一個劉秀了。】
漢朝皇帝們欲哭無淚,求再來一個劉秀吧!
劉秀可算體會到自己祖宗們的感受了,眼見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走向末路,這滋味真是令人絕望啊!
最絕望的當屬皇帝劉協,其他皇帝還只是旁觀,他卻是將要親身經歷這些事的人。
劉氏先祖創立的基業,最終還是要在他的手上終結。
曹操面有感慨︰“哪里有那麼多光武帝呢?”
劉備剛被推舉為荊州牧,聞言苦笑︰“看來我不會是那個光武帝了。”
漢室江山落入曹丕之手,他……想來是失敗了。
【公元184年,也就是中平元年,一個叫張角的人發動黃巾起義,與從前的農民起義不同,黃巾起義是帶有宗教性質的。張角在造反之前應該是個道士,當然,在那會兒還沒有道士這個職業,張角一手創立太平道,被稱為道教的開端。張角顯然不會一輩子都是道士,中平元年,張角號令三十六萬信徒起事,因為他們頭戴黃巾,人們都管他們叫黃巾軍。張角的意圖很明顯,從他的口號就能看出來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蒼天已死……張角你就差指名道姓了!!
劉邦破口大罵︰“你他娘才死了呢!”
小劉恆被父皇脫口而出的粗鄙之語震驚了。
劉徹臉色難看,任誰被說成死了,都不會很高興。
瑪德,他居然還要看著這逆賊口出狂言!
劉秀頹然,他能救大漢一時,救不了一世啊,皇帝不爭氣,他有什麼辦法?
皇帝不爭氣……先別爭不爭氣了,能長大再說吧!
【蒼天,指的自然是東漢朝廷,黃天,說的就是黃巾軍了。蒼天已死,自然就是說東漢朝廷腐朽地快要滅亡了,黃巾軍應該取代東漢。至于為什麼他們頭戴黃巾,那是因為漢朝屬火德,火德後面是土德,他們便戴黃色的頭巾,因為土地就是黃色的,也象征著黃巾軍要推翻漢朝。黃巾起義發動以後,浪潮很快席卷全國,長江以北幾乎都有黃巾軍的身影,甚至包圍了洛陽,漢靈帝派將領帶兵鎮壓,黃巾軍主力潰敗,但仍有部眾散落在外,雖然張角和他的兄弟都不在了,這些人仍然活躍在各地。】
黃巾軍主力被鎮壓,但漢朝皇帝們完全笑不出來,皇位飛了,姓曹還是姓張有區別麼?
嬴政覺得哪里不對,這黃巾軍應該不會就這樣退場才對。
曹操不由喟嘆,鎮壓黃巾軍,他也參與了,不免有幾分恍惚之感。
劉備也笑了,鎮壓黃巾軍,他也是有功的。
劉秀糟心不已,黃巾軍雖然敗落,可這樣大的規模,對漢朝造成的打擊必定不小!
【黃巾起義的敗落,為東漢局勢帶來了改變。在此前,東漢一直出于戚宦之爭,也就是外戚和宦官之間的斗爭。從漢和帝開始,年幼的皇帝無法處理國政,就需要太後代勞,太後掌權,便回提拔自己的母族,外戚因此得以執掌大權。但太後不可能一直掌權,因為皇帝總要長大,等皇帝長大了,外戚杵在那里就比較礙手礙腳,為了除掉外戚,皇帝便和宦官聯手把外戚拉下馬,宦官手里便有了權力。可等到皇帝奪回權力後,往往英年早逝,又一個小皇帝上位,太後再次掌權。】
這番話,觸動了呂雉腦海中那根敏感的神經。
盈兒仁弱,她肯定是要幫襯兒子的,也肯定會重用自己的母族。天幕沒有說盈兒長大會不會奪權,但盈兒死了,他的兒子卻不是繼承人……
呂雉渾身一震,外戚,太後?!
天幕很少提起劉盈,可從天幕的話里,劉盈並不是個荒唐的皇帝。有什麼能讓他的兒子在他死後被排除在繼承人的行列之外?
難道是因為她自己麼?如果是因為她自己,那她想必做出了讓朝臣不能容忍的事情,以至于連累了兒子孫子。
劉邦說道︰“歸根結底,還是皇帝太小了,應該立年長的皇帝才對。”
小皇帝身上不確定的地方太多了,萬一外戚有自己的小心思怎麼辦?
劉詢真是悔的腸子都青了,外戚外戚,他為何昏了頭要抬舉外戚呀!
他現在看王家都要膈應死了,早晚把他們打發走,看了就煩。
還有更要命的,太子不行,他該立誰啊!
【宦官和外戚就在這樣混亂的政局中斗來斗去,黃巾之亂的發生,使得一個新的選手入局——軍閥。朝廷的中央軍無力應付散落在各地大大小小的黃巾軍,為了鎮壓地方叛亂,各郡刺史開始擁有軍政權力,還有部分刺史成了州牧,漢靈帝的初衷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消除叛亂,卻為日後群雄割據的局面埋下了伏筆。朝廷日漸衰弱,無力管控地方,這些手握軍政權力的州牧和刺史也不听朝廷地話了,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外有軍閥勢力,然而朝中的戚宦之爭並沒有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