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春秋

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農耕史一大步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夢話聯翩 本章︰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農耕史一大步

    qzone.io,最快更新爭春秋 !

    說起哥哥,軒轅大帝和他並不親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三個︰一、他們是同父異母;二、他在姬水河畔長大,哥哥在姜水河畔長大;三、兄弟年齡相差太大。

    兩地相隔250里,那時候又沒有舟車,全靠走路,所以兄弟兩個常年都見不上一面。因此他們只是對方生命中的一個符號而已。就連這次軒轅大帝登基,哥哥都沒有回來參加。

    不過,軒轅大帝的哥哥也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炎帝”。

    我們從小就說自己的炎黃子孫,其中的“黃”,當然是軒轅黃帝,而“炎”,便是指哥哥炎帝。

    哥哥既然能和弟弟一樣成為華夏民族的始祖,自然也是有其顯赫的功勞。為什麼他父親會不喜歡他?

    如果炎帝有身份證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姓名︰姜伊耆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出生︰公元前2745年4月26日

    地址︰寶雞市清姜河畔

    炎帝的父親是少典氏,但母親是附寶的姐姐女登,他們兄弟兩個的母親是有喬氏部落的同族姐妹。但炎帝要比弟弟大28歲。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軒轅大帝才20歲,父親就迫不及待地要傳位給他,因為他是父親少典氏的老來子。

    為什麼少典氏不把首領位置傳給大兒子炎帝呢?因為炎帝此時已經是另一個部落神農氏的首領了。

    這話還得從頭說起,

    炎帝的母親女登快臨產時,回娘家位于伊川的有喬氏部落,不久,女登便生下一個男嬰。

    這是少典氏的第一個孩子,按理說應該很高興才是。然而,這個孩子長得眼如銅鈴,眉梢高挑,像牛一樣老成勇猛,毫無嬰孩該有的稚氣。

    初為人父的少典氏看到這個孩子就不太喜歡。所以連名字都沒有給他取,只是很草率地取了“伊川”的第一個音,後來又取了耆國的一個音,所以炎帝的名字就叫伊耆氏。

    不過,少典氏也無暇顧及這些,軒轅丘又沒有多少食物可以采集了,他得率領部落遷徙。

    他們一路向西,來到陝西省寶雞市清姜河畔。少典氏首領興建聚落,讓部落子民在這里扎根下來。

    伊耆氏喝著姜水長大,于是就改姓姜,名叫姜伊耆。

    此時,雖然人們已經懂得群居生活,但播種糧食的事情還是不太懂,他們只知道粟子和黍子可以做食物吃,于是便播種這兩種植物。

    他們在一個地方定居,無非就是種一些粟子和黍子,采集一些野果,再狩獵一些動物。

    此時的人們依然處在吃生肉的習慣中。所以即使狩獵來也只是生吃。雖然文明有一些萌芽,但生活依然艱難。

    幼小的姜伊耆可不知道人們生活的疾苦,他很調皮,性格也很急躁。所以每天忙于生活的父親很不喜歡他。

    等後來他們需要再去新的遷徙地時,少典氏便把不討喜的兒子和妻子留在姜水河畔的聚落里。反正每次遷徙,原地都得有人留守,免得其他部落的人來侵佔,所以少典氏也並不覺得把妻兒留在這里是錯。

    姜伊耆也感受到父親的冷落,但他本來就性子急,又加上年少氣盛,所以並不知道怎麼哄父親歡心,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父親把自己和母親撇下。

    父親率領一部分子民走後,姜水河畔的聚落子民生活更艱難了。能播種的土地肥料已經耗盡,不能再種植,曠野里可采集的采盡了,飛禽走獸也基本上打絕了。即使母親帶著大家每天去山林曠野狩獵采集,所得的食物也少得可憐,根本不能裹腹。

    姜伊耆看著餓得瘦骨嶙峋的子民們,他覺得自己應該像父親少典氏一樣,給大家解決吃食問題。

    還只是少年的他每天都在苦苦思索,但絞盡腦汁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最後他不得不去試吃更多草木果實。他想,只有找到更多的食物,大家的日子就能好過起來。

    看著兒子把從未吃過的草木果實放進嘴里,母親女登擔心得不得了,竭力阻止他。要知道,吃到有毒的東西可不是鬧著玩的,稍不小心就把命搞丟了。

    姜伊耆告訴母親︰“只有選出更多的草木果實來供大家食用,才能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死的就不是我一個人了。”

    兒子仿佛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母親安登很欣慰,她說︰“好。兒子,你一定會做得比你爸還要好。”

    姜伊耆想起那個把他們扔在這里的父親,有些難過。不過,他很快就把這個情緒壓了下去。繼續去野地里一樣一樣的嘗。

    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姜伊耆發現水稻、黃米、高粱、小麥和大豆都可以吃,他很高興,馬上帶著部落的子民去野地里尋找這五種果實來吃。這就是後來人們稱之為五谷的“稻、黍、稷、麥、菽”。

    有一天,他們采集完果實後,灑落了一些在地上。姜伊耆非常心疼,想要撿起來。但又偏巧落在水坑里,哪里還撿得起來。

    姜伊耆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因此每次路過那里都會看一眼。過了一些天,他們再次路過那里的時候,姜伊耆意外地發現灑落的種子生根發芽,又長出新的果實來了,而且比灑落的更多。

    “吃完了也就沒有了。如果播種的話,只要有水,過些日子就還會有。”姜伊耆意識到這一點,心里樂得開了花。

    他馬上安排人采集來這些植物果實作為種子,同時又教人們用水澆灌土地,這樣就能保證貧瘠的土地也能播種糧食了。

    姜伊耆想出這個辦法,算是在人類農耕史上邁出一大步。在此之前,人們雖然也已經知道播種收獲的道理,但他們完全靠天吃飯,只是播種粟和黍,然後便不管了。到了成熟的時候就去采摘,也不管地里長得好壞。但姜伊耆不但教會人們播種五谷,還讓人們懂得了土地需要澆灌的道理。

    姜伊耆很會舉一反三,他發現有些地方水源很少,就吩咐子民們往地下挖深坑取水。

    為了一直保留這些水坑,姜伊耆還碼在四周,築成一個高高的台子,並用石頭圍上這樣就能保證人不會掉進坑里,又能確保水一直有。這就是水井的雛形。

    做到這一切的姜伊耆才十七歲,依然性格急躁,但他卻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姜水河畔的聚落子民照顧得非常好,聚落子民過上吃飽的日子,也非常敬慕他,自然而然地親近他。姜伊耆的威信就這樣豎了起來。

    但姜伊耆卻並不滿足這些,他有更大的野心。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爭春秋》,方便以後閱讀爭春秋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農耕史一大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爭春秋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農耕史一大步並對爭春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