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簽到三年,我的學霸身份被曝光了 !
“啥事?”
周正峰正色道︰“要人還是要錢?說個數,回去我就給你申請。”
“不缺錢!人的事等會兒再說!”
周正峰翻了個白眼,剛剛還哭窮這會兒又不缺錢了。
“國內有沒有核聚變的資料!”
“我指的是那種絕密級別的。”
陳諾壓低了聲音補充了一句。
周正峰再次懵了,實在是跟不上陳諾的思路了,前兩天還在研究楊米爾斯方程,結果今天就來搞核聚變,跨度太大了,完全看不懂。
好在,陳諾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干了。
“有!”周正峰也壓低了聲音,興奮道︰“您這是研究核聚變嗎?”
核聚變是當今世界認為未來最為清潔的能源,能夠緩解地球能源枯竭的問題,各國都在研究核聚變。
現階段的核潛艇、核動力、核電站等以核燃料發電的都是核裂變。
雖然相比傳統的煤炭油發電具有極強的優勢,但建造成本高,運行時間短,全世界核電站平均運行壽命29年,無法負荷發電也無法低于標準發電。
最重要的是,但會產生高低階放射性廢料,反應器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例如扶桑的核廢水,一旦泄露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核裂變全世界各國都存在著政治分歧,甚至要求停止建設。
相對核裂變,核聚變才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研究的對象。
核聚變分為三代,第一代核聚變是氫的核聚變,也就是氘氚聚變和氘氘聚變,這種起點比較低,氫彈爆炸就是這種反應,但污染嚴重。
第二代是核聚變是氘和氦3的反應,反應產生的中子量少,更加的清潔,但起點更高。
第三代是核聚變是讓氦反應,不會產生中子,更加的清潔,這是人類追求的。
第一代核聚變可控都沒有搞定,第三代更不用說了。
而且還要小型化、可控,那就是難上加難。
現在陳諾出手了,那就代表著有希望,這是一種盲目的信任。
但從陳諾屢次出手到現在,每一次都搞出了領先世界的技術,碳基c3材料、鋰硫電池、鋰空電池、智慧城市、動力裝甲、太陽金以及……垂直起飛技術。
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明。
“你這麼興奮干嘛,又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只是先研究一下!”
看著有些興奮過度的周正峰,陳諾好奇的問了一句。
“陳教授,核聚變對我們現在實施的兩個計劃非常的重要。”
說到這里周正峰平復了興奮的心情︰“第一個計劃是正在建立的跨州電網。”
“跨州電網?”
陳諾先是錯愕,隨後似乎想到了什麼,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先前就對夏國大力推廣beccs技術有些奇怪,按理說夏國如果獨自享有beccs技術,那麼每年都能省下百億噸的碳指標,直接賣給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價值數萬億。
而且是每年賣一次,這難道不香嗎?
但夏國偏偏大力推廣了,還承接了需要發展中國家的發電站,且是全配套的,這些資金與賣碳指標的收益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排除夏國真心的想通過這項技術改變全球的氣候環境,但他總還是覺得哪里有些奇怪。
原來是在這里等著呢,夏國的特高壓輸電全球獨有,發電廠、以及核能都研究在全球領先,配合發電廠,組建一個超級的跨州電網。
電能意味著工業化和產能,沒有工業化那就意味著落後,只要夏國掌握了電網,就能在這些國家中有充足的話語權,甚至主導權。
這就跟網絡一樣,關掉了根服務器,落後國家就立刻回到農耕火種的時代了。
火電發電廠這玩意入門沒有什麼難度,但想要玩的高級那就太難了,特別是在碳排放的壓迫下,落後的國家更不敢搞了,只要敢搞那就只能一輩子給發達國家打工了。
這就是有些國家猜出了夏國的意圖,但還是撲上來的原因了。
m等國家自然也想,但這個超級工程他們一是技術缺乏,二是工作效率低,玩不轉。
“你們真是下了好大一盤棋呀。”
“呵呵,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我們不得不防。”
周正峰眼中閃過一絲的隱憂,隨後道︰“咱們言歸正傳,我給你講講咱們國內核能研究的具體情況。”
“咱們國內目前最好的有兩個,一個是中科院的核研究所,從事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科學研究,推進核技術科學研究成果的產業化,下轄11個研究中心。
另一個就是被譽為‘夏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的夏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國內唯一集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行和小批量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國內16座核電站都是由該公司承建。
其次是一些核能研究所和項目組,另外還有一些高校開設了核能研究院,大概有十六七所吧。”
周正峰不愧是工信部的老大,掌管著行業的指導,對信息掌握的了如指掌。
“陳教授,您是單獨研究還是需要我們調人給你組建一個核研究所?或者說您在未來科技組建一個研究所?”
陳諾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
可控核聚變可以解決全球的能源問題,地球上核聚變原料很豐富,約為有10萬億噸重氫,每1升海水中含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
基于此,地球的核聚變原料幾乎是不會枯竭的。
可控核聚變是未來的能源,也是動力裝甲飛行的動力,更是鸞鳥升空和星際航行的動力,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完成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國家層面和自己研究各有各的好處,未來科技自己研究,效率會高出很多,資金也會充沛很多,決策效率高,但硬件設施去最大的缺陷。
國家層面的硬件設施齊全,其中的核聚變裝置就是未來科技所不具備的,但研究效率會低上很多。
而且,他要是抽調人組建一個實驗室,會引起其他核能研究院的排擠,意見也會更大,因為這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周部長,如果我們自己做,搞出了一些成果,能借用國家的實驗裝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