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患有點社交恐懼癥,因此想要形成你所說的那種聚集成群的烏合之勢可沒有那麼容易”
對此任一生的反擊方式也非常簡單,那就是現在的這些年輕人每個人都不喜歡社交。
很多人都恨不得拿個口袋把自己包起來一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形成烏合之眾的情況。
首先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烏合之眾》)
然而任一生則表示現在的很多年輕年輕人覺得社交太虛假,很多社會的人太虛偽,這種感情的維系會讓人感到疲憊。
其次無用的社交太多,現在年輕人社交除了喝酒吃飯沒別的事情,當一個人成熟起來就會覺得以喝酒,聊天為目的,這種社交與聚會不僅對自己沒幫助,反而會把自己帶入坑里。
因此,一些中國年輕人變得不願社交,當他們走出去(社交)或者想要與別人一道做點什麼的時候,總會有種莫名的疲憊感。
最近這些年,社恐開始成為年輕人的流行病。
“社恐”的全稱是“社交恐懼癥”,當然,這並非指的是醫學上的病癥,而是用來描述一部分人見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麼熟悉的人就緊張地說不出話、想躲避社交的一種心理狀態。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社交恐懼”一詞的網絡檢索率便持續攀升。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社會由“熟人社會”進入了“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種既定的規則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說,人與人的社交不再依賴傳統的“熟人社會”的規則。
經濟形態的變化,社會規則的演進,讓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與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變得沒有那麼迫切。
“……”
譚少韻雖然第一時間被任一生的這番話給暫時鎮住了,不過隨後就找到了反擊的點。
“你可拉倒吧,你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社恐,所以就不會有聚集成群的愚蠢是吧,那麼我就想問問你,那些存在于各大論壇重拳出擊的那些人又算什麼回事”
“……”
傲桓被任一生和譚少韻你來我往的語言對決給震驚了,然後靜靜地在一邊看熱鬧,看到這里他都覺得任一生要被將死了,結果任一生還是找到了反擊的機會。
“只不過是網絡上重拳出擊,現實中唯唯諾諾罷了”
當任一生針對譚少韻的回擊先是提出了自己的論點,然後才開始自己解釋。
社交恐懼癥,在醫學上是一種焦慮性障礙,其特征包括處在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出現顯著而持久的害怕等。
當下很多年輕人自稱的“社恐”,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現一種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
“有必要聲明一點,這里說的社交可是真實的社交,而不是網絡上虛擬的社交”
“豁,照你這樣說網絡社交就不算社交了”
譚少韻也不傻,立馬就明白了任一生想要干什麼,于是準備死摳著這一點不放,不過任一生並沒有第一時間回應他。
首先要看到,在社會快速變遷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年輕人,是社交方式變革的親歷者,他們的人際交往注定呈現出新的特點。
由現代多家社交軟件的聯合報告顯示,101novel.com90年出生的青年群體已習慣了“自我軸心”式的成長。
“孤獨”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狀態——“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童年的回憶里就充滿孤獨的色彩;
他們在高樓大廈中成長,忙碌的父母顧不上他們;鋼筋水泥阻隔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他們逐漸習慣了自己玩耍。
好吧,說是多家社交軟件,其實就是他從譚輕狂的飛信的數據中得來的結論。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多數年輕人在以“小家庭”為主的社會單元中長大,缺少傳統社會交往中諸如親戚、鄰里關系的體驗。
例如不少90後表示由于親戚隔閡巨大,不會經常走動
他們早早為了讀書、為了打工背井離鄉,與家人尚且有些距離,更別提親戚交往了。
與成長過程中單薄的人際交往體驗相伴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交往本身的復雜化。
場景在泛化,無時不社交。
人可以休息,但互聯網是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手機里永遠有無數個小紅點等著打開群打卡、班級通知、好友寒暄、同學邀約、社團活動……必須一個個認真處理。
功能在雜糅,無處不社交。
他們的社交活動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讓人反胃的程度,就連搶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也要‘邀請好友來幫我提速’。
在這樣的矛盾下,一些年輕人自稱“社恐”青年,也就有跡可循了。
“社恐”這個標簽,更像是他們手中的盾。在真實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這張盾牌,應對無孔不入的社交壓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說社交降級可能有點夸張,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自我適應。
很多“社恐”青年推崇的新式“社交禮儀”,如能用飛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等,核心是保持恰當的社交距離,給彼此一點自由輕松的空間。
“但是虛擬社交並不能算真實的社交,或者是他和真實的社交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不管他在網絡上如何重拳出擊,現實中他依然是哪個唯唯諾諾的自己”
當任一生說了這麼多之後,終于開始正面回應了譚少韻。
經歷社會變遷的同時,技術的發展正帶來全新的溝通方式。
不斷迭代的社交軟件,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並逐漸塑造了這一代互聯網原住民的社交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是難得見到一面的。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哪怕對方因工作原因來自己公司樓下辦事,也可能因為手頭有事沒顧得上去踫個面。
在網絡世界中,交友則不受時空限制。社交軟件一秒鐘即可把一個陌生人“加為好友”。
即使線下不見面,社交媒體中也互動頻繁,看似好不熱鬧。
這就像在游戲里,人物的武力值、防御值等有不同的方式補充,社交也是一樣的。
當面聊天加成多一點,手機聊天加成少一點,但成本小啊!各個軟件聊一圈兒,我的社交值也能補滿。
據統計,我國目前獨居青年超過101novel.com00萬。線下獨處、線上“熱鬧”成為常態。
然而,線上社交能成為“社恐”青年的解藥嗎?答案可能正相反。
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听眾在收發信息。
因此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
虛擬空間里不間斷的聯系,反而讓人陷入更深的孤獨。要打破這個循環,唯有讓大家更好地“在一起”。
要主動參與線下面對面的交談,以此來彌補線上交往由‘身體缺場’所帶來的不足。
“等會,你是不是有點偏題了啊”
“沒有啊”
任一生見譚少韻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被繞圈子,實際上這才哪到哪啊,任一生從一開始就不想正面回應譚少韻。
因此什麼烏合之眾和群體性孤獨都不過是他繞圈子手段而已,因此既然選擇了繞圈子,那麼就必須堅持把圈子繞完。
擺脫慣性,突破社交“繭房”
當群體孤獨成為舒適區,面對一波又一波新的虛擬社交浪潮,一些年輕人愈加舍不得走出來面對現實。
現代人的空閑時間有相當一部分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佔據了。
每天花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在電子屏幕上,感覺時間過得飛快,而且有種‘放不下’的感覺,留給現實生活的注意力資源自然就少了。
虛擬社交以其低成本、全時段的特點,正成為回避真實社交壓力的“溫室”。
當前,陪伴類p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語音聊天室、游戲陪練等付費型陪伴p大量出現。有網絡社交需求的年輕人只需手指一點,便可購買陪聊項目。
傳播學中有“信息繭房”的概念,是說人們獲取信息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在社交領域,當代年輕人似乎也正陷入一個“繭房”中,不願走出交友舒適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會社交的循環,將自己的生活禁錮于狹窄的空間里。
應對群體孤獨的辦法,是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對“社恐”青年來說亦是如此。
逃避社交只是一時的,只有邁出從舒適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觸摸真實社交的復雜和溫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寬。
“任一生,你可以的啊”
喜歡異界大文豪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異界大文豪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