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
裴秋帶著,三個孩子直接來到書肆。
進門就問店小二。
“有《千字文》嗎?”
“有,有,在這邊。”
“阿娘,現在就給我買書?”
“對。”
“可有些字我不認識。”
“無妨,阿娘教你。”
“真的,阿娘!”
“嗯,不信阿娘。”
“不是,不是…”越文拿著《千字文》高興的,不知說什麼好。
“阿娘,阿娘,也要教我。”
“也要教我…”
冬兒和武兒,听到阿娘要教他們的哥哥,馬上表態,絕不落後。
“好,都教,一起學。從今天起,定時間專門學習。可好。”
“好…”
“可有字帖?”
“有,在這里。”
裴秋翻了翻,店小二拿給她看的字帖,不太滿意。
“曾經”自己習的是靈飛經,雖習的一般,但看字帖的眼光看是有的。
“這里還有。”店小二見裴秋,只是隨意的看了下,連忙說道。
裴秋讓越文,也一起看,挑了本筆力,更為渾厚的字帖。
筆,墨,紙都選上,紙選了一刀下等的。
裴秋也選了一本游記和一本地理志。
就這些,店小二還給打了折,就花了二兩多銀子。
所以說,讀書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花錢的。
特別是紙,因為生產力低下,所以貴。
而練習字,每天更是要消耗不少,普通老百姓,恐怕是連紙張都供不上…
越文拿著,包好的書籍,筆墨,紙,激動又忐忑。
終于有了,自己的筆墨,可以好好的習字,可又擔心自己寫不好浪費。
冬兒和武兒,可沒有這種擔心。
看見阿娘,選了三只毛筆,給了他們一人一只,他們也可以用毛筆練字啦!有的只有高興。
回到家,看到門口堆著的兩捆柴,裴秋把它拿進院子里。
這柴得有一百斤吧,還捆著特別扎實,明顯不是石頭一個小孩能挑得動的。
當時自己,是叫石頭撿,一來節省自己的時間,二來或多或少幫助下吳嬸家。
石頭只要撿來一捆,一天夠用就行。
沒想到,送來這麼多,吳嬸倒是有心人。
這錢本想,每天結給他們,怕他們擔心。
吳嬸當時說,不用每天結,月結便好。這樣也好,簡單一些。
剛把東西收拾好,看見三兄妹眼楮,亮晶晶的看著自己。
“阿娘,我們可以學習了嗎?”
“不累?要不要先休息一會。”
“不累的,阿娘…”
“好,那我們把書桌拿出來,排成一排。放在院子里,光線要好一些。”
“好…”
看著坐成一排,渴望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們,裴秋不由得有些興奮起來,有了當先生的感覺,怎麼辦?
來吧!面對如饑似渴的好學生,先生我來大展風采。
清了清嗓音,說道:“今天我們直接從千字文開始,我先講一講《千字文》的來由和背景…”
越文听著阿娘,稍顯低沉的聲音讀著《千字文》。
讀完後,就通篇講了千字文的意思,像說故事一樣,簡單明了,又好听。
然後,在給他們說了遍,前面幾句的意思,再教他們背那幾句。
越文覺得,自己一下就背熟了。
背書原來這麼簡單?根本不用死記硬背。
按照阿娘這樣的教法,先弄明白其義,再結合文章,一下就通透了。
而且,那些字也變得容易認得多。
“阿娘,前面幾句我背熟了,意思我也知道了。”
“好,背來听听。”
冬兒和武兒也磕磕巴巴的背完。
“好樣的,孩子們。”
“阿娘,你能再教我幾句。”
“好,冬兒和武兒只需听听,不用馬上背上。”
越文越學越想學。
“文兒,今天你已經背了很多,要消化,該練字了。”
“哦!好,阿娘。”
越文把硯台拿出來,放在桌子上。
給冬兒,武兒一人發一張紙,筆嘛他倆一直拿著。
裴秋舀了點水在硯台里,說道“研墨的時候,手腕用力,墨條要垂直,朝著一個方向打圈…”
“毛筆剛剛已經浸開,沾點墨水,再刮一下筆,這樣…”
越文看著,阿娘給他們仔細的示範講解。
如何研墨,如何用筆,心里面澀澀的。
心里無聲的喊著,“阿娘,阿娘…”
裴秋看著,愣愣的越文,這孩子∼
揮筆寫下,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阿娘,寫的啥?”
听到武兒的聲音,越文低頭一看,才發現阿娘寫在紙上的字。
人生得意須盡歡…
阿娘!阿娘是在告訴我,也要記住當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