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第九章 第五周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境由心轉88zp 本章︰第九章 第五周

    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2022321

    新的一周開始了,兒子繼續農場的第二周的實踐。

    雖然,我沒有辦法聯系他,也沒有和他對話的機會,但是卻也留下了時間空間給我自己,去思考教育,去思考我和他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同時去發現自己,察覺我自己的變化。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語言暴力的,我看了很震驚。因為我在其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我想就這一點好好地回顧和思考一下。

    現摘錄一些文章的內容,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愛說反話,說違背本心的話想夸不願夸,總是雞蛋里挑骨頭,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想罵不直接罵,熱諷冷嘲,陰陽怪氣,看似放縱不理,實則打壓訓斥。比如《小歡喜》里面里的台詞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我為什麼要生你!”

    “我吃飽了撐的”

    我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反思過,我發現我自己很容易說反問句。不是正面地去問問題,而是總是說反問句。

    這次,我來到和父母一起住了幾天,我進一步發現我的爸爸說話的習慣就是不願意夸,比較挑剔,因為他認為不能夸,夸你容易驕傲;還有,就是得告訴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讓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看來,我也深得他的真傳。所以,很多年我都不會夸人,因為我就覺得要指出還可以改正和提高的地方,這樣才不會驕傲。

    還有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破罐破摔的那句“喝不下就倒了”。

    這是《隱秘的角落》里,媽媽給孩子喝牛奶,孩子小心翼翼地說“媽,我喝不下了”,可是話剛出口,就踫上了媽媽人的眼神,听到她說的那句話。結果孩子立刻嚇得端起牛奶,一飲而盡。硬著頭皮喝下的是牛奶,咬緊牙關咽下的,卻還有對母親的恐懼和厭惡。

    很多網友留言,這些場景都很熟悉,自己童年都踫到過。

    一個網友說,我爸從來沒有夸過我,只要開口說話,從來都不是正常的語氣,比如“你以後要是出息了,漢江的水倒著流。”

    文章里寫著童年時,我們不理解父母為什麼心里說著愛,嘴上卻扔著刀。一字一句,並非本心,卻含沙射影,傷人于無形,刺得孩子遍體鱗傷。

    等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以後,那些從前听過的話,受過的傷,卻又在不自覺地在對待伴侶,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遍遍地重蹈覆轍。

    我曾經也對兒子說過這樣的話,我記得很清楚,是賭氣的話,“吃不了就倒了吧”。還有他什麼事情沒做,或者什麼東西沒有整理,我說“如果亂放,我就直接扔垃圾桶吧。”

    但是,今天有時候我和他說同樣的話,但確實是他說吃不下,所以還剩半碗,我不再像以前一樣怕浪費自己吃掉了,所以就讓他倒掉。這時候就是正常的語氣,不是賭氣。

    《小敏家》里面的母親將女兒的哭訴,上綱上線,扭曲成對自己的不滿和責備

    “我在老家給你帶著孩子,我沒有功勞,我也有苦勞吧。”

    “現在你全都怨氣我來了,好事沒有我的,壞事都是我做的,我欠,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這句我們許多人跟父母相爭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反問句“都是我的錯,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關上的不僅是溝通的渠道,更是彼此心靈的大門。

    語言不會傷身,但卻是誅心最鋒利的武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會影響著孩子跟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我自己就常常會說,“我總有苦勞吧”,或者把我做的事情說一遍。而我兒子很清楚地告訴我,“你是很辛苦,但是辛苦也不代表這件事你做得對”。他總是能清晰地分清楚。

    而我就會常常無意識地把情感混在里面說事,因為我說不過,我自己語塞,于是就自動化反應地把苦勞搬出來了。

    好在兒子很清晰,所以他會指出來,雖然被他懟了我很不舒服,但是事後想想他說得是對的。

    《少年說》里,一個女孩說“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毒。”

    數學考試沒有考好,媽媽會冷嘲熱諷地說“喲,你真是一個人才!下次再考成這樣子,你就不用去學校了。”

    這個女孩學著媽媽的語氣,惟妙惟肖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惹得台下的同學哄堂大笑,但她自己卻沒忍住濕了眼眶。

    原本考試失利已經足夠沮喪,但媽媽的諷刺卻在她的傷口上扎下了更深的一刀。

    台下的媽媽卻不以為然,甚至振振有詞“我的出發點是想你好,想你知恥而後勇,努力成為優秀的孩子。”

    不經思考的諷刺,鄙夷不屑的貶低,澆滅熱情的冷言冷語,看起來是隨口而出的一句話,扎下的卻是難以拔出的一根刺。日久天長,就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間,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

    也是在《少年說》中,另一個女孩說“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當我們抱怨孩子不听話時,要先反思,我們是否有跟他們“好好說話”。

    美國惠頓大學心理學院院長特里沃森認為“愛說反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面對沖突時,不懂得如何下調負面情緒,反而讓負面情緒控制我們。親密關系是我們的安全區,每一次暴力溝通,發泄情緒,其實都是在安全區的邊緣試探。”

    彼此親密,所以肆無忌憚。

    卻不知道,越親密的人,說出的話殺傷力越大。皆因只有最親密的人,才會最在意你的話,也最容易因你而受傷。

    我從我自己的體驗來講,確實是如此。每次冒出那些言不由衷的話,就是我無意識搶來的擋箭牌,因為我說不過,我無話可說,我無言以對,所以就會把一些話不經大腦思考地丟出來。正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對付當時的負面情緒,我只知道自己已經被那負面情緒淹沒了。

    當我在情緒的處理上提高了之後,我發現我能更加理智地對待了,無意識少了,這樣的語言也少了,因為它沒有太多用處了。

    不願表達真實的自我,所以口是心非。

    想挽留對方“別走”,開口卻是“你走吧”;

    心里想著說“我錯了”,話到嘴邊卻成了“我沒錯”;

    心情明明是“我很難受”,說出來卻是“沒事,我很好”;

    明明想溝通“其實不是這樣的”,喊出來的卻是“你覺得怎樣就怎樣”。

    越是長大,我們越羞于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反而習慣性地用正話反說,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至于讓溝通充滿了困難和障礙。

    我自己很清楚地記得,我在和他人溝通時,有時候就會反著表達出來,然後自己很難受,因為自己說的不是心里話。

    現在,我也嘗試著直接向孩子爸爸表達我的需求,然後我發現,即使他沒有按照我的需求做,但只要他明白了我的真實想法就可以了。這樣子更簡單,更容易,也不容易出現溝通上的障礙了。

    父母為什麼愛說反話?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習慣奉行“打擊式教育”。羞于肯定,善于否定,認為打擊式鞭策,批評是引導,警告是提醒,挖苦是激勵,數落是告誡。明明懷著最深的愛,開口卻全是傷害。

    在青春期,已經在父母長年累月打壓下的孩子,習得了這種“傷人不見血”的招式後,又會將刀子反向扔向父母。

    我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就是“打擊式教育”,這可能是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通病。所以我繼承了,所以開始我也不會夸獎孩子。所幸,我在成長中有所改變;所幸,我兒子的青春期的刀子還沒有特別密集。

    著名教育專家李子勛說過教育孩子,最主要還得把話說到孩子心里,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

    話不在多,在于說得對。用簡單明了的表述,說中了事和理的要害,正向直接表達個人想法。

    大人們啊,請拋棄“口是心非”的毛病,學習小朋友的有話直說,不要再說“難道我會害你嗎”,而是直接表達“我希望你好好的”。

    越真誠,越能打動听者的心。

    我想繼續真誠地與兒子溝通,也同時注意我冷不丁會冒出來的口是心非。

    加油,做好我自己!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方便以後閱讀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第九章 第五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第九章 第五周並對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