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里議起選秀,便不得不提還被晾著的那個尷尬人。
    去年趕在萬壽節進京的西梁公主,如今正同西梁五皇子住在質子府呢!
    臨安王在宗室找了許久,都沒找著合適的人。
    宗室也很有道理,朝廷和西梁多有戰事,皇帝好不容易準許那些繼承不到爵位的宗室子弟去自己拼個爵位。
    若是沾上西梁王室的血,日後兩邊翻臉,朝廷棄之不用,直接將他們安排到承王縣看管起來怎麼辦?
    臨安王自己都有好些兒子孫兒,他一講宗室該為陛下分憂的大道理,旁的王爺郡王就沖他陰陽怪氣,“您老人家府上不是有幾個未婚的小公子嗎?這樣為陛下分憂解難的大好事,誰敢跟您搶啊!”
    嘿,他們說的好像臨安王自個不忌諱似的!
    這事就這麼被臨安王拖到了太皇太後下了懿旨選秀的時候。
    他才慢悠悠的進宮,提醒皇帝,別忘了還有西梁公主那麼一號人!
    宮里皇子最大的才四歲,小的才幾個月,孩子本就不好養,皇帝可不想要個別有用心的擺設在宮里。
    兩人坐乾清宮里喝了一下午的茶,兩廂一合計,竟琢磨出來個人選來。
    先帝最小的妹妹順慶大長公主,她的兒子,比西梁公主就小一歲。
    他有那麼個混不吝的爹,皇帝保證不給他賜爵位。
    讓他擔個皇親國戚的名頭,娶了西梁公主。
    朝廷也不會給他派重任。
    公主那頭接觸不到朝廷核心政務,影響不到朝政。
    皇帝給她們鄭王府那位福側妃一樣的待遇,有用的時候拉出來溜溜,沒用就讓她安生帶著。
    兩廂都安生。
    既然有了合適的人選,臨安王就安心回府等待聖旨了。
    倒是晚上召人侍寢的時候,榮嬪葉寒煙說起先前撫州舊將的事,“嬪妾覺得順慶大長公主家的縣主就十分不錯,先前西梁求親,她也站了出來。”
    “前幾日進宮的時候,嬪妾和她談了幾句,是個有條理、性子冷靜,敢作敢為的。”
    朱維楨記得這個表妹,聖母皇太後在皇帝面前贊過她。
    不過撫州舊將的事……皇帝嘆了口氣,同葉寒煙說道,“還是在王府里選吧,選個姓朱的。荀平郡王府的梁溪縣主朕看著也不錯。”
    “她雖然是和離之身,可是那麼多郡主縣主,遇到原則問題,敢和離的可不多。這樣以自己感受為先,朕才能放心,她出嫁過去,生下子嗣,還能以自己的宗室身份為重!”
    皇帝說的就是順慶大長公主了,她的駙馬是皇帝都看不上的爛人,可她偏偏能受著。
    這樣的性子,若是讓她女兒學去。出嫁了不管夫君好賴,都一心一意為小家籌謀,皇帝這邊,豈不是白搭個郡主爵位?
    不過想起武陽縣主那頭受的委屈,皇帝到底沒堅持說讓梁溪縣主再嫁,“這事也不急在一時,現在只是需要皇家表個態而已。”
    “撫州有裴季、蕭問兩家,朕也不能讓他們一家人獨大,你多挑兩個,選個性子不同的,等出嫁後再看效果。”
    皇帝心里有數,西梁王壽數就在明年了。這樣好的時機,不抓住可惜。
    而使撫州舊民徹底歸心,則要從出生就是大周百姓的孩童的教養認知入手最好。
    嫁個宗室女,不過是順帶顯示一下皇帝能對他們一視同仁。
    剛出正月,二月飛柳發新芽的時候。
    吃了晌午飯,皇後遵照太醫囑咐,被夏荷夏雲她們扶著在坤寧宮散步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一陣腹痛。
    皇後的脈太醫院的太醫都請過,雖不敢說什麼絕對的話。
    可是暗示一下,讓皇後心里有數還是可以的。
    所以坤寧宮和乾清宮的人,大多都知道,皇後懷的可能是皇子。
    夏荷夏木急忙差人往乾清宮、壽康宮稟報。
    乾清宮這個時候,皇帝正看著順慶大長公主和西梁公主進宮謝恩。
    欽天監辦事很快,西梁公主的婚事定在了七月,嘉善長公主大婚一個月後。
    按說,這樣的婚嫁之事,朝臣是不參與的。
    可是那西梁公主原本是給皇帝的。
    為了表示一下重視,臨安王和戶部尚書陳德文,被派遣做了婚嫁使。
    等陳新悄兒摸到了皇帝身邊回話,“陛下,坤寧宮來報,皇後娘娘預備生產了。”
    臨安王和戶部尚書互相看了幾眼,他們可真是有幾分心急的,畢竟這可是皇後嫡子。
    臨安王帶著戶部尚書很有默契地告退,連順慶大長公主也帶著其他人識趣的走了。
    幾人一道出了宮門,等到散開之後,臨安王抬頭老天,低聲道,“皇後嫡子,若是國本即定也罷,若是不定,國家不寧啊。”
    他這個感慨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在場的都是熟讀書文,歷經兩朝,在權謀場深耕多年的老臣。
    當年先帝為繼後嫡子,卻多年未得冊封,後來與成王爭斗許久,才繼承了皇位。
    而當今幾個兄弟,便是先帝早早定下國本,可幾個王爺生母,太皇太後為何獨獨讓紀王太妃去皇覺寺清修祈福,直至病死。
    大家都看在眼里。
    到底是文臣比宗室更關心朝中局勢一些。
    陳德文有幾分憂心忡忡地接口道,“幾個皇子與嫡子年歲相差無幾。”
    從古至今,也不是每個嫡子都能順順當當走到最後。
    皇家里的事,按說外臣是不該多議的。
    但既然身在朝中,怎麼可能避免。
    眼下的情況便是,嫡皇子便是出身,前頭仍立著七個兄長。
    別說什麼生母地位不高,漢家正宗朝堂,又不是那偏遠小國,還講究個從母制。
    別說高祖出身草莽,其他皇帝,也不是生母個個可圈可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