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說完了陳國,再回過頭來說說鄭國。
平叛若敖氏的次年(楚莊王十年,公元前604年),楚國以鄭國接受宋國賄賂,私自釋放分羊肉不公的宋將華元為由,發兵攻打鄭國。
鄭襄公急忙向晉國求救。晉國的趙盾自感身體大不如前,命中軍佐荀林父為將,領兵援救鄭國。
楚莊王見晉軍來救,考慮到暫時沒有與晉軍交鋒的打算,遂大軍一轉,北下進攻陳國。
陳國也向晉國求救,但趙盾擔心荀林父孤軍深入中原,難免會遭到楚軍伏擊,便令荀林父與鄭國進一步鞏固盟約後回國。
接下來的六年,楚國又打了鄭國五次,晉有時救鄭,有時因鄭與楚媾和,又轉而伐鄭,鄭國就像球場上的籃球一樣,被雙方隊員爭奪極其激烈,鄭國上下苦不堪言。
後來挨打次數多了,鄭國也學的很機靈,認為“晉、楚不務德而兵爭”,于是眼楮一閉也耍起了流氓——楚國打來了便同楚國結盟,晉國打來了就同晉國結盟,兩邊都不得罪,也得罪不起,對外也理直氣壯的申明︰“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
鄭國的這一做法受到了楚國的強烈譴責——在楚國上下都在學習“周禮”的濃厚氛圍中,鄭國居然成了不講誠信的“左右之國”。于是,楚莊王捍衛周禮的正義感油然而生,決定以誠信的名義懲罰下鄭國。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復封陳國後,又以鄭國背楚向晉為理由,出兵伐鄭。
因為楚軍剛滅過陳國,士氣正高,大軍長驅直入鄭境,攻破郊關,直抵鄭國都城新鄭附近。
楚莊王攻城有個習慣,喜歡圍城,最厲害的一次是不久後的圍宋之戰,一直圍了九個多月,此時見鄭都城牆牢固,便將鄭都四周團團圍住,日夜攻城。
面對楚軍的進攻,鄭國軍民同仇敵愾,一面登城堅守城池,一面等待晉師救助。城中老百姓也沒閑著,他們正忙著做一件事情——佔卜。
他們在太廟佔卜,結果顯示不吉利;他們又去街巷去佔卜,結果又顯示不吉利;不知哪個人提議去城牆上進行佔卜,結果顯示,很吉利。于是非常多的老百姓紛紛涌上城牆向天祭拜,希望得到天上神仙的幫助,讓楚軍退兵。
估計是拜錯了神,鄭人沒有看到預想的一幕,相反卻讓一連攻打十七日都沒攻下鄭都的楚軍看到了神的啟示——城牆塌了,可能是城牆承受不下這麼多的人,鄭都城牆突然崩塌了十幾丈寬的口子,造成軍民死傷無數,所以說,封建迷信害死人。
城內百姓听說城牆崩塌,也是驚恐萬分,以為天意滅鄭,一時之間哭聲震天,城牆上的士兵也是向隅而泣,手足無措,如果這個時候楚兵沖進來,將會毫無阻力。
最興奮的還是楚軍,個個摩拳擦掌,喜氣洋洋,只等楚莊王一聲令下便攻入城內,開開心心的組團燒殺搶掠一番,也不枉這十幾日的辛苦。
但接下來楚軍收到的命令讓所有的人大感意外——退兵十里,安營扎寨。原因也很簡單——楚莊王听到城內老百姓椎心飲泣,心中不忍,覺得不能乘人之危,決定等鄭國將城牆修好後再做打算。
正在前線的大夫子重暗暗叫苦,覺得楚莊王學周禮學的有點迂腐了,有種宋襄公的遺風,急忙回營苦口婆心勸說楚莊王,鄭都城牆倒塌是天意要讓鄭亡國,于情于理都應該攻入城去滅掉鄭國,就算不滅掉鄭國,簽訂個協議也算沒白來一趟。
楚莊王反過來勸子重,認為凡事要以德服人,現在鄭人都知道楚軍強大,但是不知道楚國也很有德,現在鄭都城牆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而倒塌,楚軍絕不乘人之危進攻,相反還退師十里以示德,給鄭國一個機會,到時候鄭國是和是戰,楚軍再做打算。
按照楚莊王近幾年對周禮的認真學習,估計又解讀出了一種新的認識——我一旦對你立德了,你便要對我的行為表示感謝,這是一種建立在“德”之上的一種信任。
楚莊王認為本次退軍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最好機會,也是實踐周禮的一次嘗試。
對于一廂情願,單方面立德的楚莊王來說,不管是機會還是嘗試,鄭襄公似乎並不買賬,他認為估計是晉軍快來了,楚軍才倉皇撤退的,于是鄭人在楚軍退兵的間隙,不僅修復了崩塌的城牆,還對其進行了裝修加固。
一連幾日,焦急的楚莊王都在等待鄭國派人來和談。眼見鄭國修築好了城牆,不僅沒投降之意,還日夜派人巡邏防守,沒有一點感恩的意思,頓時覺得鄭國有點不通人情,于是下令重新圍城,日夜不停的攻打鄭國。
與此同時,晉國因為剛剛經歷高層的換屆,所派援軍救援鄭國一事也拖拖拉拉的搬上了議程,直到快六月份,晉景公才決定安排荀林父率三軍馳援鄭國。
經過加固的城牆,質量相當有保證,鄭國堅守城池抵御楚軍進攻已有月余,軍民齊心十分頑強,但也傷亡慘重,已然強弩之末,被攻陷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石頭也有被水滴穿的時候,正當荀林父行至黃河時突然得到軍情——鄭國已被楚國攻陷,眼瞅著就要亡國。
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攻城,不計代價的楚軍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進入城內正準備如往常一般大肆搶掠一番時,楚莊王突然又下了一道讓人捉摸不透的命令——不準燒殺搶劫,不準擾亂百姓。
從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奪獵物爆發的部落戰爭,一直到現代社會為了爭奪利益發生的大規模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資源,面對楚莊王三番五次不安常理出牌的命令,楚軍開始產生困惑——這次打仗的目的是什麼?
面對質疑,楚莊王鎮定自若,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準備捍衛自己最初的決定——立德。
雖然立德和戰爭本就矛盾,但楚莊王明顯是蘿卜棒子一起上,把鄭人打服為止,充滿了辯證的哲理。後世將楚莊王這種行為總結為“武以戟兵”,也是兵家所謂的“以戰去戰”的偉大思想的雛形。
見楚軍紀律嚴明,秋亳無犯,鄭襄公也不由暗自贊嘆,自愧不如,于是脫去了上衣,手牽山羊,在太廟迎接楚莊王的到來,“卑詞乞降”,誠懇的表示自己已知罪,並深刻的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任憑楚莊王發落,希望楚莊王顧念以往的情誼,並看在周王的面子上“不泯其社稷”,讓鄭國有機會像楚國的一個縣一樣事奉楚王。
鄭國在自我批評方面是很有水平的,經常寫一些熱情洋溢的示好信給晉國,此時大夫子重擔心鄭襄公幾句話又把楚莊王轉暈乎了,再一次勸誡楚莊王不要听鄭襄公的一派胡言,堅持建議把鄭國滅了去,如果赦免了鄭國,鄭國將來一定會背楚,成為楚國的大禍。
楚莊王心知肚明,但也另有打算。
一直以來,晉國和楚國為了鄭國拉鋸多年,雖說鄭國也很識時務,誰打來了就投靠誰,但也不難發現,鄭國投靠晉國多是自己主動,甚至苦苦哀求對方接納自己,而投靠楚國多是兵臨城下的被迫之舉。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這便是鄭國對于兩國的態度。這種態度的產生,就是因為正統盟主和南蠻霸主的區別。
楚國從一個小部落通過武力成為大國,現在又準備依靠武力來征服中原,其目的也就是想得到中原國家認可,但一直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反而逼迫各諸侯組成聯盟來對抗楚國。
自從楚國問鼎中原後,楚莊王才明白一個道理——明德,用“德”來征服一個國家。
明德,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文化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帶有很強的判定性,如果兩個國家不具備相同的文化價值觀,是不會得到相互認可的,就算彼此用武力征服,也是表現出來的權宜壓制,是會遭受到強大反撲的。
後世的皇太極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統治中國長達三百年。而忽必烈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在中國待了不到一百年就早早滾蛋。
楚莊王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覺得鄭國能夠堅守三個月,國破後鄭侯能屈膝下人,其人必然能夠取信于民,老百姓必定擁護,這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如果楚國強行滅鄭設縣,除了鄭國地緣優勢不好外,還會遭到鄭人的強烈抵制。
與此同時,晉軍也渡過黃河,直撲楚軍而來,形勢萬分危急。
思考再三,楚莊王對左右言道︰“所謂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于是準備拿人品再賭一次——下令退兵三十里安營扎寨,準備等待鄭國前來講和。
對于楚國來說,這又是一次冒險的嘗試,楚莊王將面臨兩種結果︰鄭國死心塌地的求和,與楚國表里相依;或者鄭國與晉國媾和,共同伐楚。
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很快就會有解。
一日後,鄭襄公估計是被楚莊王的誠意感動,不顧左右勸說,派大臣子良為人質,主動與楚交好。
在楚國歷史上,這是其地位第一次得到中原國家的主動承認,從此以後,楚國文化正式被中原文化所接納,楚國也成為了中原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接下來,楚莊王將正面對抗來勢洶洶的晉軍,一場大戰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