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褲少偉男。——《七律•勸學》
一代雄主楚穆王的暴斃,讓中原國家舒了一口氣,新上任的楚莊王更是讓他們彈冠相慶,因為外界都知道,楚莊王是個玩主。
楚莊王從小不學無術,整日就知道惹是生非,楚穆王看見這個兒子不成氣候,也常常搖頭長嘆老子英雄兒狗熊。
後來楚穆王覺得不能再這樣放縱他了,應該給個擔子給他挑挑,讓他懂點事,于是冊封他為太子,還給他娶了媳婦成了家,指望他能夠早點長大有所作為。結果楚莊王干脆不理朝政了,整天和媳婦樊姬廝守東宮。
樊姬是一個賢妃,看到楚莊王終日飲酒作樂,荒廢國事,也覺得長此以往不是辦法,便苦口婆心的勸導,但楚莊王左耳進右耳出,不加理會。樊姬見楚莊王不可教,心生一計,從此也不打扮,終日蓬頭垢面。
楚莊王察覺後覺得奇怪,便問樊姬為什麼不再梳妝打扮,樊姬見楚莊王已上鉤,便嚴肅的說道︰“太子您整日沉迷酒色,我為楚國的前途堪憂,哪還有心思梳妝打扮呢。”楚莊王一听,覺得一個女子都有如此之高的覺悟,臉紅羞愧,當即表示悔改。
樊姬畢竟還是太年輕了,不知男人說話是不算數的,尤其是對女人。果不其然,楚莊王沒過多久就舊病復發。
畢竟太子還是要繼承王位的,樊姬也沒放棄楚莊王,于是她想出了一個奇怪的辦法——派人到鄭國、衛國尋求賢德淑芬的女子獻給楚莊王。
可以說,樊姬想出的這個辦法是每個男人夢寐以求的,但樊姬不是教楚莊王學壞,而是另有打算,她想讓楚莊王通過這種辦法多見到一些賢女,用這些賢女的才能和智慧來開導楚莊王,讓其有所頓悟,從而洗心革面。
作為一個男人,看到樊姬四處精挑細選來的賢女,楚莊王很感動,他覺得不能辜負了樊姬的一番好意,于是照單全收一個不漏。
不知樊姬此舉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沒有,但對太子黨來說卻是個天大的打擊。
一日,大夫伍參去看望楚莊王,看見他左抱鄭姬,右抱衛女,坐在鐘鼓之間醉醺醺的觀賞歌舞。伍參也是太子一黨,看見楚莊王沉迷酒色,大驚失色,心想再這樣下去自己遲早跟著太子完蛋,便試探性的問了楚莊王一句︰“有鳥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
楚莊王一听原來是打啞謎,馬上來了興趣,想了一會便回道︰“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原來太子是在韜光養晦,人不風流枉少年,年輕人玩玩也好,還免得惹其他的事,伍參這樣一想,心情也豁然開朗,表示“吾知之矣”,然後“退矣”。
這算是中國歷史中最有名的豪言壯語,不僅是伍參,連楚莊王自己也被剛才的一番話感動了。
心靈是可以頓悟的,行動跟不跟得上又是另一回事,說大話的楚莊王老老實實的上了幾個月班,覺得還是過去那種生活比較好,又一如既往地躲在東宮之中,回到天天荒淫享受的老路上去了。
為了防止伍參這樣的人多管閑事,還在門口掛起大牌,上書︰“進諫者,殺毋赦。”
讓這樣沉湎淫逸、不思朝政的人繼承楚王之位,是敵對國家拍手稱快的一件大好事,尤其是晉國的趙盾。
此時的趙盾,已經過令狐之戰、鎮壓政變、河曲之戰等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造了屬于自己的趙氏內閣,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又通過扈地結盟、還地于衛等一系列外交手段,德昭諸侯,以至楚穆王一死,宋、陳、鄭等國又主動的親晉。
楚莊王繼位第二年(公元前613年),憂國憂民的趙盾決定代表晉國,重新高舉“尊王”的旗號,與宋、陳、衛、鄭、許、曹六國的國君在宋地新城結盟,結盟的目的在于“攘夷”。
這個“夷”,基本上指的就是楚國和秦國。
楚大夫甦從忍受不了了,中原都在“攘夷”了,繼位的楚莊王還是一如既往穩定發揮,整日田獵飲酒,不理政務,便冒死進宮勸誡。楚莊王大惑不解,斥責甦從︰“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若不聞令乎’)。你這樣是會死的你知道嗎?”
甦從挺起胸膛,大義凜然,從容答道︰“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
有伍參、甦從這樣敢于冒死直諫的賢臣,何愁楚國不興?楚莊王很受感動,熱淚盈眶,決定親自處理朝政,要向先輩們學習,干一番大事業,“于是乃罷淫樂”,“任伍舉、甦從以政”。
楚莊王開啟霸業自此始,時年不足二十歲。
立誓沒過多久,楚莊王的厄運就來了。
楚莊王元年(公元前613年),面對中原反夷勢力的重新崛起,楚莊王決定加強申國防守,同時派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繼續向東征伐群舒,以穩定東部邊界。
成嘉和潘崇東征沒多久,留守郢都的兩個人便開始不安分起來,這兩個人一個叫斗克,一個叫公子燮(xie)。
斗克這個人我們比較熟悉,二十多年前秦國伐 ,楚成王令當時還是申公的斗克率兵去救,沒想斗克卻被秦軍俘虜,在秦國吃了七八年牢飯。直到崤之戰後,秦國為了拉攏楚國,才將斗克作為和談的禮物遣送楚國。
因為人生有了喪師辱國的污點,斗克回國後一直不被楚成王和楚穆王重用,但他自己卻以為為秦楚和談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巨大的心里反差讓其心生怨念,郁郁不樂,一直伺機報復。
公子燮這個人是因為想求得令尹之職未達到目的,也心存芥蒂。
一個郁郁不樂,一個心存芥蒂,都屬于壯志未酬型,于是兩人一合計,趁著主弱而將又在外的時機,他們決定通過政變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夙願。
首先,他們為了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瓜分了成嘉和潘崇二人的家產。然後,他們派刺客去行刺成嘉和潘崇,以亂軍心,同時為了抵抗成嘉和播崇的軍隊,他們又在郢都加固城牆。最後,他們失敗了,反被回師郢都的成嘉和潘崇的軍隊殺了個回馬槍。
慌亂之中的公子燮和斗克又一合計,覺得郢都是待不下去了,決定劫持楚莊王離開郢都,打算前往自己勢力比較穩固的商密(今河南淅川縣西)後再行打算。于是剛剛即位不久的楚莊王又被二人挾持上路,開始了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
不過楚莊王的運氣也很好,當他們路過廬邑(今湖北南漳縣東)時,大夫戢黎和叔麇(jun)二人早已收到成嘉密報,假裝盛情歡迎公子燮和斗克,公子燮二人不知是計,感嘆世間還是好人多,然後就放松警惕被殺了,這場“二子之亂”才遂告平息。
這件事告訴我們,在逃亡路上還是低調點好,還要隨時保持警惕,要不然就會同高調的公子燮和斗克同樣的結局。
公子燮和斗克死後,楚莊王恢復了人身自由,在戢梨和叔麇的護送下,又回到郢都。
這次政變對楚莊王有很大影響,他覺得一個帝王竟然會被挾持實在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在危難之際自己竟然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于是他開始冷靜的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開始嘗試洞悉權貴勢力之間的錯節,開始有肅清異己的想法,準備將自己幼嫩的觸角滲入這個國家的各個層面,他想要的同其他君王一樣,那就是高效運轉的秩序和至高無上的王權。
楚莊王一思考,晉趙盾就笑了。
現在中原國家除了蔡國,其他國家都棄楚投晉。蔡國離楚國太近,只要稍有二心必將被楚國摁在地上打,蔡國被打怕了,也就成了楚國的忠實小弟,不說生死相隨,也是死心塌地的。現在,晉國準備拿蔡國開涮了。
楚莊王二年(公元前612年),趙盾派遣六卿之一的上軍將 缺率軍,在楚國的家門口向蔡國發起猛攻,蔡莊侯一面抗拒晉軍,一面派人向楚國求救。
楚莊王覺得損失了蔡國以後再打回來就行,于是對于蔡莊侯的請求視而不見。不久蔡都失陷,蔡莊侯只能與 缺簽訂城下之盟,喪權辱國之際于第二年悲憤而亡。
對蔡莊侯的請求無動于衷,導致蔡國簽訂城下之盟,楚莊王是很內疚的,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現在的楚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兩難境界。
由于長期以來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針,尤其是楚穆王對周邊小國和蠻族實行的滅國滅祭的軍事擴展,雖然讓楚國土地急劇擴張,但也埋下許多的隱患,這些被楚國吞並和侵略地區的土著一直密謀叛亂,並進行騷擾。
去年就是因為成嘉和潘崇平叛群舒,才被人鑽了空子引發了“二子之亂”,所以楚莊王一直沒兵,軍隊都調去平叛了,沒法及時救蔡。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江漢平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饑荒導致楚國周邊地區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動蕩的火苗同時被點燃,叛亂如野火燎原般席卷楚國周邊,聲勢浩大。
首先發難的是東方的夷、越、群舒等族,他們合兵入侵楚國的東南邊境,攻佔了陽丘,直接威脅訾枝(今湖北鐘祥一帶),離楚都郢僅一步之遙
其次是巴國東部的山戎族,趁機襲擾楚國西南邊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縣一帶)。
再次是不久前才被楚國征服的麇國人,伙同麇國叛亂的還有百濮部落,他們帶領各夷族部落在西北的選地集結,準備進攻郢都。
最要命的還是強大的庸國,作為滅商牧誓八國之一的庸國,此次進犯楚國絕對不是撈點好處這麼單純的動機,此次他們發動各蠻族部落前來只有一個目的——降服楚國。
短短不到半年,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往郢都,各地開始戒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一時間楚國形勢極為嚴峻,天災人禍逼得楚國幾陷崩潰,可以說是熊繹立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危險局面。
俗雲初生之犢不懼虎,楚莊王面對這一切不慌不亂,因為他有一個法寶,這個法寶的名稱叫做集思廣益、博采眾議,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開會。
在中國,沒有任何問題是一場會議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拖會。
此次會議召開的相當成功,達成了兩項決策。
第一項︰封鎖楚國北部的申、息二縣,並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不許任何人出入。
申、息二縣是楚國進出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諸國進入楚國的必經之路。楚國四面叛亂,軍隊疲于奔命,此時的申、息二縣更肩負起防御中原諸國南伐的重任。
如果此時中原諸國在晉國的帶領下南侵攻楚,楚國能否頂得住還真是一個大大的疑問。但是楚國方面表示完全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晉靈公長大了,現在大概十七八歲。
晉靈公完全沒有遺傳他爹樸實厚道的大雅風格,反倒是襲承他娘強橫潑辣的個性,對于趙盾咄咄逼人的處事風格極不投緣,晉靈公是非常不爽他的。于是晉靈公開始明里暗里對趙盾使小動作。
去年(楚莊王二年,公元前612年),趙盾伐蔡之後,又聯系了宋公、衛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在扈地結盟,重溫新城盟會的友好,並率軍討伐侵犯魯國的齊國。
當趙盾率領七國聯軍殺氣騰騰殺往齊國的時候,又接到晉靈公要其退軍的消息,趙盾一頭霧水,以為晉國有難便緊急撤軍,回去一問才知道晉靈公受賄了人家齊國國君齊懿公的錢,拿人錢財,為人消災。
晉靈公受賄這個習慣讓趙盾很為難,因為晉靈公耳朵軟,好說話,哪怕犯了天大的事,只要賄賂下晉靈公就不怕晉國的打擊,以後自己出門爭個霸都不安心,听之則左右掣肘進退不得,不听則會被其他諸侯說三道四指桑罵槐。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自從齊懿公開了行賄這個先例之後,天下人都知道晉國君臣不和,君臣不和則導致君主猜忌,君主猜忌則導致晉國無心爭霸,從此晉國也就失去了爭霸中原的話語權。
當然這些都不是晉靈公操心的事情,他關心的是晉國是否還是自己說了算,至于趙盾活成什麼樣,也就不關自己什麼事了。
所以,只要楚國和晉靈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楚國北方邊境還是無憂的。從以後的一些事情來看,終其晉靈公執政期間,楚國同他本人的關系還是很鐵的。
會議達成的第二項決策就比較關鍵了,因為它涉及到楚國的存亡——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