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一哲徐懋功

第135章 君臣論兵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自平 本章︰第135章 君臣論兵

    武廟一哲徐懋功!

    李靖任職刑部尚書三年,搜集官員劣跡證據,使當事人有自知之明,退職不追刑責。京城朝官三去其二,平穩清理太上皇的勢力,沒有引起官場震蕩。

    整個朝庭只留職清白無辜的六百四十三個官員。唐皇世民清理官場,同時大舉科考,補充官員人才。

    刑部尚書李靖完成了重大使命,改任兵部尚書。

    唐皇世民還有一個心腹之患。隋煬帝的遺腹孫,隋王楊政道仍有相當的召號力,許多臣民心念前朝皇帝。唐皇世民策劃突襲土城子,擒捉蕭皇後與隋王楊政道。兵部尚書李靖受詔,在皇家禁苑密訓三府鐵甲驍騎。

    朝臣們議論紛紛,為啥容忍突厥人在朔州放牧。朔州名義上屬于代州都督張公瑾管轄,自從苑君璋歸唐時撒出人口。該地近乎荒蕪,一直是敵我犬牙交錯緩沖地帶。張公瑾心里很憋屈,向皇帝上書突厥人內部爭權奪利,眾叛親離,討伐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

    唐皇世民召回並州都督李世積,幾個近臣商議北強軍事。

    李世積說“嵐州朔州正北方向,是隋楊政道的土城子。為防止漢人逃亡,漢人們住在土城子內。突厥可汗牙帳位于土城以北。

    隋王楊政道現有一萬多戶,都是漢人。女人孩子不計數,按一戶一個男丁,約一萬兵員。

    突厥人百萬騎士,分散于幾千里草原。頡利可汗嫡系男女總人口近二十萬,分布于水草肥美的白道川,白道平川東西五百里長。如果出其不意,可以各個擊破。”

    唐皇世民說“突襲,唯有突襲。使對手來不及集結別部兵力。靖公,你的目標捉拿蕭皇後與隋王楊政道,需要多少兵力?”

    李靖說“陛下,突襲土城子擒捉隋王與蕭皇後,必須要出其不備。人馬多動靜大,事先難以保密,三府禁衛軍鐵甲驍騎就行了。阻敵外援,捕俘囚俘,需要額外兵力。”

    “代州都督府張公瑾七府兵,作為鐵甲驍騎的後軍,隨其後捕俘囚俘。李世積的並州兵,全力以赴打援,阻擊頡利可汗突厥人馬。”

    唐皇世民鋪開地輿圖“土城子在南,頡利可汗牙帳在北。並州兵如何越過土城子,阻擊北邊的頡利可汗而不驚動土城子守軍?為此,並州騎兵先兩天發兵,向東方三百里的雲州調防,吸引敵方注意力。繞行到頡利可汗牙帳的正東方,從東向西進攻。

    靖公,你領羽林軍驍騎,潛伏于朔州馬邑,從南向北,就近突襲土城子。兩軍各自為戰,確保第一階段戰役目標,擒捉蕭皇後隋王楊政道。下一階段戰役,視戰場形勢而定。”

    李靖說“世積將軍,能否突襲成功,不給隋王逃遁與可汗牙帳會合的機會。向導官必須要可靠。”

    “靖公,請放心,我到並州任職三年整,第一要務訓練偵騎,走遍了大漠草原。”

    唐皇世民說“靖公正面突襲土城子,距離國境不遠,得手之後進退可據。世積將軍並州兵,深入敵後腹地。這是大唐立國之後,首次境外用兵,如何能夠全師而退?”

    李世積說“臣在並州三年,按陛下意圖練兵。咱將士們整體騎術確實不如突厥騎術精堪,雙方以騎兵對陣,我軍必敗。

    並州三十四府統軍,副統軍,共同會議探討新的陣戰法步騎兵戰法。

    漢朝李陵將軍以戰車裝運輜重,配合步兵遠征。遇到沒有道路的松軟草原,戰車行滯難進。只能被動挨打。

    咱並州兵所有輜重,水、糧,盔甲,𧁓牌,帳蓬,柵欄,……所有重物都以馬馱運,無論濕地旱路機動靈活。遠出偵騎一旦發現有敵軍,步兵結陣應對敵軍。

    咱偵騎營全是百中選一的好騎手,在外游擊襲擾敵軍。

    步兵采用組合戰術。長槊、弩箭、大𧁓、陌刀四件套一組合。一伙十人,四人組合。兩組合八個人,余下二人看守馬匹物事。

    突厥人攻擊是馳射與馬刀組合,敵方前騎馳射,後騎馬刀跟進。一箭一馬刀,後騎士掩護前騎士,一波一波延續殺戮。

    我軍首先大𧁓擋箭,突厥騎士揮馬刀近劈瞬間,並例的大𧁓開合之際,上射一箭,中刺長槊,掩護陌刀手沖出𧁓牌外,下蹲馬步,地橫掃陌刀。突厥騎士馬刀飛舞,劈開上部箭支與長槊,躲不開下部陌刀橫斫馬腿。無論中與不中,陌刀手迅速退入大𧁓內。”

    唐皇世民笑道“上中下三人齊攻一人,似乎是不講江湖道義。只有這樣才能以弱制強了。”

    “世積將軍,你率部遠征敵後千里腹地,後軍輜重如何保障呢?前人遠征成敗,多是取決于軍需保障。”兵部尚書李靖關心孤軍遠征的軍需供給。

    李世積說“我集合各府統軍將軍的經驗之談,以戰養戰,敵可生存,我亦可往。突厥人侵犯內地,人手兩匹馬,一匹坐騎,另一匹用于馱運搶劫貨物。

    並州三十四軍府近四萬人,優選一萬余人為遠征軍。統軍將軍們粗擬遠征軍的物資所需。請看

    遠征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人日支米二升,一軍一日支米粟二百五十石。

    支鹽,一人日支半合鹽,一軍一日六石鹽。

    馬匹,一人兩匹,計馬二萬五千匹。北庭產馬區,二人三匹馬。……

    器械篇

    大將軍牙門旗兩面,令旗五色,一色五面。

    大將軍鼓十二面,鉦十二枚。

    隊旗二百五十面,同分五色,以禽獸圖案分別隊列。

    陣將門旗,陣將戰鼓一百二十具。臨時聲張軍勢,驚敵所用。

    盔甲,七千五百人著重裝盔甲,五千人著輕裝袍甲。

    長槍槊,人手一條,一萬二千五百條。

    𧁓牌二千五百件。

    強弩二千五百張,一弩備三弦,計弩弦七千五百根。一弩備百箭,計二十五萬支長弩箭。

    弓,人手一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弓,一弓備三弦,計三萬七千五百條弓弦。箭人三百支,計三十七萬束。

    射甲箭,五萬支。

    生箭,利刃斷索。長垛箭,嗚鏑報訊。二萬五千支。

    佩刀,一萬口。

    陌刀,二千五百口。

    幕布防濕,人手一副。

    馬盂,一人一盂,一萬二千五百口。熟銅制,可盛三升,可燒水加溫。

    銼、鉗、鑽、藥袋、火石、鹽袋、解結錐子,人手一份。

    麻鞋一人三雙,計三萬七千五百雙。

    防風沙抹額氈帽,人手一件。

    塞外防寒皮裘一人一件,偽裝戎服七千五百領。

    皮囊鍬縋斧鋸鑿,人手一份。

    鐮刀五千張,鍘刀二千五百張。

    布制馬料槽一千二百五十具,葫蘆瓢二千五百枚。

    馬轡革帶三萬七千五百具。

    藥,三黃丸,水解散,瘧痢散,刀創藥,人手一份。

    披馬氈,一馬一具,絆馬索二萬五千條。

    各式皮條,用于捆綁俘虜,人手三根,計三萬七千五百根。

    ……

    唐皇世民看了這份清單笑道“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備三萬七千五百根皮條,準備捆俘虜,以一捉三。勇氣可嘉。千里遠征,這麼多俘虜兵是個累贅。”

    李世積自嘲“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我不學白起、項羽、坑殺戰俘。”

    唐皇世民說“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朕派遣使者出使各部族,以和為貴。二位將軍精心準備軍事,等待突厥人肇事,大唐師出有名。”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武廟一哲徐懋功》,方便以後閱讀武廟一哲徐懋功第135章 君臣論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武廟一哲徐懋功第135章 君臣論兵並對武廟一哲徐懋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