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沉浮!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王朝的皇帝隨著時間推移都會變成黃鼠狼生小老鼠——一代不如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朝的各個皇帝。但平心而論,清朝卻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
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世出的聖主,除了同治和宣統皇帝差點意思,同治太愛玩,宣統年齡小,其余的都是飽讀詩書,通曉古今的好皇帝。這都跟清朝入主中原時就接受並且積極學習漢文化,融入漢文化,各代皇帝從小受到嚴格的傳統儒學的耳濡目染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光緒皇帝就是這麼個好皇帝,好領導。
當海防捐被慈禧勒令停止後,給了翁同 一個幻覺太後已經不再袒護李鴻章了。他覺得時機終于成熟,所以決定彈劾李鴻章,準備給老對手結結實實的捅一刀子。即使不能讓他遠離朝廷中樞決策,也要打壓打壓他囂張氣焰,公仇私仇一起報。
不過翁同 還是掂量掂量了自己的分量雖然自己是兩代帝師領太子太傅餃兼戶部尚書,也算是朝廷屈指可數的重臣。但覺得如果自己一個人上折子彈劾海防捐以及背後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的話,恐怕還是有點勢單力薄。于是鼓動了許多在朝為官的門生故吏尤其是言官一起加入他的彈劾隊伍中來。
這還不止,翁同 覺得他的份兒還不夠大不夠重,他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另外一個特殊的學生也是自己最重要的學生——光緒皇帝。
如果有了皇上的贊同,百官的附和,太後的默許,彈劾李鴻章那還不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嗎?自己是京官,李鴻章是地方官,就要以我之所長,攻敵之所短,調動京師內一切力量搞垮李鴻章!
于是第二天翁同 像往常一樣來到養心殿給皇上授課,手里拿著的卻不是當天要講的教材而是一摞厚厚的奏折。光緒一看頓時很困惑問道“翁師傅,為何帶著奏折前來授課?”
“啟稟皇上,這是文武百官彈劾海防捐的折子,特地拿來給皇上御覽,也是我今天所講的內容。”翁同 自信慢慢的解釋道
“不是已經停了嗎,你怎麼又拿出來說事兒?”光緒皺了皺眉頭不悅的說道
“海防捐雖停,但流毒甚廣,若不懲治他的始作俑者,恐怕很難給天下人讀書人一個交代,請皇上看一看列位臣工彈劾海防捐的折子吧,都是字字珠璣,句句屬實啊!”
說著翁同 準備便把折子放在光緒龍案上並作苦大仇深狀。
“始作俑者?你意思是李鴻章?”光緒問道
“正是,太後雖對他恩眷隆深,但海防捐已經鬧成我大清丑聞,估計太後也不會再護著他了。”說到這里翁同 決定再進一步“皇上,為了江山社稷,應該殺一殺他的威風,也讓天下的道德君子揚眉吐氣,以正世道人心啊。”
翁同 滿心期待的望著光緒,希望能夠爭取到他的支持,但事情的發展卻沒有照著他的劇本進行。
“海防捐的事情,暫且不提,只是我剛才听了你的這些話,倒真的有些擔憂啊。”
光緒卻並沒有心思瀏覽呈上來的折子,突然話鋒一轉說道
“朕知道,當年李鴻章彈劾令兄翁同書一事,你們結下了宿怨。”光緒走下台階握著翁同 的手說道:“可你們畢竟都是朕的股肱之臣,總要和衷共濟才好呀,千萬不可因私廢公啊!”
“臣不敢!”
翁同 著實被當頭一棒,他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自己的學生現在已經有了這麼高的政治覺悟
面對形勢突然峰回路轉,翁同 于是趕緊跪倒在地承認錯誤。
“翁師傅,快快請起,朕並沒有責備你的意思。”光緒皇帝趕緊把他扶起來:
“朕自啟蒙識字起,師傅就教朕明白一個道理,洋人欺我,皆因國勢積貧積弱而致。若想再現康乾盛世,唯有自強富國,別無他途。”光緒繼續認真的闡述道
“而李鴻章這個人,這些年來辦洋務圖自強方面,還是頗有成績的,朕想倚重于他,而你們兩個之間齟齬,那將誤了國事啊。”光緒早已對他們兩人的隔閡恩怨就已經是啞巴吃湯圓——心里有數了
“翁師傅,你是兩代帝師,又是朕跟前的第一個心腹重臣,朕的種種難處,你知道的最清楚,朕不跟你說這又跟誰說去?”光緒皇帝眼中含著淚水望著翁同 無可奈何的說道
听到皇上如此情真意切的表達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翁同 也被感動的不行,又一次撲通一聲跪了下來並當即表態“皇上,臣當竭忠事國,肝腦涂地,以報聖上!”
這就是所謂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光緒皇帝教科書般的演繹方式下,翁同 怎敢不死心塌地的為朝廷盡忠?雖然這可能一種籠絡人心的好手段,但作者絲毫不懷疑光緒皇帝是發自肺腑真心誠意說出口的。
別看他當時年齡就是個典型的90後,但光緒很早就知道如何團結手底下的員工為整個公司效力,也是現在所說的怎麼求同存異,統一戰線,這是一個好領導最基本的素質。光緒皇帝的故事會在以後的章節細講,這里就不便多說了。
只是不知道身為光緒的老師翁同 當時的心情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高興的是自己的學生已經終于領悟到了最基本的帝王之術,就是如何協調好各個大臣的矛盾,然後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為朝廷發光發熱。難過的是我教他的東西居然會實踐自個兒身上,可能這是身為帝師最大的悲哀吧。
更讓翁同 沒想到的是他在給光緒打小報告的同一時間,剛剛回到天津的李鴻章立即就給盛宣懷拍了一份電報,內容是邀請歐美國家主要的銀行代表到直隸總督衙門,商討借款事宜。
接到邀請的代表們見這麼大塊餡餅掉下來個個喜出望外,摩拳擦掌,躍躍一試;如果哪家銀行能當上大清國的債主,那以後絕對是好處大大滴。所以他們很快便爭先恐後的來到了天津會見中堂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