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亂起蕭牆

第十回 修明史議立貳臣傳 批詩文巧語罵權相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二月河. 本章︰第十回 修明史議立貳臣傳 批詩文巧語罵權相

    qzone.io,最快更新康熙大帝——亂起蕭牆 !

    康熙回頭看看,身邊只有穆子煦跟著,遠遠見養心殿太監趙培基出來,便招手叫了過來問道︰“你做什麼去?”趙培基忙打千兒施禮,笑道︰“明相他們都在養心殿候著,忘了帶四書,叫奴才出去借一本給他……”康熙怒道︰“他是你親爹麼?這麼孝敬他!這會子臨時抱佛腳,有什麼用!去敬事房傳旨︰張萬強是六宮都太監,凡事還得請示他,叫敬事房查查,這幾年攆出去的老太監、老宮女,都叫回到原主子跟前侍候,——叫他們仔細,朕要查的!”

    康熙說完,便拔腳走開了,心念一閃︰明珠干預大內的事是不是太過了,太監隔絕太子與外間往來,這還了得?但沒走幾步,又覺得自己多心好笑——沒來由因墨菊一席話疑心大臣,宮掖內廷,管嚴點總歸不是壞事兒嘛!及到養心殿垂花門前,康熙已經釋然,因見李光地、索額圖、明珠和熊賜履都鵠立廊下等著,便笑道︰“進來吧,說是查考,其實是叫你們過來松泛松泛,害怕什麼?熊老夫子,朕又不看你功課,怎麼臉板得鐵青?”

    說著,進殿坐了,舒一口氣道︰“博學鴻儒科的事預備得差不多了吧?過了這一陣,朕放你們三天假!”說著拿起桌上一份黃絹面的請安折子看時,卻是魏東亭遞進來的,因見江南當日米價七錢一石,便濡了朱砂,先批一句“朕心甚慰”。略一沉思,又抹去了,另寫道︰“谷賤傷農,可于海關厘金與金陵藩庫中支銀購糧,價可略高于市,則市價可趨平準矣。”一邊寫,一邊問熊賜履︰“你前日給太子講‘性相近’,朕竟沒有听清楚,再說一遍好麼?”

    “是。”熊賜履忙躬身答道,“性,上智與下愚、聖賢與凡夫原來天生一樣。然而這只是義理之性,若論氣質之性,便不能一樣,所謂‘相近’,即有別于‘相同’。”

    “唔?”康熙將請安折撂到一邊,抬頭笑問道,“難道義理和氣質有兩個性不成?”

    熊賜履略一沉思,賠笑道︰“臣不曾詳推其中道理。不過臣以為,義理與氣質一而二,二而一也,義理只在氣質之中。”康熙听了含笑點頭。明珠有一大堆事急著要回康熙,在旁听著不耐煩,好容易等到插話的縫兒,便說道︰“方才萬歲問到博學鴻儒科。奴才正要請旨,試完後對這些鴻儒將如何安置,可讓部里作好安排。”康熙笑道︰“你們是怎麼想的,先說說看。”

    “依奴才之見,將這干人放進翰林院斷然不可。”明珠正色說道,“這是御駕親試,千古盛典,不同于一般進士。放出去做地方官吧,歲數又都嫌老了些。這都是各省大員奉旨訪查來的鴻儒,取不中的,如果黜回原籍,督撫們臉上不好看。但若都進上書房,似乎又多了些。想了幾日,竟沒個妥當法子。”

    明珠講的十分有理,其實還有更要緊的一條,他沒敢說,康熙心里也雪亮︰常科取中的進士如與博學鴻儒科安置的差使等級懸殊太大,不免生出事來。如今已有應試舉人做詩譏諷了。如果擺在一處,又怕要生出朋黨來?康熙思量著,笑道︰“明珠慮的很是,熊東園,你看呢?”熊賜履卻胸有成竹,說道︰“臣以為授官不必另開門類。該侍講的侍講;該侍讀的侍讀;該到翰林院的仍去任編修。科甲出身、師生相因會導致門戶朋黨,若將這批御試碩儒放進去,反倒破了這些門戶——至于使用,臣以為他們大都熟知前明政事掌故,可組成班底,纂修明史……”

    康熙听得目光炯炯︰門戶多了便無門戶——熊賜履畢竟與眾不同,講道理能另闢蹊徑。修明史這件事叫鴻儒們來做,他們當然求之不得,百姓們也自然會想這是“聖朝仁政”。這建議可謂一石數鳥,妙不可言!他興奮地站起來,踱了幾步,說道︰“對,修明史!要修得與眾不同,這是件大事,朕要親自管起來。既優遇了高士,又消弭了反側,又能將明亡之禍源昭示天下,重訓子孫——比如說,能不能設個《貳臣傳》,不然,像洪承疇、錢謙益這些人列傳怎麼評定功過呢?”他的思緒流動得很快,說得語無倫次,大家都听得有點跟不上。

    熊賜履心頭一震,嚼著“貳臣傳”三個字,愈思愈深;難為康熙舉一反三,頃刻之間就想出如此刻薄又堂堂正正的名字——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其實亂臣賊子仍代代都有,層出不窮——如今連本朝勛業彪炳的大臣也竟入了前朝“亂臣”之列,那誰還敢再當本朝的“貳臣”?正自胡思亂想,索額圖在旁說道︰“光地的折子請征台灣,不知主子可曾御覽?”

    “朕已看過了。”康熙平靜下來,坐回去呷了一口茶,問李光地,“你怎麼一言不發,鄭成功已死,消息可靠麼?”李光地還是頭一回和上書房大臣議事,他心里很激動;看樣子自己極可能參與機務,入上書房了,猛听康熙發問,忙道︰“這是靠得住的,不但鄭成功,連鄭經也死了,台灣群梟無主,內訌漸起。所以臣與施瑯意見相同,請主上即刻下詔,命水戰之師預備渡海收復故土。”

    “將呢?”康熙問道,“水軍已在練了,將軍應派何人?”明珠在旁大聲說道︰“臣薦施瑯!”李光地卻道︰“應由福建總督姚啟聖統兵渡海。施瑯原是成功舊部,恐不能實心辦事。”索額圖卻道︰“國家用兵已久,元氣未復,不宜興軍。”一時間,七嘴八舌,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康熙听了半日才明白,自己進來之前,熊賜履和李光地兩個人因這件事意見相左,已是動了感情。熊賜履因見李光地慷慨陳詞,不時用眼瞟自己,便也冷笑一聲道︰“這都是誤國之言,主上切不可輕信!”

    康熙听了微微一笑,若無其事地問道︰“熊賜履,你的話朕竟不明白,誰誤國?這話有何誤國之處呢?”

    “萬歲!”熊賜履听康熙語氣有異,一提袍角跪了下去,“台灣撮爾小郡,蠻荒不化,本不足視為大敵。今‘三藩’狼煙未息,百萬軍士疲憊,億萬百姓待甦,又無勝券可操之兵,勝之不足稱武,敗之則輕啟邊釁,伏請聖上三思!”

    李光地見狀,也跪了下去,奏道︰“台灣自漢便是華夏之土,豈可輕易放棄?我軍新平‘三藩’,士氣正盛,正可一搗巢穴,不可養癰遺患!”一時索額圖和明珠也都跪了,各陳己見。

    康熙听了沉吟不語,良久方嘆道︰“東園公,朕也沒說立即發兵嘛!你該知道,缺一片甌,便不是全甌;一郡不治,也是宰相之過。宋太祖還曉得‘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呢!”熊賜履听了康熙的這番話,一時倒犯了難。撤“三藩”他不贊同,康熙斷然下旨撤了;“三藩”亂起,他又主和,又被康熙嚴詞斥責——如今事實已證明自己一錯再錯,這次是不是又錯了?想著,便放緩了口氣說道︰“臣乃大清之臣,豈容大清國土任人宰割?但目下國力實難興兵。皇上決心既定,臣亦無異議,只求皇上廣積糧,精備兵,慎選將,以期一戰而勝!”康熙本來想叫這幾個忙得不可開交的臣子過來閑談,稍事休息,不料引出這麼一場爭論,也覺好笑,抬頭看了看自鳴鐘,說道︰“選將的事朕自留心。今兒不說這件事了,傳膳——朕要賜宴犒勞你們,我們君臣一邊用膳一邊談文論藝,豈不有趣兒?”幾個臣子听了方都謝恩起身。

    御廚房里的膳食是隨時都有的,一時間便都齊備。李光地還是頭一次受此殊榮,坐了末座。康熙坐在上首,一面讓臣子“放量用”,一面自揀著清淡的略吃一口相陪,又隨手拿起明珠的窗課本子來看。明珠這陣子的奏折都是新入幕府的高士奇代筆,屢獲諭旨褒獎,見康熙查看自己的文章,不無得意地笑道︰“只恐難入聖目。這兩年蒙皇上諄諄教誨,奴才自覺學問大進,想起從前奏對荒謬,不禁汗顏……”

    康熙卻根本不信他的那些奏議、條陳都是出自明珠親筆,听他吹牛,笑道︰“確乎如此——你的窗課看得有趣,不知有詩沒有?”明珠近來附庸風雅,偶爾也寫點詩,正被康熙撓了癢處,回身從靴頁子里抽出一個本子,雙手呈給康熙,說道︰“這是奴才的詩詞功課,也有幾篇時文,上面有幕友批的評語,請主子過目。”康熙接過,一篇篇隨意翻著看,忽然失聲笑道︰“熊老夫子,這個批加得有意思,你瞧這篇《不自棄》文——”索額圖原坐在熊賜履下首,他雖鄙夷明珠為人,听康熙說這個話,心中詫異,便也湊在熊賜履身後,偏著腦袋看稿︰

    “聖人雲‘體之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不自棄之本也。夫發膚尚且不可輕損,況于我身乎?我身受于父母,又得聖恩雨露成立于世,是天尚愛而重之,卑微軀體焉敢連天而自賤自拋?”熊賜履皺著眉頭讀著,說道︰“——這批的是什麼——羯鼓四撾,痛切!”李光地搖頭道︰“只听說‘羯鼓一撾,萬花齊落’,這‘四撾’是什麼意思呢?痛切——”他沉吟著,只是索解不開。索額圖也是如墜五里霧中。康熙揣度,這批語不是好話,因笑道︰“總不成是‘羯鼓四撾,四萬花齊落吧!’”話未說完,見李光地掩口偷笑,便問,“你笑什麼?”

    李光地忙放下箸,說道︰“作批人皮里陽秋。羯鼓四撾,原是‘不通又不通’;‘痛’者按醫理而講,也是‘痛則不通’之意,明珠竟叫此人誆了!”康熙仰著臉想想,果然不錯,不禁哈哈大笑。明珠“騰”地紅了臉,調侃道︰“原本文章寫得不通,也難怪他下此批語!”

    熊賜履素來莊重慈和,不喜輕薄,听李光地解破了,只一皺眉,便又往下翻,卻是一首詠梅詩,遂輕聲念道︰

    半牆螭蟠映雪開,紛紛枝頭映光彩。

    不信東君不著意,迷得青蠅繞花回。

    康熙因听不甚分明,便索回了稿本,自又看了,說道︰“這詩做得極平的,批的也含糊——‘似在齊下,高出杜上’——是什麼意思?難道這詩能賽過杜工部?又有哪個姓齊的,能比詩聖還強?”熊賜履品評詩意,不禁搖頭,饒是腹笥盈庫,一時也難索解。反復又誦兩遍,突然漲紅了臉,強忍著笑說道︰“這些批語輕佻鄙俗,不足以辱天听,還是罷了吧。”

    康熙歪著脖子尋思半晌,始終解不開這八個字的意思,遂笑道︰“說出來叫大家暢笑一場,也好嘛!”

    一時李光地也悟了過來,因見熊賜履囁嚅著不肯說,便道︰“不雅得很,這‘齊’乃是肚臍的‘臍’的諧音,‘杜’是‘肚腹’之肚……”

    明珠瞪眼听著,心知批的不是好話,卻又不知其意;索額圖只口中喃喃念叨著“似在齊下,高出杜上……”武丹見眾人皺眉尋思,便詫異道︰“這八個字有什麼難解的?在臍下,又比肚子高——那不是嘛!”

    一語點破,立時引起哄堂大笑。康熙手扶椅背,笑得接不上氣來,索額圖咳嗽著用手捶胸,熊賜履臉漲得通紅,咬牙忍著,盡量不使自己失態。連守在門口的穆子煦、素倫和一干太監,有的蹲下身子,有的捂了臉,無不前仰後合,只李德全略撐得住,笑著過來替康熙捶背。明珠立不是跪不是,臉上呆笑著,心中暗暗罵道︰“高士奇這王八蛋,我那樣待他,他竟如此捉弄我,等爺回府再說!”

    “此詩實在不佳。”熊賜履定住了神,笑著批講道,“平仄不去說它,北京哪來半牆紅梅?再說,梅花映雪而開,在隆冬季節,青蠅自何而來?不過這批詩的人也實在太過分了。”康熙緩過氣,端起涼茶飲一口,笑謂明珠︰“……好開心!這個人你不可難為他,朕要見一見——虧你是個同進士出身,不知哪個考官是花了眼還是走了神兒,也不知你這奴才花了多少銀子買通了關節……”

    “通關節的事是沒有的。”明珠因見康熙並不在意,定下了心,嬉笑著自嘲道,“當時應試的人少,取不足額。糊涂試官,狗屁文章亂點亂圈也是有的,不想今兒在萬歲爺跟前就露了底兒!不過,能討主子破顏一笑,也不枉了奴才這‘詩’了——這個幕客叫高士奇,原是錢塘才子,和奴才相與最好不過的,主子要見他,那是他的造化,奴才豈敢難為他!”說著眼一 索額圖。索額圖一听是高士奇,先是一愣,因見康熙歡喜,忙湊趣兒把那日高士奇在府里毀罵眾名士的事說了,惹得眾人又是一陣狂笑。

    移時,康熙方斂了笑容。明珠的話倒提醒了他,康熙初年,應試的舉子的確寥寥無幾,名額都取不足。如今一個個頭上插了竹簽子似的往門里擠,南北二闈光防營私舞弊也防不住。但博學鴻儒科這干人風骨不同。應試的總共一百八十二個,告老的、稱病的、規避的竟有四十余人。像顧炎武、傅山等人竟擺出“義不受辱”死不應試的架勢,雖鎖拿鋃鐺“妥送”來京,卻堅臥古寺不肯見人……從這些前明遺老的舉止看來天下人心還是未能盡歸“聖化”啊!沉吟半晌,康熙方慢慢說道︰“南北闈的事叫他們考官用心去辦差就是。博學鴻儒科的事一定得辦好,朕也知道強拉他們應試不合人情,但天理如此也無可奈何,弓還要拉得硬硬的,既來了,不考也得考!考過的,無論優劣一概給官——最要緊的是非叫他們考不可!你們听著了?”

    “喳!”幾個大臣忙叩頭答道。

    “明珠,”康熙笑道,“你管吏部四司,它們都有個別號,曉得麼?”

    “奴才知道。”明珠毫不猶豫地答道,“文選司掌管升遷除授,稱‘喜司’;考功司掌管降革罰黜,稱‘怒司’;稽勛司掌管丁憂病故,稱‘哀司’;驗封司掌管贈蔭封襲,稱為‘樂司’。合為喜怒哀樂四司!”

    康熙點頭說道︰“你尚算諳熟部情——朕看這次博學鴻儒科也用得著這四個字。朕以萬乘之君親為主考,這是亙古未有的榮耀,謂之‘喜’;有的不肯就範,捆了來見,這叫‘怒’;他不高興,不妨就叫他‘哀’一陣子;等試過之後,朕再抬舉他一下,不就‘樂’了?你們下去好生辦理——跪安吧!”說罷不禁哈哈大笑。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康熙大帝——亂起蕭牆》,方便以後閱讀康熙大帝——亂起蕭牆第十回 修明史議立貳臣傳 批詩文巧語罵權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康熙大帝——亂起蕭牆第十回 修明史議立貳臣傳 批詩文巧語罵權相並對康熙大帝——亂起蕭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