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八日,《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正式在全球98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同步上映。
影片北美首日就取得了1億135萬美元的票房,成為北美影史上,也是今年第二部單日票房破億的電影。
雖然未能打破《復仇者聯盟》的紀錄,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就一百多萬美元而已。
不過之後影片下滑幅度非常大,周六下滑幅度超過百分之四十八,單日只拿到5271萬美元。
雖然這個票房成績也是其他商業片非常羨慕的,但對首日破億的影片來說,下滑幅度就有點嚴重了。
但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首日影片就消耗了太多影迷的熱情。前期宣傳就把大量的粉絲趕進電影院,粉絲熱情消耗完之後,票房會不可避免的下滑。
《復仇者聯盟》之所以能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走勢,是因為其粉絲屬性還沒那麼嚴重。
而且小吉伯特在制作上做到了,讓沒有粉絲基礎的路人也能看懂看精采的程度。
到了周日,《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票房繼續下滑。這次下滑幅度不大,單日拿到了3986萬美元票房,把北美票房推到了1億9392萬美元。
距離《復仇者聯盟》創造的2億4854萬美元有不小的差距,但這仍然是北美影史上第二高的周票房了。
影片海外市場表現也同樣出色,在全球橫掃2億8841萬美元,讓影片的全球票房也來到了4億8233萬美元。
可以說,《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是在全球哈利波特粉絲的熱情支持下,才取得這一喜人的成績。
作為系列的最終作品,這部影片可以說交出了相當完美的答卷,而大衛•葉茨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或許這部最終篇章最為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克服了文字的局限與不足。
不少人認為中,羅琳對于最終大戰的刻畫並不是非常成功,但大衛•葉茨則將其轉換成慘烈宏大的畫面,學生們奮起一戰對抗那些如潮水一般涌向學校的食死徒。這
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引發了所有人的共鳴︰每個人心中都有陰暗的角落,但重要的是能夠戰勝克服它。”
《好萊塢報道者》則說道︰“在小吉伯特的監督喜愛,葉茨終于完成了最終曲,用巧妙的手法將龐大設定與復雜事件呈現得清晰有道,故事在劇作方面的張力完勝他以往的《哈利波特》電影。”
大眾影評人,擁有百萬粉絲的彼得發表影評︰“書中對終極大戰的描述很混亂,而電影就拍得很有條理。
特別是伏地魔率領食死徒、巨型蜘蛛、巨怪向學校發起猛攻,麥格教授等人誓死保衛學校。
並首次使用石墩出動的咒語,召喚出幾百年來一直守衛在城堡上的石頭武士,場面恢弘十分震撼。
導演大衛•葉茨為了營造壯闊的戰爭效果,專門建造了峭壁和庭院這些原著中沒有的場景。”
性感麗貝卡則把主要焦點放在小吉伯特身上︰“小吉伯特除了是一個導演身份,還是一個出色的制片人。
多年以來,他擔任制片人出品了許多出色的影片,《哈利波特》系列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或許小吉伯特對于迪士尼最大的作用,並不是他執導大賣了多少部影片,而是他出色的制片能力,以及對電影市場風向變化的敏銳嗅覺。”
《紐約時報》除了夸贊這一部《哈利波特》電影的表現之外,也把焦點放在小吉伯特身上。
“今年迪士尼出品的真人電影,基本上都有小吉伯特的影子。
從《霍比特人》到小吉伯特親自執導的《復仇者聯盟》,再到《加勒比海盜4》和《速度與激情5》,以及《超體》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北美今年北美票房榜前五全是出自香瓜工作室,《超體》也在前十的位置。
不明白華納為什麼要和小吉伯特分手,或許琪麗•羅斯並沒有看到小吉伯特最大的價值。
這方面羅伯特•艾格無疑是精明的,現在迪士尼獨自擁有小吉伯特這個最出色的電影制作人了。”
《紐約時報》的文章掀起了一片熱鬧的討論聲,眾多影評人,包括影迷開始評價和分析小吉伯特的作用。
“我認為小吉伯特和其他電影創作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敢于去嘗試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領域。
我們能列舉出那些小吉伯特的原創電影,雖然票房不如改編電影高,但觀眾無不為小吉伯特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一個影迷留言道。
還有一個影迷犯花痴︰“我覺得,小吉伯特最吸引人的其實是他無可匹敵的帥氣外表,以及他那深邃憂郁的氣質。
他真的好吸引我,好想做他一輩子情人。”
底下有人問︰“為什麼不是嫁給他?”
這個影迷回答非常精彩︰“嫁給他是危險的,但做他的情人是幸福的。”
的確,論形象,其他導演基本都是其貌不揚的感覺。唯獨小吉伯特,可以去當偶像到程度。
要知道當初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號》找的男主不是小李子,而是小吉伯特。是小吉伯特推辭,才給了小李子這個機會。
否則當初火遍全球的就不是小李子,而是小吉伯特了。
不過現在小吉伯特依然火遍全球,倒也不差就是了。
而談到小吉伯特的作用,就不得不提華納干的蠢事以及環球影業干的蠢事。環球影業曾經一度擁有小吉伯特,只要環球影業肯為小吉伯特第二部長片電影買單。
但因為他的年輕,環球影業猶豫了,想要觀望。這一觀望二十年過去了,小吉伯特成長到如今這個地步。
放在當時那個環境下,環球影業的選擇不可謂不理智。但有時候,人生就是差那一點勇氣。
如果當初環球影業高層能夠堅定一點,是不是有擁有一張長期飯票了?
當然了,也不能忽視客觀因素。
那個時候環球影業高層換來換去,不太穩定,當時小吉伯特還只是一個潛力B級片導演,倒也正常。
但華納影業的操作,就屬實不能讓人理解了。
就在這個時候,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爆料,說因為華爾街的人一直眼饞香瓜工作室的股份。
所以給華納許諾了利益,讓華納出手香瓜工作室的股份。
但因為之前股份換購的條款里,寫明了小吉伯特有優先回購股份的條款,于是大部分股份都回到小吉伯特手里。
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香瓜工作室股份,分散在幾個華爾街投資基金手里。